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每每在广播、电视亦或是手机中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总能激发起笔者心中对祖国的那份爱恋,同时也能让我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在校园里学唱这首歌曲时的学生时代……
  70后的我们,生在红旗下,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那时候的校园标配就是“几排教室,一根国旗杆,一副篮球架”。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普及,仅有个别学生家里有9寸或者12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男孩子最爱看的是NBA篮球赛,它让我认识了“魔术师”约翰逊、“大鸟”拉里伯德……它也把我带入了陪伴我终身的篮球场。
  20世纪80年代,天很蓝,学业负担也不重。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大家就奔出教室,围着篮球架,在“三合土”的场地上奔跑,只为抢到一次球、投上一次篮。虽然尘土飞扬,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战场”上的背景。上课铃一响,大伙又飞奔回教室,用衣袖随手擦拭满脸的汗水。那时候,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打心爱的篮球,笔者上课认真听讲,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说到底,当时篮球是笔者的真爱,也许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吧。现在看来,一旦喜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它便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时候,学校的木篮板总是破的,漆也不全,篮圈很多时候还是斜的,篮网或是破的,或是没有。只有在劳动节、国庆节有职工比赛时,才会换上一副新篮网、修整好篮圈,并且重新给木篮板刷上漆。比赛时,即便是摔伤了,大多时候也仅仅是用冷水冲洗一下伤口,过些天自然结痂就好了。学校就那么几个篮球,同学们都很爱惜,为了能打球,还经常主动帮教师给球打气。体育教师拿个灰勺,不用尺子,就能用白灰画出标准的篮球场。篮球漏气了,体育教师还能用胶水和自行车内胎把它们修好。那时候,大家争着练习篮球,都想进校队,想穿上印着校名的篮球服和回力鞋。八十年代的校园篮球,在笔者心中就是这样的质朴纯真,但师生们发自内心对篮球的热爱却极接地气。
  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成功考入大学,成了一名体育生。第一次在水泥球场打球的笔者,不用再为没有篮球而懊恼,不用再为篮架破损而发愁。篮球场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体育生们,相互切磋、相互鼓励、不断提高。那个年代,“飞人”乔丹、“大虫”罗德曼、“空中飞猪”巴克利等新一代NBA球星成了我们篮球迷谈论的话题。在我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去改变中小学校的体育现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总是如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基层学校后,我们依旧面对着泥巴场地、破篮板、三两个永远打不足气的“破篮球”……还好,那时候,你总会遇到一两名非常敬业的老教师,他们会手把手地教你用灰勺画场地,教你用口哨,教你写教案,教你利用废旧物品创造出好玩的“体育器械”。那时候,笔者精力很旺盛,总约人打球。每天除了上体育课外,就是带队训练,教学生打篮球,教学生守规则,教学生学做人。那时候,家长们挺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那时候,大学同学相聚,彼此间比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在运动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到了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力日益增强,校园体育的硬件也得到了改善:水泥篮球场成了校园的标配,篮板也逐步换成了室外专业篮球板,学校的篮球也多到用大球袋装……但不知何时,不知道为何,学生变得容易受伤了,教师上课变得谨慎了,学生可参与的项目也变了。校园里的秋千、爬杆、跳箱等学生喜欢的体育器材慢慢消逝在记忆中……
  时代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家长和学校的要求变了,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素质变了。所以体育人也必须变,体育人要反思,这种反思阵痛是体育人必须经历的,它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体育课由过去通过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与健康课。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中小學体育又有了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如今,塑胶场地、硅PU篮球场、排球场等硬件成了各中小学校园的标配。体育大课间、体育社团、新兴体育项目成了校园的常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成为各校的特色和品牌。学校体育在分享国家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在为新时代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大学时代有梦想、有追求,“国运盛则体育倡,体育倡则民族强”,体育人一定要为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心有所向,行有所追,情有所归!笔者愿与所有的体育人一起,做祖国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为祖国的强大迸发出更晶莹的光华!
其他文献
青少年近视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2018年我国近视患者已经超过4.5亿人,全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受到近视困扰。在高中生群体中,近视率高达81%。青少年近视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学校  学校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例如室内照明等,要达到相应的标准,从而保护学生视力。此外,学校还要重视眼睛保护教育工作,讲解用眼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卫生用眼。学校要
2018年11月27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编委会会议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原社长杨立国,首都体育学院校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主编钟秉枢,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巡视员朱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华爱军,苏州大学原校长助理王家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分党委书记王健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体育课程目标中的2个关键性目标。在此,笔者从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实现体育教育这2个目标的重要意义。  一、把握敏感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質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基本的身体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素质、灵敏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柔韧性。
在中学排球教学中,扣球技术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同时也使体育教师们犯了难,一方面扣球技术掌握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限制性,让许多教师对扣球技术的教学望而却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学校多位教师的排球教学经验和辅助教具“扣球器”的制作与利用,并通过笔者学校的教学案例,突破中学生排球扣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希望对排球扣球技术教学工作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躯干小肌肉群的练习方法  练习目的:通过练习,可增强腹部肌群及躯干小肌肉群力量。  动作名称:仰卧举腿。  练习方法:仰卧,双手平放于地面,双腿由水平位上举至90°,慢举轻放。双脚不能触碰地面,上体保持不动(图1)。每组做12~15次,共练习2~3组。  注意事项:双脚并拢,轻起轻落,落下时不触碰地面;腰背紧贴躺板,不能拱起;根据练习者肌肉力量,练习次数适当增减;力量较弱者,膝盖可微屈。  动
30年来“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学术组的每次活动始终围绕课堂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秉承行动研究的主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每个参与者既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者,又是研究者。从最初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发展到如何有效地上好一堂课,到高效课堂如何有效实施,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感受到锻炼的实效性又能享受到体育的游戏性。期间,计划着、行动着、观察着、反思着、批判着、建设着,一以贯之地围绕课堂的建
一、本届评优活动高中组呈现的六个特点  一是“正”。  参赛的16位教师态度非常端正,当体育课遇上下雪天,也阻挡不了体育教师的热情,他们人人着装整齐、语言规范、口令洪亮、充满激情,表现出良好的参赛态度和职业素养。  二是“全”。  参赛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全,16节课中除了体操运动之外,其他几大项目都有所涉及,其中球类运动有10节课(足球课5节、篮球课4节,排球课1节);田径运动中有2节课(弯道跑)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中均提出了全面发展体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1]。如何发展体能是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般的体能训练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训练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果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
“体操”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必学内容之一。《多种形式的平衡活动方法》是水平二体操单元内容标准之一,它的表现标准为:能说出所学各种形式平衡动作的名称;能在游戏中,完成侧手翻、手倒立、跪跳起等平衡类动作,并且能分别展示至少2种以上的练习方法,表现出身体的平衡、协调,展示良好的肢体控制能力以及身体姿态;表现出勇于挑战、乐于展示的品质,具有一定的互帮互学能力,能描述在
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10期王兴发老师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做好的几件小事》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文中的观点表示认同,同时也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补充建议,愿意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共享。  一、本职工作抓重点  (一)思考  原文的第一部分就強调年轻教师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两个方面。确实如此,但文中的这个环节没有涉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