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思想对于我国民众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学校、家庭和文化艺术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对于其普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功能上具有相通之处,这一特点决定了儒家思想的传播经验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提高马克思主义普及的程度以及对人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分类号:B222
1.引言
为了更好地指导人民的生活实践,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转变为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的普及化、通俗化[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高效的传播途径以及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为支撑。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其普及程度以及被接受程度是其他任何思想都无法比拟的,这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所掌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儒家思想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的可能性分析
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内容上的契合以及功能上的照应,这两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的经验为自己所用,进而实现其大众化。
1.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具有结合点
首先是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以人性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人性定义,其主旨是关注人文、实行人道[2]。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对于束缚人性发展和践踏人民尊严的行为进行斗争[3]。
其次是注重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儒家思想从其出现开始就致力于营造“民本君明、父慈子孝、上下对等、推己及人、关心社稷、心系天下”的社会关系[4]。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要通过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最后是注重实践。儒家思想重视“践行”,如《论语·宪问》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言论[5]。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邓小平理论更是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两者的相同之处。
2.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功能上具有相通之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一致作为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在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有着众多功能上的相通之处,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进行大众化进程。
3.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
儒家思想被人们熟知和接受与其高效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儒家思想的传播途径归结起来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更多人认识了其内在精髓,也更好地指导了人们的生活实践。儒家思想的具体传播方式有以下三点。
1.政府推动教学体系的建立
儒家思想因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念有利于政府统治而被封建政府所推崇。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出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了推广儒家思想,历朝历代无不通过建立官方学堂、规范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等对人民思想进行引导,如唐代官学的主要教授内容就是《尚书》、《礼记》、《仪礼》以及《周礼》等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6]。政府推动的以儒家思想为教授对象的教学体系和科举考试制度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家庭和榜样教育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化
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注重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自汉朝起,儒家思想就被写入了启蒙读物中,并随着这些简单的知识读本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儒家思想读物中塑造了很多道德榜样,如《世说新语笺疏》一书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谦让理念,而汉代启蒙读物《急就篇》中“邵守实、祝恭敬、崔孝让、程忠信、桓贤良”等带有特定意义的主人公姓名则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忠孝观念[7]。儒家思想在对儿童和底层民众潜移默化的传播使得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逐渐成为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指导思想。
3.民间文艺推动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儒家思想重视用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传播理念和主张。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尚治民,莫善于礼”,主张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来推行儒家思想[8]。儒家的这一思想在《荀子·乐坛》出现以后逐渐趋于成熟。此外,戏曲也成为了儒家思想传播的媒介,如京剧中的《新台根》就是以《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以《春秋》为纲的《左传》更是为戏曲创作者所喜爱[9]。评书创始人柳敬亭的老师莫后光就认为“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10]。音乐和戏曲等文艺方式弥补了教育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丰富了儒家思想的传播途径。
4.儒家思想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思想有效的传播方式使得其渗透了我国生活的各个角落。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经验能够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儒家思想的传播中我们能够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教育部门要在各个等级的学校中加大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普及力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充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起来,组织专家编写出更加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党政职能部门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2.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榜样宣传和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政府难以照顾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这就需要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如“雷锋精神”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针对人们群众不同的精神需求,通过抓典型、树榜样、表现进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效用,通过榜样的形象和事迹向人们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改造自身思想和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
3.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精神需求也逐渐增加,影视、歌曲、戏剧、图书等文化艺术在丰富人民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井冈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热播反映出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也要求更多、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此外,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和新的传播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更好地利用起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6):1-3
[2]吴光.中国当代儒学复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1
[3]茹峭,张茜,程曙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人的价值及其自我实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02-103
[4]林坚.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J].人文杂志,2010(1):55-60
[5]张允熠.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42-42
[6]孙哲.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9-90
[7]王元化.国学名著讲读系列(序言)[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8]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吴光.中国当代儒学复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1
[10]陈万求,刘志军.“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分类号:B222
1.引言
为了更好地指导人民的生活实践,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转变为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的普及化、通俗化[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高效的传播途径以及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为支撑。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其普及程度以及被接受程度是其他任何思想都无法比拟的,这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所掌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儒家思想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的可能性分析
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内容上的契合以及功能上的照应,这两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的经验为自己所用,进而实现其大众化。
1.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具有结合点
首先是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以人性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人性定义,其主旨是关注人文、实行人道[2]。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对于束缚人性发展和践踏人民尊严的行为进行斗争[3]。
其次是注重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儒家思想从其出现开始就致力于营造“民本君明、父慈子孝、上下对等、推己及人、关心社稷、心系天下”的社会关系[4]。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要通过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最后是注重实践。儒家思想重视“践行”,如《论语·宪问》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言论[5]。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邓小平理论更是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两者的相同之处。
2.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功能上具有相通之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一致作为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在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有着众多功能上的相通之处,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进行大众化进程。
3.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
儒家思想被人们熟知和接受与其高效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儒家思想的传播途径归结起来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更多人认识了其内在精髓,也更好地指导了人们的生活实践。儒家思想的具体传播方式有以下三点。
1.政府推动教学体系的建立
儒家思想因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念有利于政府统治而被封建政府所推崇。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出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了推广儒家思想,历朝历代无不通过建立官方学堂、规范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等对人民思想进行引导,如唐代官学的主要教授内容就是《尚书》、《礼记》、《仪礼》以及《周礼》等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6]。政府推动的以儒家思想为教授对象的教学体系和科举考试制度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家庭和榜样教育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化
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注重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自汉朝起,儒家思想就被写入了启蒙读物中,并随着这些简单的知识读本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儒家思想读物中塑造了很多道德榜样,如《世说新语笺疏》一书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谦让理念,而汉代启蒙读物《急就篇》中“邵守实、祝恭敬、崔孝让、程忠信、桓贤良”等带有特定意义的主人公姓名则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忠孝观念[7]。儒家思想在对儿童和底层民众潜移默化的传播使得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逐渐成为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指导思想。
3.民间文艺推动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儒家思想重视用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传播理念和主张。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尚治民,莫善于礼”,主张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来推行儒家思想[8]。儒家的这一思想在《荀子·乐坛》出现以后逐渐趋于成熟。此外,戏曲也成为了儒家思想传播的媒介,如京剧中的《新台根》就是以《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以《春秋》为纲的《左传》更是为戏曲创作者所喜爱[9]。评书创始人柳敬亭的老师莫后光就认为“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10]。音乐和戏曲等文艺方式弥补了教育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丰富了儒家思想的传播途径。
4.儒家思想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思想有效的传播方式使得其渗透了我国生活的各个角落。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经验能够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儒家思想的传播中我们能够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教育部门要在各个等级的学校中加大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普及力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充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起来,组织专家编写出更加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党政职能部门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2.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榜样宣传和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政府难以照顾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这就需要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如“雷锋精神”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针对人们群众不同的精神需求,通过抓典型、树榜样、表现进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效用,通过榜样的形象和事迹向人们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改造自身思想和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
3.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精神需求也逐渐增加,影视、歌曲、戏剧、图书等文化艺术在丰富人民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井冈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热播反映出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也要求更多、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此外,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和新的传播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更好地利用起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6):1-3
[2]吴光.中国当代儒学复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1
[3]茹峭,张茜,程曙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人的价值及其自我实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02-103
[4]林坚.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J].人文杂志,2010(1):55-60
[5]张允熠.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42-42
[6]孙哲.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9-90
[7]王元化.国学名著讲读系列(序言)[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8]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吴光.中国当代儒学复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1
[10]陈万求,刘志军.“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