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意的眼光学习新课程语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充满了自然与人性之美,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些美被肢解成枯燥的知识点,而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用诗意与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诗意 审美 新课程 语文教学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学科蕴涵着世界上各种形式的美,有淳朴,毫无雕琢的自然美;有真实,情感流露的人性美。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飞舞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精灵美,跃动着“杂花草树,群莺乱飞”的画面美;铺展着“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美;流露着文人学士心灵流淌的情感美……
  可是为了应付高考,一篇篇好端端的美文被肢解成筋筋条条的语法点和知识树,失去了语文课程特有的美感。所以我们必须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语文,用审美的态度来学习语文,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以让语文学习永远充满诗意。
  一、新课标语文学习什么?
  朱光潜先生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这样写道: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木商的习惯,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眼光,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只认识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不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由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形相都是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新课标语文课本就是那棵枝繁叶茂、虬枝盘节的古松,有丰厚的文化根基,有饱满的琼浆玉液,有挺拔伟岸的英姿。
  语文学习就是对这棵古松的发现、欣赏、感悟和神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筋脉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二、新课标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当这个对象依然美丽照人的时候,却仍旧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那么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1.审美判断媒介缺失。2.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3.审美概念不健全。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可见,媒介和环境对审美对象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教育环境、教师、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同样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请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手术刀剖解着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三、新课标语文教学的解放与审美
  美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对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辨析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的陶冶上升到道德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弥补德育枯燥、抽象而代之以美育的形象和愉悦。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这种功利性目的,遏制了审美冲动;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代替想象,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美的感悟,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活力是美,创造是美;灵活“教”的思维,活化“学”的思维是美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以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语文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春天才会向我们走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第五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更好地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对于课程做了一定的改革,由于还没有成熟的改革方案,很多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学校应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通过对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帮助找出英语
音频制播系统是电台集制、编、播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考虑到广播节目安全播出的要求,有效地杜绝黑客、病毒的攻击破坏,一般都是将音频制播网络与"外界"完全物理隔绝,这包括将设
伴随着经济开放,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村土地的征用也越来越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逐年增长,位于S市城乡交界处的S村是较早进入被征地范围之内的村庄之一。随
目前,各种大功率白光LED驱动电路拓扑,大部分驱动都是采用与LED串联一个电流检测电阻的方法来测量其电流的大小,通常采用的是峰值电流检测的方法。
摘要:分层教学策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分层施教和分层辅导,进而实现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别和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班级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矛盾,在高三地理太阳高度专题复习中,笔者采用分层教学策略,提高了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主要从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基础学科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科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其心智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随着素质教育从单纯理论层次探讨到进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层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要想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由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一般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对学习没什么感兴趣,对知识的获取更是在被动状态下“填鸭式”吸收。布鲁纳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