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政分析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时政分析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理论知识素养及分析探究能力,而且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考验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思想品德课的任课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而在课堂的前五分钟设置“新闻播报”环节则是大家普遍采用的手段,即利用课堂的前五分钟时间,先由当日的“时政播报员”播报课前准备好的时政要闻,然后对自己“播报”的内容进行评析,最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评析。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这个“新闻播报”会流于形式,其作用没有真正或充分发挥出来。怎样才能充分地实现“新闻播报”对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促进作用呢?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必须将“新闻播报”这一环节的工作进一步细化,使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指导下,逐步培养起时政分析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如何做细“新闻播报”这一工作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闻播报”内容的选择和整理
作为时政评析的背景材料,其内容本身的科学合理高效性至关重要。很显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引入课堂,或者说不同的背景材料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上的作用是不同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适当、有效的时政新闻背景材料。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时政。
1.内容可以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学生会潜意识地把社会现象排除在“新闻播报”内容的范畴之外,其实对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某种社会现象是最常见的事情。比如在大型考试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请分析盲道被占的原因及影响有哪些?你如何认识中小学生热衷于玩悠悠球?你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等等。
2.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中外文化交往)环境资源等领域来分类搜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3.搜集的播报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体现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与国家民族联系密切;与教材上所学的知识有关联;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分析评论的空间;具有重大意义,等等。
4.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堂上的“新闻播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关键性信息传递给学生们,如果直接把一篇新闻不加整理地读给大家听,把重点与非重点信息糅合在一起播报出来,则不利于学生对该新闻或社会现象的评析。按照这些要求来准备课堂上要播报的内容,“新闻播报”的值班小组成员会在报纸或网络上进行“扫描搜查”,他们要不断地阅读与思考所要播报的内容,并将播报的内容用自己的文字整理记录下来,有时为了使听者能够对该新闻得到更清晰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很多个时政新闻进行整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分析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闻播报”内容的数量和播报形式
一般来说,一次最好只播报一条时政要闻或某一种社会现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分析得透彻而全面。在播报形式上,一定要采取口述的方式,能复述出自己事先整理好的时政要闻,不能照本宣科地读。因为“读新闻”和“说新闻”给大家造成的震撼力和评说欲望是有很大不同的。
三、“新闻播报”内容的评析角度和层次
当新闻播报员播完新闻后,要对自己播报的新闻进行点评,同时其他学生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及质疑之处。这一过程对于实际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特别重要。如果学生不得要领,那么对该时政新闻的评析就会很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时政评析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对时政新闻进行评析。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角度有选择地进行分析。例如,针对2011年在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新闻,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如果河南参展,你觉得什么最能代表河南的园艺文化?(是什么角度)(2)举办这一活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角度)(3)游客参观时应注意什么?(怎么办角度)其次要引导学生将三大角度进一步细化,如“是什么”类细化为这一事件表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为什么”类细化为原因类及意义或危害类;“怎么办”类细化为建议类、启发类、倡议类、实际行动类,等等。例如,还是针对2011年在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新闻,分析时就可以细化为:(1)许多国家来西安参展说明了什么?(2)西安能取得这样的机会原因有哪些?(3)举办这样的活动对西安有什么意义?(4)为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5)假如你要参观游园,你如何以实际行动展示我国中学生的风采?等等。在分析的层次上,则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有理论到实际行动、由个人到社会民族国家,步步深化的分析会让学生对该新闻事件最终形成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努力思考,尝试表达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还能提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在相互争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见解与知识,在同学之间的相互点评中提升、完善自己的分析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会对时政新闻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形成“思考—分析—再思考—再分析”的思维模式。
四、教师的总结性点评
很多老师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但事实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评一方面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从而激发其分析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点评拨乱反正、完善说明,从而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一个正确、深入又全面的认识。教师点评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赏识为主,看到学生分析出来的亮点。(2)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纠正视听和补充完善的作用。(3)高屋建瓴,能用简洁的语言激起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探究的欲望。
五、时政分析成果的整理和总结
课堂上五分钟的“新闻播报”及分析成果最好能形成文字材料,一方面在整理的过程中可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为日后的回顾提供方便。具体可以这样做:由“新闻播报”的值班小组成员进行总结整理,让他们在准备时政新闻时就把对该时政的分析记录下来,课后再增添上其他同学的分析补充及老师的点评。每个小组做好文字整理和总结后就交到课代表处,期末考试前将各个班级的文字成果汇集到教师处,教师可挑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最优秀的一部分印成复习资料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考试前将各种时政分析的技巧方法与思路及各注意事项都重温一遍。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我相信,我们把“新闻播报”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得越细致,考虑得越周全,对学生的要求越具体明确,那么对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一、“新闻播报”内容的选择和整理
作为时政评析的背景材料,其内容本身的科学合理高效性至关重要。很显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引入课堂,或者说不同的背景材料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上的作用是不同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适当、有效的时政新闻背景材料。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时政。
1.内容可以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学生会潜意识地把社会现象排除在“新闻播报”内容的范畴之外,其实对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某种社会现象是最常见的事情。比如在大型考试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请分析盲道被占的原因及影响有哪些?你如何认识中小学生热衷于玩悠悠球?你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等等。
2.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中外文化交往)环境资源等领域来分类搜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3.搜集的播报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体现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与国家民族联系密切;与教材上所学的知识有关联;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分析评论的空间;具有重大意义,等等。
4.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堂上的“新闻播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关键性信息传递给学生们,如果直接把一篇新闻不加整理地读给大家听,把重点与非重点信息糅合在一起播报出来,则不利于学生对该新闻或社会现象的评析。按照这些要求来准备课堂上要播报的内容,“新闻播报”的值班小组成员会在报纸或网络上进行“扫描搜查”,他们要不断地阅读与思考所要播报的内容,并将播报的内容用自己的文字整理记录下来,有时为了使听者能够对该新闻得到更清晰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很多个时政新闻进行整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分析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闻播报”内容的数量和播报形式
一般来说,一次最好只播报一条时政要闻或某一种社会现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分析得透彻而全面。在播报形式上,一定要采取口述的方式,能复述出自己事先整理好的时政要闻,不能照本宣科地读。因为“读新闻”和“说新闻”给大家造成的震撼力和评说欲望是有很大不同的。
三、“新闻播报”内容的评析角度和层次
当新闻播报员播完新闻后,要对自己播报的新闻进行点评,同时其他学生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及质疑之处。这一过程对于实际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特别重要。如果学生不得要领,那么对该时政新闻的评析就会很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时政评析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对时政新闻进行评析。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角度有选择地进行分析。例如,针对2011年在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新闻,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如果河南参展,你觉得什么最能代表河南的园艺文化?(是什么角度)(2)举办这一活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角度)(3)游客参观时应注意什么?(怎么办角度)其次要引导学生将三大角度进一步细化,如“是什么”类细化为这一事件表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为什么”类细化为原因类及意义或危害类;“怎么办”类细化为建议类、启发类、倡议类、实际行动类,等等。例如,还是针对2011年在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新闻,分析时就可以细化为:(1)许多国家来西安参展说明了什么?(2)西安能取得这样的机会原因有哪些?(3)举办这样的活动对西安有什么意义?(4)为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5)假如你要参观游园,你如何以实际行动展示我国中学生的风采?等等。在分析的层次上,则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有理论到实际行动、由个人到社会民族国家,步步深化的分析会让学生对该新闻事件最终形成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努力思考,尝试表达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还能提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在相互争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见解与知识,在同学之间的相互点评中提升、完善自己的分析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会对时政新闻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形成“思考—分析—再思考—再分析”的思维模式。
四、教师的总结性点评
很多老师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但事实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评一方面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从而激发其分析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点评拨乱反正、完善说明,从而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一个正确、深入又全面的认识。教师点评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赏识为主,看到学生分析出来的亮点。(2)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纠正视听和补充完善的作用。(3)高屋建瓴,能用简洁的语言激起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探究的欲望。
五、时政分析成果的整理和总结
课堂上五分钟的“新闻播报”及分析成果最好能形成文字材料,一方面在整理的过程中可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为日后的回顾提供方便。具体可以这样做:由“新闻播报”的值班小组成员进行总结整理,让他们在准备时政新闻时就把对该时政的分析记录下来,课后再增添上其他同学的分析补充及老师的点评。每个小组做好文字整理和总结后就交到课代表处,期末考试前将各个班级的文字成果汇集到教师处,教师可挑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最优秀的一部分印成复习资料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考试前将各种时政分析的技巧方法与思路及各注意事项都重温一遍。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我相信,我们把“新闻播报”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得越细致,考虑得越周全,对学生的要求越具体明确,那么对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促进作用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