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记忆与生计:语言人类学视角下苗语“路”的语义内涵

来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b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id(路)是苗族空间系统中的突显性、基础性概念,是苗族认识其他复杂空间概念或关系的参照物,其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反映了苗族“以线代面”的认知方式.gid(路)承载了苗族“沟路同一”“以路为史为遵”的社会记忆和现实场域中对“路即为生计”的思考,gid(路)的语义内涵分析是理解和诠释苗族迁徙历史的关键性空间实体.苗族对路的认知反映在语言上,即gid(路)在苗语三大方言区中大同小异的语义演变链及其转隐喻方式.
其他文献
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加水村位于月亮山山脉腹地,坐落于归然山腰,对面是孔明山,海拔700米,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落村寨.由加水主寨和摆易2个自然寨组成,辖5个村民小组,224户982人,柴、潘、苏、刘、张、赖姓氏聚族而居.
期刊
加强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口述文献的收集,有利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口述文化遗产,建构西藏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记忆,丰富特色馆藏建设,满足图书馆用户的多元文化需求.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口述文献的收集,应坚持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真实性、全面性、标准性等原则,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收集与保护,包括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口述文献,收集已公开的口述文献成果,接受捐赠或征集现有口述文献,与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合作收集口述文献,策划口述历史项目,自主生成口述文献等.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西藏班(校)学生在异地求学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对西藏班(校)学生CQ(化名)14年异地求学生涯这一个案进行剖析后发现:西藏班(校)学生群际交往实践并非只是两个人群间的跨文化互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空间情境的形塑.经由学校这一微型社区中的空间区隔、空间叠加和空间互嵌等一系列不同的社会空间安排,西藏班(校)学生的群际交往实践呈现出内卷化、悬浮化和一体化等差异化表征.研究启示:有关教育机构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到政策执行中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后果,在今后的西藏班(校)政策实践中应尽可能地塑造具有可参
人民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真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人民民主的内涵,明确了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质,揭示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性,强调了实现人民民主的路径.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神山崇拜是藏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神山崇拜文献则是承载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滇藏交界处的卡瓦格博神山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神山之一,关于卡瓦格博神山崇拜的相关研究数量众多,藏文文献种类丰富.按内容和功能,大致可分为煨桑祭祀类、圣地志类、圣地礼赞类、圣山绕转功德类.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是藏族区域性神山信仰文献的典型代表.
作为藏族绘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传统唐卡的绘制并不刻意强调个人风格,图像一般有固定程式,风格也往往趋于重复.但不可否认,传统唐卡符合一般艺术内在的规律,艺术表现上富有民族性和地方性.传统唐卡的特点基本上可归纳为三重属性,即工艺美术属性、民间美术属性和宗教美术属性,在当今的时代,传统唐卡面临着现代转型的问题.
里下河文学蕴含丰富的地域内涵和符号化元素,自然风景、地方人情参与了其文学世界的建构,“水”和“土”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符号.水土交融造就了里下河人的文化品格,也使里下河文学创作具有了一种刚柔相济的审美意蕴,呈现出趋同的审美风貌:守护诗性、追求古典美.
开展农村调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这一传统并发扬光大,通过开会调查法、典型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为推动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调整统购统销政策等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方法,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原则、实事求是作风以及善于抓主要矛盾的特色.新时代,有效开展农村调查,挖掘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时期农村调查方法的价值,掌握农村地区基本情况,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转变党员工作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词汇,说明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地区后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同时,该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与萨满教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特征.这些词汇为学界研究蒙古族《格斯尔》的渊源、流传及本土化提供了可贵的文献依据.对该书中出现的这些相关词汇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萨尔》史诗流传到蒙古地区后的本土化现象及蒙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语言历时的演变源于语言的共时使用,其基本机制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与使用频率固化效应的协同作用.阐释语言使用中重新分析、类推和频率固化等三个主要认知机制及其在语言历时演变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梳理认知机制对于语言历时演变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反思当前认知视域下的语言历时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历时语料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互动基础上建立“反馈环”可以作为未来主要努力方向,将加深对过去人们认知处理能力的理解,还可揭示认知过程的本质与不同认知进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将来的共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