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直观演示;设疑;
求异;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85—01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直观演示,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主要指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亲身进行体验,从而引发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平稳过渡。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根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上课时,让学生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准备的两根木棒试着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把三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很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二、巧妙设疑,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疑”,促使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将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报纸对折41次,大家猜一猜大概有多厚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一尺高,有的说有一米高,还有的说有两米高……当笔者说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非常吃惊。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笔者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指出:学完这节课,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三、鼓励求异,调动创新热情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是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科学研究表明,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胡思乱想”,进而调动学生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黄金数(约为0.618)”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以下内容,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正五边形对角线的交叉分割是黄金比,正四边形的边长等于其外接圆半径乘以黄金数,甚至人的思维活动的“心脑最佳频率耦合系数”也是以黄金数为中心,因而人们由此启发创造出美的数学方法——黄金数0.618的优选法。
四、展开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笔者是这样做的:从教室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拍照的方位;拍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的背影照片,让学生猜一猜并找一找是谁;让学生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的哪一面;让学生想一想从哪一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编辑:谢颖丽
求异;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85—01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直观演示,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主要指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亲身进行体验,从而引发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平稳过渡。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根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上课时,让学生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准备的两根木棒试着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把三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很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二、巧妙设疑,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疑”,促使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将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报纸对折41次,大家猜一猜大概有多厚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一尺高,有的说有一米高,还有的说有两米高……当笔者说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非常吃惊。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笔者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指出:学完这节课,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三、鼓励求异,调动创新热情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是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科学研究表明,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胡思乱想”,进而调动学生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黄金数(约为0.618)”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以下内容,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正五边形对角线的交叉分割是黄金比,正四边形的边长等于其外接圆半径乘以黄金数,甚至人的思维活动的“心脑最佳频率耦合系数”也是以黄金数为中心,因而人们由此启发创造出美的数学方法——黄金数0.618的优选法。
四、展开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笔者是这样做的:从教室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拍照的方位;拍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的背影照片,让学生猜一猜并找一找是谁;让学生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的哪一面;让学生想一想从哪一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