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片段及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文章有些不一样。课文的题目就很明确地提出了课文的观点,那就是一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呢?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概括地说说。
  生:课文一共举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遇到盐酸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很明确地就在第6自然段中说到了。(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这篇文章很显著的特点。在三个事例中你们对哪个事例最感兴趣?为什么?
  生:我对第三个事例最感兴趣。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是无法感受自己有什么动作的,所以这个地方提出的特别的生理现象我感觉非常有趣。
  生:我对第一个事例最感兴趣。因为我们洗澡的时候,放掉洗澡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一位工程系的教授却发现了这个现象,得出了“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
  师:有人对第二个事例感兴趣吗?
  生:我对第二个事例感兴趣是因为有人竟然利用这一点制造出了石蕊试纸。
  【点评】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开头提出论点;用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准确地把握特点,并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之中,体现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什么,又要感悟文章怎么写。通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脉络,这也是读中学写的有效训练。
  师: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个事例——洗澡水中的漩涡。(指名读)要求:边听边想,边想边画,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感受?为什么?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的坚持不懈,为了解决疑问,他反复地实验和研究,没有想过中途放弃。
  师:在这句话当中,除了抓“反复”之外,你还会抓哪个词?
  生:紧紧抓住。
  师:为什么?
  生:我从“紧紧”这个词看出,谢皮罗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一直想把这个问题解决。
  师:很普通的一个现象,但被谢皮罗注意到了,并且“紧紧抓住”不放。据资料记载,谢皮罗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他先做了一个蝶形的盘子,然后在里面灌上水,当他每次把碟盖下的筛子拿去的时候,他总会发现,碟子中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研究和实验,大家猜测他用了多长时间?
  生:几十年。
  师:几十年不过分。当他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是在20世纪40年代,但他发表论文的时候,却是1962年。至少二十年呀,二十年的时间在反反复复地实验,反反复复地研究。
  【点评】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刻内容。材料的有效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谢皮罗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高大起来。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让你有了很深的感受?
  生:“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我对“敏锐”感受很深,谢皮罗教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养,如果用我们刚才学过的四个词语中的一个词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本领?
  生:见微知著。
  生:文中写“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后面又写“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说明他的眼睛注意到了我们常人没有看到的事情,这也是导致他得出这个结论引起各地人们兴趣的主要原因。
  师: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他。这种现象最早发现的是谢皮罗教授,所以这种现象就叫——
  生:(齐)漩涡现象。
  师:这是我们今天给它起的新名词,但是当时人们为了记住谢皮罗教授,人们称这种现象是“谢皮罗现象”。经过了二十年的实验和研究,他才在1962年发表论文,他认为什么?我们一起往下读。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第一个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家必备的一种本领,那就是——
  生:(齐读板书)见微知著。
  师:同时,他又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
  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师:从普通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漫长的等待,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这是这一段的主要构段方式。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构段方式,那么,在自学课文的第二个事例和第三个事例的时候,我们就会学得很轻松了。
  【点评】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的理念之一,自然段的整体回归为实现这一理念做了铺垫。构段方式的揭示、精神领域的提升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空间,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同构共生。
  
  (本课教学实录由范晶晶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乔炜节选)
  (巨亚宏,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宏远学校青年教师;乔炜,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灰椋鸟)一个“木”加一个“京”读“liáng”。(板书:liáng)谁愿意把课题读一下?(生读)  师:读得非常准确。全班读。(生齐读)  师:(大屏幕显示灰椋鸟)这就是灰椋鸟。初次见灰椋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灰椋鸟全身黑乎乎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它的主要特点。  生:我觉得灰椋鸟看起来大小跟麻雀差不多,嘴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可能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过我相信啊,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办法解决。准备好了吗?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课文,认认生字,开始吧。(生读书)  师:我特别高兴,因为刚才在小朋友自己读书时,我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借助拼音认汉字,也有小朋友能向老师请教,这些都是挺不错的识字方法。生字你们都记住吗?  生:记住了。  师:小朋友,请打开你们的抽屉,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生字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了,能不能找出来?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说得真好,这个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请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屏显这句话)大家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关键的词大声地读出来。(生齐读)  师: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你能说出来
期刊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种一片太阳花。  师:大家看,(课件出示)这就是太阳花。作者李天芳为什么要种一片太阳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生自读。师强调,自己读自己的会更有味道)  师:生字和词语认识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服侍秆锦缎美人蕉花蕾汁液茂盛禁不住(学生把“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生读书)  【点评】从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第26课《剪枝的学问》,请同学们伸出小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好不好?(教师在黑板上边说边写,学生伸出手指书空)“剪”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一个“前”字,下面一个“刀”字;“枝”是左右结构,左边要写得稍窄一点,右边写得宽一些。(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剪枝的学门”)  师:看了老师的课题有疑问吗?  生:剪枝的学问,“问”字少写了一个“口”字。 
期刊
【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雪顿节看赛牛。同学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老师板书,学生书空)我们常说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笔一画写好字,提笔即是练字时。来,齐读课题。(生读)怀着愉快的心情再读一遍。(生齐读)  【点评】读课题,教师都很注重。而写课题往往被忽略。刘老师从写好课题开始,注重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跟着老师书空课题,“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笔一画写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这梦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  师:美在哪里?  生:我从“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这句话感受了美妙。  师:请用洪亮的声音再读一遍,读出这美。(生再读)  生:我觉得这个梦很快乐。我也是从刚才他们读出的这句话感受到的,可以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师:真快乐。还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范读“除夕”一段)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老师朗读这一段很有感情。  师:老师被浓浓的年昧陶醉了,所以沉醉其中。你们想不想读一读?你们可以选择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在空白处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做些批注。(生读书)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认真地读书,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们。很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请几名同学谈一谈,你最喜欢哪个日子?把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法布尔想了解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他一步步做实验的过程。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生低声读书、圈画)  【点评】古人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这里,赵老师抓住了带有总起和引领性质的问题,引出展开师生对话的核心话题,教学思路明晰、简约,同时又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法布尔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