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脑中的形象,形成一幅鲜明而有序的画面,如耳闻,如目睹,如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
一、 想象中绘画
古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内容。如于永正老师在教《草》这首诗时,当学生明白“原上草”之后,即兴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紧接着,于老师问学生:“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水到渠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离离”的意思。学“一岁一枯荣”这句时,于老师通过对小草叶子颜色的改变让学生感知到秋天叶子黄了,理解了“枯”字。紧接着对泥土中草根进行描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野火烧不尽”的原因。想象中绘画,把平白的语言形象化,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 想象中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古诗中人物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这一过程恰好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瞧,小演员上台了!看他兴致勃勃地往台上走,一眼便认出他是“贾岛”,看童子在树下玩耍,满怀希望地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你的师傅在家吗?”当童子回答:“师傅采药去了”时,“贾岛”脸上展现出略有失望的表情;当童子说“只在此山中”时,他紧皱的眉头又稍微舒展开来;最后童子言“云深不知处”,“贾岛”嘴巴一撇,无奈地摇摇头,失望而归。小演员一连串的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想象中表演,把无声的文字生动化,是学生高效地领悟文本方法之一。
三、 想象中写作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含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多姿多彩的心情故事。
改写古诗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作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阳春二月,桃红柳绿,草儿繁茂。黄莺在蔚蓝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欢叫着追逐着。堤坝上的柳枝在微风地吹拂下,舞动着臂膀,好像在说:“啊!春天到了,这一觉睡得真舒服啊!”孩子们一放学回家,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各自的风筝,来到田野里高兴地放了起来。大伙儿趁着东风的风势拉着风筝线一跑,再一放,风筝就飞上了天。天空中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风筝,“蝴蝶”“蜻蜓”等,颜色也争奇斗妍,给天空绣上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啊,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
你能猜到上面的这段文字是改写的哪首古诗吗?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高鼎写的《村居》。学生们在充分诵读古诗后,大胆想象,把春风中五彩缤纷的风筝及孩子快乐的童年,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想象中写作,把短小精悍的诗句具体化,既掌握了古诗内涵又训练了写作能力,这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想象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古诗天堂的金钥匙,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根据人物情节表演,凭借诗境推敲练笔,无不让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这些隐性学习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
一、 想象中绘画
古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内容。如于永正老师在教《草》这首诗时,当学生明白“原上草”之后,即兴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紧接着,于老师问学生:“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水到渠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离离”的意思。学“一岁一枯荣”这句时,于老师通过对小草叶子颜色的改变让学生感知到秋天叶子黄了,理解了“枯”字。紧接着对泥土中草根进行描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野火烧不尽”的原因。想象中绘画,把平白的语言形象化,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 想象中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古诗中人物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这一过程恰好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瞧,小演员上台了!看他兴致勃勃地往台上走,一眼便认出他是“贾岛”,看童子在树下玩耍,满怀希望地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你的师傅在家吗?”当童子回答:“师傅采药去了”时,“贾岛”脸上展现出略有失望的表情;当童子说“只在此山中”时,他紧皱的眉头又稍微舒展开来;最后童子言“云深不知处”,“贾岛”嘴巴一撇,无奈地摇摇头,失望而归。小演员一连串的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想象中表演,把无声的文字生动化,是学生高效地领悟文本方法之一。
三、 想象中写作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含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多姿多彩的心情故事。
改写古诗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作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阳春二月,桃红柳绿,草儿繁茂。黄莺在蔚蓝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欢叫着追逐着。堤坝上的柳枝在微风地吹拂下,舞动着臂膀,好像在说:“啊!春天到了,这一觉睡得真舒服啊!”孩子们一放学回家,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各自的风筝,来到田野里高兴地放了起来。大伙儿趁着东风的风势拉着风筝线一跑,再一放,风筝就飞上了天。天空中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风筝,“蝴蝶”“蜻蜓”等,颜色也争奇斗妍,给天空绣上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啊,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
你能猜到上面的这段文字是改写的哪首古诗吗?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高鼎写的《村居》。学生们在充分诵读古诗后,大胆想象,把春风中五彩缤纷的风筝及孩子快乐的童年,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想象中写作,把短小精悍的诗句具体化,既掌握了古诗内涵又训练了写作能力,这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想象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古诗天堂的金钥匙,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根据人物情节表演,凭借诗境推敲练笔,无不让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这些隐性学习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