失败的“达连计划”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兰的上层人物,事实上也是倾向于合并。这些“食肉者”深知以苏格兰贫弱的国力,要同英格兰对抗那是死路一条,给法国当打手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最有前途的路,是在平等基础上同英格兰合并。在“达连计划”失败后大约两年,谈判就开始了。
  近年屡有“苏格兰谋求独立”之新闻见诸报端,引得许多人大为疑惑,苏格兰不是英国的一部分吗?好好的为什么要闹分家?这里面有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故事:当年,苏格兰曾经进军中美洲巴拿马地区,准备在那里建立一个横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殖民地,惨遭失败之后便被英国吸收进去,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中美洲巴拿马地区建立一个殖民地,其选址位于巴拿马地峡之上,也就是后来巴拿马运河所经过的路线。其长大约六百公里,若在这条线上关键地点建立一块殖民地,便可充当一个“伪运河”——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商船在岸边卸下货物之后,通过这个殖民地来进行中转,相比于此前绕过南美洲南端靠近南极的合恩角,要便利太多。而到时控制此地的苏格兰人,单单是靠大收关税,就能赚取惊人暴利。
  帕特森所选之地,名为达连湾,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哥伦布曾驾船到此,留下若干木屋草房。因其风平浪静,又处于地峡最短之处,距离另一边的太平洋海边只有百余公里,确实为最理想的殖民地选址。
  史称此“伪运河”方案为“达连计划”。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和野心的计划,但化为现实的前提是要有相当程度的技术水平和雄厚国力。
  而以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完成“达连计划”的难度可不小。巴拿马地区多为热带雨林和沼泽,施工难度极大,且疫病丛生, 要在这里搞一些人类工程绝非易事。故而自西班牙人十五世纪征服美洲以来,就有野心要在这里开运河,但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有英法美一干列强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得以实现。帕特森另辟蹊径, 不开运河,搞“伪运河”,难度虽然有所降低, 然而考虑到苏格兰贫弱之国力,成功概率就比较渺茫了。
  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苏格兰人,则没有那么多冷静思考、理智分析的空间,他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达连计划”,并开始通过帕特森的关系,在欧洲大陆筹集资金。
  英格兰得知之后,立即出来干预,并成功“劝退”本国投资客,连带着让德国、法国等外部金融势力也纷纷打消了参与念头。至于帕特森在英格兰银行的慷慨陈词,更是毫无作用,连一个便士都没有换来。
  越是受欺负,越是激发了苏格兰人誓要将此事干到底的决心,一场举国范围的募款运动立即开展了起来。刚刚成立不久的苏格兰银行一马当先,几周之内就为这个计划拿出了数万英镑巨款, “非洲和东西印度公司”紧随其后,接着是上自贵族下到乞丐的广泛募捐。
  不到半年,本属于一穷二白的苏格兰居然咬牙凑出了四十万英镑的巨款,相当于今天差不多五千万英镑,占去了当时苏格兰流动资金的一半多。
  1698 年7 月14 日,这场豪赌的骰子正式掷下。
  五艘船只运载着一千二百名殖民者,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丽思港出发,踏上远征巴拿马的航路。
  与巨大的热情相比,在人力资源上,苏格兰就显得颇为准备不周了。这个远征队的主力是一些军官和士兵,其中多为不守军纪、道德败坏者, 位居决策层的则是政府官员、贵族、投机商人和教会长老,这些人彼此之间都不太信任,船刚离港, 就形成了一个个小集团,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航行大约四个月之后,船队到达达连湾,没有什么乱子发生,总体情况还算良好,随后他们就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建立殖民地的劳动中去。
  这个殖民地被命名为“喀里多尼亚”。“喀里多尼亚”乃是苏格兰的古称,出现于古罗马时期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据说源自于一座神秘的仙女山。
  这个殖民地的公开成立声明也很有气势:“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在这里建立苏格兰人的新家园, 传承先辈的荣誉和记忆,并将从此以后称呼此地为喀里多尼亚。我们,以及我们的接班人,都将以喀里多尼亚人的身份傲立于世上!”
  一个装备了几十门大炮的堡垒很快就建立了起来,靠近堡垒的是一个名为“新爱丁堡”的定居点,以及开辟出来准备种庄稼的田地。虽然当地土著对于苏格兰人带去的假发、圣经等东西不感兴趣,但还是送来了一些水果,相处也算融洽。
  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发展,第一批随船带回国内的信件也是充满了乐观情绪。但短短三、四个月之后,这种乐观情绪就开始遭遇严酷的现实摧残。
  当地潮湿炎热气候,让那些从欧洲带来的山药和马铃薯种子几乎没有发育的可能,农业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当时糟糕的食物储藏技术,又让殖民者储备的食物迅速在高热潮湿下腐烂,面包上面长满了蛆虫。开始饿肚子的殖民者同时面临热带疫病的侵袭,来自热带雨林的蚊虫给他们“送来”致命寄生虫和病菌,疟疾、黄热病等高致死率瘟疫迅速流传,一度达到每天带走十二名殖民者的“死亡高峰”。病怏怏的情况下,越来越少的人还能充当开荒的劳动力,各个小集团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难以形成统一决策来应对危机。
  诗情画意的“喀里多尼亚”开始充满死亡的阴影。
  奇怪的是,此时殖民者却盛行起了酗酒之风。原来在他们出航之际,就已经带上了许多酒桶, 计划用于各种庆祝,没料到竟然成了他们“借以消愁”、麻痹痛苦神经的悲剧用品。
  坚持八个月之后,这个殖民地终于被放弃, 一千二百人中,只有不到三百人幸存下来。他们的船只航行到临近的英格兰殖民地,被拒绝进港之后,只得转向回家的方向,最终只有一艘船到达。与此同时,北美纽约又有一只苏格兰人的殖民船队,在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计划,向“喀里多尼亚”进发。他们大约有三百来人,两艘船。本来打算是作为增援部队,不料到达之后看到的是成片的墓地,人影都见不到一个。失望之余,又有一艘船失火被毁,剩下的人挤在一艘船上,又逃到一个英格兰殖民地。后者则是继续拒绝进港,将这艘已经带上了许多瘟疫病人的死亡之船,逼回了纽约,他们中只有很少的人能活下来。
  同样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的苏格兰国内,则在那些幸存者亡命于大洋之上时,又派出了第二批殖民船队,四艘船只运载着大约一千人,前往“喀里多尼亚”。他们在1699 年11 月30 日到达梦想中的新家园,所见却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士气大受打击之下,这只殖民队伍也与前一次的殖民队伍一样,开始出现内讧。雪上加霜的是, 宣称对这一地区有统治权的西班牙人,又在蠢蠢
  欲动,随时可能来袭。
  一个很有可能成为英雄的人物立即出现了, 其名为亚历山大·坎贝尔,是“非洲和东西印度公司”的一名官员。他有组织与统帅的才干,一度凝聚起了队伍并主动出击,打退逼近的西班牙人。但不幸的是,他在进攻中负伤,并很快感染上瘟疫死去。   西班牙人很快又杀了回来,虽然他们也遭受瘟疫之苦,但还有围困“喀里多尼亚”的力量。一个月之后,耗不下去的殖民者宣布投降。西班牙人则“宽宏大量”地允许他们带着武器离开。与以前一样,他们之中能回家的人,也是极少数。
  “达连计划”持续大约一年半时间,派出总计两千五百人左右的殖民远征队,而幸存回家者, 不到三百人。
  在失败所带来的后果之中,这还并非最糟的一个。
  无奈合并
  赌得越大,输得越惨。
  四十万英镑巨资的三分之二,都损失在了巴拿马潮湿的热带雨林与大西洋上冰冷的海水中, 这让本就穷得叮当响的苏格兰进入破产状态。与金钱上的损失相比较,更加不可挽回的损失在于被重创之精神。几乎每一个苏格兰人、每一个苏格兰家庭都受到这场惨败的波及,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与绝望。
  他们要求威廉国王出来拯救苏格兰。威廉国王本是荷兰执政者,机缘巧合之下当上了英国国王,也就是名义上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共主。苏格兰裔的国王都纷纷“乐不思蜀”,何况来自荷兰的他?威廉国王长期以来就对苏格兰采取打压政策,此时更是断然拒绝拯救一事。
  可叹苏格兰人还沉浸在“达连计划”的美梦中, 深信只要英格兰人愿意帮忙,这个计划还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威廉国王的拒绝,打碎了他们的美梦, 让他们转向极端的愤怒。
  在这种愤怒情绪之下,苏格兰开始采取一系列铤而走险的强硬方式,加剧与英格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中有一个法案名为《王国安全法》, 宣称如果苏格兰的种种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不会再听什么威廉国王的号令了,要独立!
  而在苏格兰势力甚大的教会,则以一个离经叛道的年轻教士艾肯为由头,称其接触英格兰教派的异端邪说,要将其处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冲着英格兰而来,包括约翰·洛克在内的许多英格兰名人都纷纷出面表示关切,眼看下一步威廉国王也要出手而来。但苏格兰教会抢先“逼宫”,以请愿的名义表态:“本地教徒风气糜烂, 恳请陛下支持严刑峻法!”
  艾肯难逃一死。
  但这对于苏格兰人的怒火而言不过是“一杯水”,恰逢此时苏格兰有几艘商船在海上失踪, 联想此前英格兰海军对苏格兰商船的刁难,前者立即被圈定为作案凶手。
  一艘很倒霉的英格兰商船,恰好停靠在爱丁堡,成了替罪羊。苏格兰当局立即将这艘船上的船员全部逮捕,扣留商船与货物,随后以“谋杀苏格兰人、烧毁苏格兰商船”的名义,要将其船长托马斯·戈林以下十四人均处以死刑。后来那几艘苏格兰商船的幸存船员流落到了伦敦,并写信回来,告诉国人,他们是被海盗所害。明知事情真相的苏格兰当局,却惧于汹涌民意,最终将托马斯·戈林以及三名船员处死。
  欧洲大陆一个如日中天的王者,对势同水火的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关系看得明白,并有意加以利用。他就是法兰西一代雄主路易十四,史称为“太阳王”。此君正在图谋合并西班牙,建立一个强大帝国,而其所顾忌者,英格兰正好排第一位。根据历史经验,路易十四又想到了与苏格兰结盟的战略。
  英格兰有识之士,看到了正在向敌人形态转化的苏格兰,也看到了不阻止这一过程的可怕后果,如约翰·洛克所言:“若苏格兰独立,并在外国支持下强大起来,那么英格兰将受到极大威胁与伤害。”一股鼓吹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的舆论风潮,也很快在英格兰全国刮起,当时有一本广为流传的书籍,其名即是《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的理由》,书中直言放弃苏格兰就是将其推向法国,就是自树强敌。
  与此同时,苏格兰的上层人物,事实上也是倾向于合并。听起来很是不可思议,事实上很合乎逻辑。这些“食肉者”,深知以苏格兰贫弱的国力,要同英格兰对抗那是死路一条,给法国当打手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最有前途的路,是在平等基础上,同英格兰合并,同时还要人家出钱来为“达连计划”的损失买单。此前种种强硬行为, 不过是谈判之前的虚张声势罢了。
  国家利益终究要服从理智的博弈,而不是情绪的盲动。
  在“达连计划”失败后大约两年,谈判就开始了,但时有中断,从1702 年一直谈到1707 年, 才达成一个合并方案。与此前共同拥戴一个国王的“假合并”不同,这一次是以统治机构议会合并为代表的“真合并”。苏格兰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等方面都纳入了英格兰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兰可以说是丧失了主权。但在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又一改以前长期被歧视、欺负、打压的局面,成为“英国人”中的一员, 享受英格兰霸权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合并条约中,英格兰还承诺拿出“三十九万八千零八十五英镑外加十先令”的资金,用于补偿“达连计划” 所造成损失的一部分,以及抵消苏格兰对英格兰所欠债务。
  英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苏格兰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合并之后,苏格兰英豪辈出,除了亚当·斯密之外,为英国增光添彩的苏格兰名人还有哲学家、史学家大卫·休谟,著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柯南·道尔,电磁学创始人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青霉素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合并大约三十年之后,一批苏格兰人乘坐一艘英格兰战舰“威尔士王子”号,跨过大西洋, 前往今天美国佐治亚州地区,建立起来一个殖民地,并一直存在至今。
  它的名字,叫达连。
其他文献
在真实的历史中,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他只是改良了前人造出的电灯,而在这些改良者中,就有马克沁的身影。在爱迪生的强势打压下,马克沁的小公司很快就在美国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他来到英国,受一位有名望之士的启发,他开始狂热地投入到武器研发工作中。马克沁机枪,一种当时最为恐怖的杀人武器,即将诞生。  一提到重机枪,许多人大概都会冒出这样的画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缺乏飞机坦克的中国军队,在日寇的漫天炮火
期刊
传奇人物牟其中9月刑满释放,计划第三次创业,起步目标定为千亿级。起于草莽,三陷牢狱,牟其中既创造了商业神话,又制造了商业骗局。如今75岁高龄,他却放言还可再干20年。此番民间对这个资本狂人的关注和热议,有别于他最后一次入狱前的是是非非,而是多了对其个人前途的猜想,以及对巨商成败得失的感叹和唏嘘。  反观历史上那些巨商,他们的商业版图和人生命途相互咬合,路线清晰,是非成败早已盖棺论定,经验已多被后继
期刊
台湾地区有位“国学大师”王财贵,他在岛内混得并不如意,但在大陆倡导的国学教育却颇受一些年轻父母的追捧,他宣称要培养“贯通中西的圣贤”,即让儿童在与现代知识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反复背诵古代典籍。这种“国学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不久后有媒体便指其“利用国学招牌发财”,引得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时间踌躇不前。但这似乎也没有绊住王大师前进的脚步——传来的最新消息是,王财贵宣布要斥资12亿办一个“万人
期刊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成都。在中国历史上,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地处西南,远离中原政权的政治中心,但它却一直是“中心”般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西南地区最繁华城市,也是整个中国经济、文化的分中心之一,从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说,它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城市之一。  依据考古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而现在,金沙处于成都市
期刊
如今,“国学”成为了一个热词,但是一百个人的口中,就可能有一百种国学: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看到孩子在背《弟子规》,他会以为那就是国学;在国学大师王财贵那里,“国学”可能更多是意味着一种生意。那么,当我们谈论国学时,到底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谈论“国学大师”的时候,又是依据什么样的标准?  一个从日本人那里借来的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
期刊
二战期间,被墨索里尼拉入伙的菲亚特,开始从生产汽车,转向生产坦克、飞机、大炮等等武器。受制于可获得的资源,以及技术工艺水平,这些武器之中实在难以找出几样“精良”之作,不同于如今旗下名牌汇集的境况。  当二战烽火燃起,众多德国名企都被捆绑于纳粹战车上时,同为法西斯阵营的意大利又岂能例外?而在被法西斯“领袖” 墨索里尼强征的企业中,就有一个熟悉的名字—— 菲亚特。  战争之财  菲亚特一称来自于该公司
期刊
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在感情经历上可称丰富,他的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四个女人串联起他传奇的一生……  此君的回忆录,13 卷本,600 万字,写了十七年。  他曾先后担任过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国民政府驻法、英、美国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他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1919 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拒签不公正的条约,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为之震惊。  他十二岁被
期刊
几百年来,有无数诗人、作家、画家对这里一见钟情,然后都像歌德一样“将心遗忘在海德堡”。这个德国最美丽的城市,让人感受到她洒脱不羁的浪漫。无怪乎歌德会在古桥畔惊叹:“我在这里所看见的,真是个美丽的新世界啊!”  海德堡地处浅丘,中间是静静流淌的莱茵河,河的两旁便是渐起的山丘,古堡就在山丘的高处,视线极为开阔,直面莱茵河和对面的大片山丘。这是一个已经废弃了的千年古堡,粗看上去应该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产物,
期刊
古代,虽然读书人所受的教育内容都是“国学”,但是毫无疑问,那时并没有如今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孔子忧心忡忡地向弟子传授知识,他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有用,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当时的帝王聘用,并进而贯彻他的价值观。“国学”从来就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传统社会,“国学”就是教育的全部,不管是在“官学”还是“书院”,所学的都是同一种学问,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到1905年才宣告终结——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
期刊
日本与英国都是位于大陆边缘的岛国,他们之间有着某些相似的地缘特点,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究竟是哪些因素让此二国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如果地球是个家庭,日本和英国是家庭中的两个孩子的话,那么他们一开始真挺像:都是位于大陆的边缘的岛国;两国文明起步都相对较晚;资源都不算丰富,而日本更贫瘠一些;甚至国土面积都差得不算太多。  经过漫长的岁月,“成年”之后的他们也有些相像:两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