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多语民族地区学生语言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色达中学两类模式下八年级学生英语期末试卷的分析对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文化身份进行问卷调查,对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察,探析多语民族地区学习者英语语言磨蚀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外语磨蚀 多语民族地区 中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1.054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mode Sed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eight English term papers,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curriculum, multilingual ethnic areas the main cause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language attri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Multi-language ethnic areas;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意为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通常分为母语磨蚀和外语磨蚀两个类别。对于外语教学研究来说,外语学习与磨蚀互为逆过程,其关系密不可分。在目前外语磨蚀的研究中,有些影响因素已被探明,如:磨蝕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目的语语种等。这些因素不仅类别多样,彼此还存在交互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外语语言体系中的受蚀对象是由规则控制的,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语言体系中不同对象对外语磨蚀的敏感性不同,其磨蚀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民族地区三语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外语学习时间长度,学习模式,学习动机等与外语磨蚀的相关性进行探索。
  1 色达地区外语磨蚀的实证研究
  色达中学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唯一一所综合性初中,教学模式分为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指除汉语文课和英语课外,其他课程均用藏语教学;二类模式则是除藏语文课和英语课外,其余课程均以汉语教学,在二类模式中还包含2011年起开设的网络班,除自设藏文课外,所有课程的教材教辅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同步,课堂教学由七中育才学校录播制成,远程传送到色达中学网络班。负责网络班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前分析视频,再将视频在课内播放讲解。该中学面向全县各区招生,也有少量生源来自甘孜州的炉霍县,甘孜县。全校学生目前共计九百余名,汉族学生共四名,其他为藏族。专职教师八十三名,汉族三十一名。其中,八年级一类模式四个班,二类模式两个班,包含一个网络班。一类模式下,每周藏语文课六节,汉语文课七节,英语课三节;二类模式中每周藏语文课三节,汉语文课七节,英语课七节。除网络班外,英语课程的教材均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该年级英语教师共两名,一位负责二类模式,包括网络班教学,一位负责一类模式教学。
  首先,笔者在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对八年级年级两类模式下两位英语教师的课堂上连续旁听,了解他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一类模式的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具体语言点的讲解,在课堂上将新单词,课文中的语法现象一一拆解详细讲述;二类模式的英语教师课堂中更注重语言交际,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句型,结合生活实际,编出新对话不断练习,随后再将对话中的语法现象分析讲解。随后,根据学生在两类模式中所占比例,在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析时,笔者随机抽取两个一类模式班和一个二类模式班的试卷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外语磨蚀的相关性。
  在此次八年级期末考试中,除网络班以外,一类和二类模式客观题内容相同,二类模式的试卷另有主观题,即填空题。笔者将试卷中客观题各小题考查的知识点一一罗列,计算不同模式下的班级正答率,并归纳各个知识点的错误类型和比率。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学习时间长度与外语语言体系中不同对象的相关性,以及磨蚀程度的相关性。选择八年级试卷进行分析,是因为七年级刚开始学习英语,接触外语时间过短,此时谈磨蚀为时过早;而九年级的两类模式采用了不同的试卷进行考查,考点和形式的不同会影响分析结果。八年级的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三部分,共55小题。通过累计和求平均计算公式,其中X3,X4,X5分别代表一类模式的3,4班和二类模式的5班。55是试卷中55题的正答率数据,从时间上来说,平均多上一节课正答率提高9.55%(总课时为七节课以内,包含七节课)。从单项选择,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三个大类来看,每多上一节课正答率提高数值分别为0.11,0.66,1.14。在单项选择的三十道题中,只有动词短语介词搭配、动词短语搭配及动词过去式(take,make)、.一般将来时时态,介词与名词的搭配(in, on)这几项呈现反常分布,即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反而越差。究其原因:一是数据总量小的限制会导致计算错误,二是教师授课的差别性,可能五班的学生在学习这几个知识点时就已经发生错误,或是教师对这几个知识点没有重视。在单项中,以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0.23,0.81)、主谓一致(0.99)、频率疑问词(1.06)的正确率与上课课时数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究其原因,这三类语法现象与藏文和汉文语法规则均有较大差异,故在时间过短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   2 色达中学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成因
  通过对学习者八年级上期的英语期末试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第一,外语磨蚀与接触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语言系统中对象不同,与接触时间的相关性也不同。三,相比单独的语言点考查,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接触时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外语磨蚀也有一定的关联。
  另外,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在教学过程中造成英语语言磨蚀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的影响
  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概念。前者指学习者主动与目的语群体接触,交流和融入目的语群体的愿望和兴趣。后者指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实际使用价值和优势的追求。色达地区位于川西高原,常年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虽然离县城十余公里外的五明佛学院为亚洲最大佛学院,享誉海内外,也有部分英语为母语使用者在此修行学习,但他们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色达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色达及周边藏族自治地区的农区和牧区,几乎没有去过色达以外的地区,根据笔者对在校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缺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没有机会与英语使用者接触和交流。此外,色达中学选择一类模式学习的学生多数选择甘孜藏区的“9+3”教育模式,即 “9+3”免费中职教育计划,指政府有计划地组织藏区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方式。该模式看重的是藏语文成绩,对英语成绩没有要求,因此该地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也并不强烈。问卷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重要”,但95%的学生在问及学习英语为什么重要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见,由于缺乏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英语学习的效果不佳。
  2.2 教材内容编排的影响
  色达中学两类模式下使用的英语教材《义务教科书英语》是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訂而成,编写者提到修订的七个主要目标之一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八年级上册共十个单元,主题涉及度假、健身、电影休闲、观看体育赛事、电脑学习、饮食、聚会等。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编写更贴近城市生活,更符合城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较偏远的民族地区学生来说,度假、看电影、计算机科学这类话题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相应的词汇和语句表达的内涵意义不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超越了学生对其日常生活的认知。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困难,还有对陌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困难。
  2.3 教学模式的影响
  色达中学两类模式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都是由教师使用汉语和英语来共同完成。中学里仅有一位色达本地的藏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本地的藏语和英语进行教学,该教师所学专业并非英语教育,而是“9+3”教育模式下的藏英班。其他教师所学专业为英语(师范方向),来自色达以外的其他地区,无法使用藏语和学生交流。由此,该校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过程是英—汉—藏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教师用汉语来解释说明英语的用法和释义,学生需要将接收的汉语信息再转化为熟悉的母语藏语来消化理解;而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时,也同样需要将脑中的藏语信息先转化为汉语,再将汉语编码转为英语。汉语和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这三种语言无论是在拼写拼读的规则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需要经历两次的编码转换,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能力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对于初学者,在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差别时,无论是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用法,还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都会遭遇汉语能力不足带来的障碍。一类模式下,许多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已经困难重重,如今又需要借助汉语为主要工具学习作为第三语言的英语,无疑是雪上加霜。
  2.4 民族传统的影响
  自公元766年桑耶寺建成标志着藏传佛教立足吐蕃以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藏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寺院教育成为了藏区教育的主流。孩子年幼时就被送往附近的寺院学习,由僧人教授藏文和佛学知识。寺院里的僧人不仅扮演着世俗意义的教师一角,更是学习者宗教信仰的引领者,因此学习者对他们十分敬重,绝无质疑。如今,藏区尊师这一传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中,学习者对学校教师亦是充满谦卑,不愿意向教师吐露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诸种困难,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就不明之处进行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模式。此外,传统的寺院教育以背诵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笔者在调研时观察到学校里的大部分学习者仍然对这种学习模式青睐有加,每每在晨读或是课堂内朗诵课文时全情投入,而在分析理解方面则有所懈怠。因此,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语法规则的理解、对于语句的实际应用难以掌握。
  2.5 环境影响
  上文已经提及色达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甚少。县城里除了几家售卖佛学典籍和经书的佛教用品店,再无一家书店。学校内可供学生借阅的英语书籍或音像材料也寥寥无几。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所调研学生的父母九成以上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及以下,学习者的家庭除了能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在进行学业辅导或是提供课外资料等方面均无能为力。在学校学习三年英语,教科书和教学辅导练习册就是学习者唯一能够接触到的英语材料。而身处城市的学习者则有丰富的英语试听阅读材料可以选择,比如去书店购买或在图书馆借阅英语原版书籍,在互联网上收听英语电台节目,收看数量庞大的英语电影电视剧或演讲脱口秀。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一个需要大量接触目的语材料的过程,如若不能保证一定量的目的语阅读和视听,学习者很难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准确使用方法,也无法将由另一种语言所学的目的语语法规则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3 多语民族地区中学生降低外语磨蚀的教学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八年级目前所学的英语语法现象中,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主谓一致和频率疑问词这三类语法现象的掌握与英语接触时间有着紧密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目前英语课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需在课堂上就该类语法点进行多次详细的讲解,并在课后配以相关练习,使学生加长与其接触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该类语法现象。二,对一类模式的英语教师来说,课堂时间尤为宝贵,因而一定要督促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充分预习,把跟读单词和课文的任务尽量放在课下完成;找出学生常见错误与藏文或中文之间的关联,在课堂内通过英汉/英藏对比,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现象的理解。三,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考查学生的英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两部分不仅强烈体现出与英语接触时间的正相关性,并且绝不能仅靠加大练习题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现象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时间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后首先应加大学生每日的英文阅读量,要注意补充的阅读材料与教材进度紧密相关,如词汇量相当、语言现象类似、话题类似等,让学生即使没上英语课,也能在阅读中不断复习和内化课堂中所学的词汇短语和各类语法现象,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从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对比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异同,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入手去逐渐了解和接触陌生的英语,特别是针对一类模式的学习者,强调藏英之间的区别,以及适当地用藏语来讲解英语,消除学习者因汉语能力不足造成的英语学习障碍。五, 除加大课后练习的题量外,学校也可从管理层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将个人生活、民族文化习俗和英语表达联系起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比如,每周利用一个晚自习组织英语角,让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的学生共同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英语对话讨论。学生既可在讨论中综合应用课内所学的词汇表达和语言现象,又可体验英语的实际交际功能,将自身生活经验和英语表达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
  4 结语
  在多语民族地区,学习时间、动机、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影响加大了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速度和程度。我们需要对造成磨蚀的主要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找到能减轻减缓外语磨蚀的教学对策,提升该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让他们能够均衡发展,在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项目基金:本文是四川省社科联外语类项目“应对多语民族地区学生语言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SC15WY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大伟,宋葳.《语言磨蚀理论研究》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1):87.
  [2] 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36-37.
  [3] 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國外外语教学,2000(4):8-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更注重大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全面分析与探讨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性、基础与措施。通过改革与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多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现了学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了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卓越工程计划及在其它专业方面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材的使用已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介绍了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以电子课件为代表的数字化教材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立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为将来建立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电子课件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
期刊
摘 要 唐瑜是永乐皇帝的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辅佐朱棣夺取政权、治理朝政,又在他晚年入川后对达州一带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遗泽至今犹存。本文通过简评帝师唐瑜的生平及其生前功绩,并考证他晚年入川进驻达州宣汉县的目的,以及他在达州宣汉县一带办学的情况,最后阐述了达州宣汉县的文化教育之兴盛来源于唐瑜的开拓,举例介绍了几位达州一带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予以说明。600年来至今,我们依然纪
期刊
摘 要 将项目化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构建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本文以Java核心技术课程为例,从整体框架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具体探究在高职课堂中如何实施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项目化教学 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1.042 
期刊
摘 要 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利用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渐深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也呼之欲出。时下,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高校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2014级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和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V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并组织了翻转课
期刊
摘 要 在新的教育教改形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是我们整个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我市大力推出“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推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也在努力从“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的载体——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探求最理想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层次 引导 学情 教材 形式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
期刊
摘 要 CDIO 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 的最新成果。文章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CDIO理念内涵,并将CDIO 理念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当中,探讨了具有CDIO 理念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CDIO理念 财务管理 卓越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
期刊
摘 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日益加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并现,对于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本文基于访谈南京市八大区50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并与其中多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访谈调查数据加以整理后,对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困境加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机构养老 现状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介如同空气、水、阳光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幼儿,作为在电子媒介下成长的一代,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父母作为幼儿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对其媒介接触行为进行干预指导。本文透过iPad宝宝现象,提出父母干预幼儿媒介行为的三点策略,希冀为当下幼儿父母提供指导。  关键词 iPad宝宝 幼儿 父母干预 媒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重庆十所高校的150位新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个人、学校和国家等三个层面对其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针对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所存在的异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 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異质性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