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说理 透辟有力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技法探微
  解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省,思考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以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蔽”,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第二自然段是中心部分。邹忌面见威王以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再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的道理。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仿写
  学习需要勤奋。可想而知,一个不勤奋学习的人能成为伟人吗?也许能,但这个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就像买彩票中五百万一样,中奖的几率是有的,但这个几率无限接近于零,而不勤奋学习就成为伟人这个几率就更小了。所以学习需要勤奋,也许勤奋之后,你还是成不了伟人,可你有了成为伟人的机会,但没有勤奋,你便连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学习需要勤奋。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谋士。他上学时,为了能够多上一会儿课,利用老师听鸡鸣来判断下课时间的习惯,定点喂鸡,让鸡吃饱不叫,延迟了下课时间,不可谓不勤奋。古人尚且如此,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勤奋学习,以求超越他们。让我们勤奋学习,开创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吧!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学 刘丽秀)
  结语
  在写作中,使用类比论证需要注意:一是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二是用来类比的已知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比较小的事;三是类比论证的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运用好类比论证,不仅可以增强论证可信度,还可以使说理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技巧延伸
   [选段][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刘向)
  解析
  在选段中,当楚王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这段话用“南橘北枳”证明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这个类比论证是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选段][二]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列子)
  解析
  在這篇文章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小孩甲的观点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理由是: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么看起来就大一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小孩乙的观点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是: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些。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是: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具有说服力,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它是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其他文献
中考作文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无论哪种命题形式,都要审准题目,所写作文才能切合题意,高分有望。考生要在考场上快速准确地审题,以下五种方法可以借鉴:  关注标志法。主要是针对文题中已经表现出写作文体要求与特点的题目,如“童年往事值得回味”这个文题,从“童年”“往事”出发,就知道写的是以记叙为主、兼及抒情、议论的文章。关注标志法适用的文题,一般是带有“记”“回
期刊
近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认亲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此次烈士身份认定,是我国首次应用DNA技术确定无名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国内首个志愿军烈士DNA数据库已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建成。  承担志愿军烈士遗骸DNA鉴定比对任务,最终成功确认6名志愿军烈士身份的,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王升启团队。该团队突破了从陈旧遗骸中提取严重降解微量DNA、复杂亲缘关系身份鉴定等国际难题,已累计完成4
期刊
亲爱的姐姐:  你最近还好吗?  转眼之间,你离开家乡已經五年了。身处异乡的你还好吗?工作一定很辛苦吧。  二十四岁的你已嫁为人妻,但我想起你时,时光仿佛还停留在我们两姐妹每日在家嬉戏玩闹的时候。幼时的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姐姐,总是和我抢玩具,抢零食,还给我取绰号,我经常被你弄得号啕大哭,而后爸爸妈妈就会怪你不让着妹妹,被责怪的你很委屈吧?你当时也只是个孩子啊!  但是,经常被责怪的你却还是很关
期刊
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已经成了“一元钱”了;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实为恶搞。《一分钱》儿歌原作者女儿表示,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并不值得提倡。  这种改动究竟是属于一种恶搞、丑化还是与时俱进呢?其实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双方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出于尊重经典的考虑,确实不宜改动。而且,歌曲所要表达并值得传承的是
期刊
近年来,儿童信息在网络上“裸奔”的事件频发,2019年10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这也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  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庞大。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但普遍缺
期刊
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間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  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
期刊
午后的阳光打在桂花树上。我背对山坡,面向桂树,看见绿绿的树叶淌着油旺旺的光。树后是迤逦的山,满头白发的朱方清手持着旱烟杆指着高处告诉我说,近邻的人叫这山为狮子头。身后的坡下流动着一条白花花的清流,我知道这河名曰滔河,为汇入汉江的岚河的支脉。  阳光灿灿的,山谷里一片明亮。方觉夏深的季节里,万木葱茏,缕缕又香又涩的草木味弥漫在桂花树的枝叶间,飘然在岔岔凹凹里。这是一株十多米高的桂树。桂树独木出土,半
期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以其典雅凝练的语言传达出丰厚的意蕴,揭示出诗歌的内涵。读来上口,品来有味,意蕴绵长,其艺术魅力不可小觑。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年各地中考对古诗词语言鉴赏的考查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品字炼字,比如首联中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颂,请说说原因,或者直接问“说说某个字的表达效果”“某字用得极妙,请赏析”等。二是析名句,比如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某句诗;任
期刊
理解词句是古诗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词语重点考查实词、虚词,对实词的考查牵涉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虚词主要考查用法。理解句子多考查以下几个方面:①句子的含意;②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句子的作用。  题型主要有:词语:①选择题: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不同)的项;②解释加点的词语;③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不正确)的项;④赏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句子:①翻译句子;②赏析句子;③理解句子。 
期刊
。。那一世芳华,被岁月的巨轮碾碎,仍遗点点余香。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中,回忆的潮水向我涌来,浸染我心。①。。。。。打开老屋衣柜的抽屉,在最里层竟翻出了一张祖母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擦去上面的尘埃,便看见年轻时的祖母身着缎面对襟小袄,脚上是一双绣鞋,两根发辫垂于胸前。她浅浅地笑着,朴素中却别有韵致。②。。。。。。。。。。。。。。。然而,岁月似一把无情刻刀,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无数痕迹,侵蚀着她的美丽。在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