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亟须理论指导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可以让一个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白发满头。对于一个30年始终如一为中国民间收藏事业辛勤操劳的人来说,他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见证。他就是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
  《中国收藏》:上海市收藏协会发展到现在,有多少会员?
  吴少华:现在上海市收藏协会有会员将近7000人,而刚成立时只有50人。一路走来,其实协会的功能一直都是组织、协调、沟通民间收藏者之间的关系,但在这个平台上不能有利益诉求,有的只是奉献精神。做到这些,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协会的壮大,也能佐证我国民间收藏的发展势头。
  《中国收藏》:与30年前相比,现在协会会员的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少华:这要分几个时间段来看。在协会创办的最初10年,也就是1995年之前,会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工薪阶层,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收藏。从1995年以后到2005年,协会会员逐渐多元化,知识分子、农民甚至官员都有加入,收藏范围也开始更高端、更广泛。而到了现在,更多社会精英人士开始参与收藏。他们的需求与工薪阶层不同,收藏也已经成为一种投资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消费的理念更趋成熟。
  《中国收藏》:人员的变化有没有给协会的组织带来困难?您是怎样应对的?
  吴少华:作为办会人不能陈旧保守、一成不变,但前提是不忘初心。我们在这次签署的《上海宣言》中倡导了一个新理念——收藏经济,这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我们依然把每一件事做得很接地气,不能因为协会成员的变化而改变初衷。
  《中国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协会发展至今,您认为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是什么?
  吴少华:互联网时代改变了靠一辈子千辛万苦积累的收藏方式,可能你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一定的收藏规模。但当收藏品有了商品甚至快消品属性以后,市场中谁成为主流可能就不是文化内涵所能决定的了。而在资本时代有多少人还能冷静下来对现状及未来进行研究?那种为了收藏而收藏,把藏品放在保险柜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收藏家更多是把艺术生活化,同时也把生活艺术化。所谓的瓶颈,也会随着收藏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收藏》:在上海市收藏协会迎来30岁生日之际,您对未来协会的发展和布局有没有新的想法?
  吴少华:任何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实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这恰恰是目前中国民间收藏最缺乏的东西。未来我们主要想推动民间收藏的理论建设,改变目前只重视鉴赏的现状。其实你会发现,在国内一个所谓的收藏家往往会有另外的社会身份,如企业家、知名艺术家、某领域成功人士等。在外人看来,收藏家可能只是很有钱、很有地位,但不是被认可的社会身份。这是由于我们的民间收藏还进不了主流文化,往往具有草根性。我们希望通过理论研究,把中國收藏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作为“80后”,提到读书,相信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跟笔者一样的直观反应——当年我们背着厚重的书包,里面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教材,就这样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往返了多年。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学生开书单,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些往往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相反,印象中什么武侠、言情、漫画之类的小说,那个时候大多被老师与家长视为“杂书”,如果你沉溺于看这些,十之八九会有长辈断言将来“成不了大器”。
期刊
前段时间,一部《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纪录片火热网络,让不少人对于文物修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的古籍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珍贵的经典流传至今,全依靠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修书人。  据悉,中国的古籍修复技术同经典一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技巧细腻多样,工序复杂严谨。据统计,现在全国的专业修复人员仅百余人,而待修复的古籍却以千万计。  以最为常见的线装书
期刊
昆明一好友嘱我写一小幅横披,内容由我定,只告知用于书房悬挂。我思忖再三,书以“思无邪”三字应嘱。朋友早年是一名知青,在交通非常不便的云南山区插队,下乡那天,铺盖以外他带的主要行李有两件:一件是书籍,172本;另一件是一对大哑铃,重达50公斤。当时“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举扛铃练哑铃习拳使棍在很多青年人中是一种风尚,但是读书的很少,也无书可读。可见他与众不同,没有随波逐流,追求四肢发达,也向往头脑发
期刊
阅读,都去哪儿了?看似傻傻的问题,细琢磨还真是不太好回答呢。首先,要厘清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与读书的差别,人们很容易混淆两者微妙的差别。  阅读与读书  我认为阅读与读书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阅读以闲适成份为主,读书则多少具有目的性;阅读几乎不设具体的考量,而读书则处处考量你的成绩。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十几年光阴,只干了一件事一一读书,而没有哪个学生会将“寒窗苦读”理解为闲情逸致
期刊
有人说,生活在民国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战争、逃难、饥荒等,但生活在那个时代人的气质也是与众不同的。章太炎、梁启超、于右任、蔡元培、鲁迅、田汉、老舍、张爱玲、吴昌硕……无论是政界的还是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标榜一个符号——文人,那个时代也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有的集体气质——民国范儿。  民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然而,社会的转型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各种文
期刊
傅抱石:人与神的距离并不遥远  作为美术史论界公认的近现代中国画第一人,傅抱石对于中国美术史以及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性早已无须赘述。而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作为傅抱石创作成熟期的特殊题材人物画巨制,其对于美术史的学术价值和收藏界的市场价值尤为凸显,甚至对于傅抱石而言,该作的意义是其他作品无法取代的。该作乃傅抱石以其充满浪漫情怀的笔触,描写了屈原《楚辞·九歌》中的两位神话人物——
期刊
女性和女性的日常生活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女性柔美的的形象,温婉的内心、丰富的情感,对于社会生活形态的影响格外明显。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时代特征的不同,我们对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关于女性的一些习俗、器物和日常生活的内容、由来与涵义已经知之甚少,对于这些习俗和物件在当时社会文化时空里所传达的情感意义也了解不多了,但是清代瓷画仕女图,以精细逼真的描绘,再现了古代女子的闺阁生活。  在古代,女性
期刊
前不久收到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图录,我已经许多年不在拍场上买东西,可还是经常收到赠送的图录,心里头是感谢人家的。不买东西,所以图录到手只是大略翻翻,这一翻不禁一惊,第一页一行黑体大字“琉璃厂的‘杂志大王’”!上面一张“刘广振先生工作照”,我看了之后,往事如烟似梦—刘广振先生,我终于亲眼见到您啦。本场拍卖1-81号拍品为刘广振旧藏,所以特于卷首推举。  我的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第一篇就是《北
期刊
海外书店 心动不如行动
期刊
2月28日一早,尽管北京刮起了7级大风,但在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外却排起长龙,吸引如此众多人士前来的是一场名为“闲事与雅器:宋人的生活与器用”的学术论坛。为配合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热展的“闲事与雅器”古代珍品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别邀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相聚未名湖畔品茶论道。然而,让主办方始料未及的是,能够容纳三百人的论坛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讲台前、过道上、通道里满是席地而坐的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