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统一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法两国。但在邦联体制下,德意志各邦四分五裂。诸邦关卡林立,关税繁重,阻碍了商品流通,成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国家统一,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在采用什么方式和由谁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德意志资产阶级却表现懦弱,生怕与无产阶级结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决定依附封建王朝,采取“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
  在德意志各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实力较强,能担当起实现德意志“自上而下”统一重任。但奥地利经过1848年革命的冲击,实力日渐式微。相对而言,普鲁士更具有利条件。19世纪初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极大地提升了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对内自由贸易,对外采取关税保护,促进了普鲁士经济发展;五十年代,普鲁士重工业生产占全德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俾斯麦(1815-1898)出任普鲁士首相后,在陆军大臣房龙伯爵的支持下,着手军事改革,坚持实行“铁血政策”,使普鲁士拥有欧洲一流的陆军。另外,普鲁士民族成分单一也是它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有利条件。
  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进攻丹麦。丹麦战败后,石勒苏益格公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分属普奥。但这两个公国摩擦不断,1866年,普鲁士发动普奥王朝战争,奥地利战败后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联。1867年,普鲁士于建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大部,但南德四邦仍有独立地位。法国担心德意志统一后势力壮大会影响其称霸欧洲,所以竭力支持南德四邦割据。俾斯麦先借西班牙王位之争从外交上孤立法国,再利用“埃姆斯密电”激怒拿破仑三世(1808-1873),引发1870年的普法战争,最终击败法国,把南德四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普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德国完成统一。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结束了德意志长期以来四分五裂的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使德国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但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图1: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150周年,图为关税同盟的海关印章。1834年,德意志38个邦国组成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这是一个联系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同盟,旨在扫除德意志邦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最终推动了德意志的政治和经济统一。[联邦德国1983年]
  图2:图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成为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他对内残酷打压工人运动,对外帮助法国镇压巴黎公社,企图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史称“铁血宰相”。[联邦德国1965年]
  图3:图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德国2015年]
  图4:纪念柏林建城750周年,图为胜利女神像和俾斯麦。[雷东达1987年]
  图5:德意志帝国建立100周年,图为帝国的徽志:鹰和皇冠。[联邦德国1971年]
  (参考书目:《简明世界通史》,黄牧航供图)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学生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疫情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居留往返、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受到广泛关注。  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表示: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他还提到,对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
幼年时对宝岛台湾的印象是满目葱茏、风光旖旎,她是孩提时代歌谣里的外婆澎湖湾,语文课本中水秀山明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或是余光中《乡愁》里的无可奈何与离愁别恨。随着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种种不幸遭遇的认识,便知晓台湾在中国人心中太多复杂的情感。2016年笔者到台湾屏东大学进行交流和研修,不仅有幸一睹宝岛台湾的芳容,又满怀深情地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台湾的历史教育,谨以此文略谈对台湾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里结合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谈一点关于“初心”与“使命”的学习体会。  一、与生俱来的初心與使命  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说,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就是
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突出抓好稳就业和保民生。牢牢守住就业“饭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部编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有很大改进,我们的历史课堂与时俱进,关注时代性价值立意,运用历史逻辑思维,引导初中学生进入历史学习大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徐州市教育局开展“学讲计划”百节课例征集,我的课例部编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哲学在解释中存在”[1],历史教育亦如是。当下,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那么,如何让这个追求“落地”呢?本文拟通过探析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以及课堂对话路径,以寻求落地之策,并求教于同仁。  一、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  如前所言,历史教育在解释中存在。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2]中学历史新课标则明确表述为:“历史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宋代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诗句,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就是一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即历史思辨。这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改革日益彰显,特别是在历年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探讨高考对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养成。  一、历史思辨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高考全国卷
1863年,美国内战进入了关键的一年。北方政府颁布《征兵法》,来增强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征税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能马上扭转战局。1863年上半年时,南部联盟军还有足够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展开攻势。1863年6月,南部联盟军总司令罗伯特·李(1807-1870)决定把战争转移到北方的领土上,将全军力量集中于葛底斯堡。7月1日,南北双方军队在此会战。激战三天,双方共损失五万多人,这是美国历史
《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历史学习提出的新目标,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新方法。其中,时空既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叙述的基本模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构成了试卷文本表达的基本范式。  紧扣高考大纲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出发点。现以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到开办公司、签订合同,小到物业管理、民事纠纷,人一生中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之息息相关。  民法典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民生周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祁治军、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张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周书博、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中校,结合典型案例,一起探讨民法典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