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语文化”举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教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用了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两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些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地,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教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可以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溪流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流,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读者对阅读对象作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的、批判的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即培养独立探索、独立创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当然,创新精神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它的培养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有了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地形成创新精神。而阅读教学本身就给学生创造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
新课标下的高考,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在试卷中的分值很大,而文言文的翻译又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现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加以概括。  1.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
摘要: “如何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语文?”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问题,着重从四方面进行论述:1.营造氛围,引发感动;2.强化阅读,体会感动;3.实践生活,寻找感动;4.习作表达,学会感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情感激发    所谓感动,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在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从《雨铃霖》解读,谈谈情感体验的培养。  关键词: 解读 《雨铃霖》情感体验    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古典诗词就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一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新的目标要求下,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见解,作为抛砖引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问题的设计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为了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形成这种技能,就要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中,还要保证有足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有严格的规定性,内容统一,进程同步,管理划一等,不能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特点。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
根据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自由统一,张扬互补    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