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和色彩运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ICE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张爱玲及《金锁记》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做出了分析,并从色彩运用角度对《金锁记》中人物内心世界加以注释与解读。以期通过略显粗浅的表述,对张爱玲《金锁记》作品中,人物特点的刻画与情感的展现,做出基于象征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 张爱玲;金锁记;意象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18-02
  作为中国文坛极具影响力和天赋的女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个人魅力,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尤其是其揭示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展现人性善恶美丑的作品—— 《金锁记》,更是得到了众多作家与学者的称赞与认可。小说中无论是从人物角度刻画的样貌、穿着、配饰,还是从事物角度所描写的形状、色彩、质地等,都能给予人们强烈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有人说,张爱玲善用绚烂的基调来反衬苍凉的意象,而对于《金锁记》而言,张爱玲是如何通过绚丽夺目的色彩来对应质朴且荒凉的悲哀,又是如何进行意象的描写与色彩的运用,就成为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内容所在。
  一、张爱玲与《金锁记》
  张爱玲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女性视角和独特情感体验,将世俗生活中的丰富情感展现于文学作品中。在其众多文学作品中,张爱玲对于意向的描写和对色彩的运用极为普遍,而这些独特的意象与色彩,也构成了“张爱玲式”的独特“审美世界”。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不仅以其特有的意象描写方式,渲染出极为悲凉的情感状态,更是通过丰富色彩的运用,将这一悲凉的情感融入到绚丽多彩,且意境深远的世界中。而这一方式,也正体现出张爱玲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金锁记》中描写了原本健康、单纯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在具有典型封建主义特色的姜公馆中,度过其悲凉一生的故事。文中以极具封建色彩的姜公馆为主要人物环境,描写了曹七巧的多舛人生路线:曹家女生于麻油店、附权贵嫁妹姜公馆、二少爷患病娶曹氏、受排挤一波起三折、苦抗争处处受欺凌、控情欲孤守卧榻前、遇三弟内心起波澜、悲苦事隐忍十年间、处积虑分得姜家产、揭假面赶走姜季泽、破婚姻儿离女又散、心扭曲生活亦悲惨等。自此曹七巧成了心理变态的疯狂恶魔,也从另一角度呈现出曹七巧极为悲凉凄惨的人生。在对这篇小说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张爱玲基于封建社会腐朽的传统为基础,以封建婚姻关系为背景,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人性复杂与多变的方面,让人们从曹七巧身上感受到,身处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大多具有普遍存在的荒凉人生,而来自于女性中的伟大母爱,也会因悲凉凄惨的人生而逐渐消散其光芒,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
  二、《金锁记》中意象描写分析
  (一)“月亮”的意象描写
  在《金锁记》的起始与结尾部分,张爱玲对月亮的意象做出了分别的描写,而在《金锁记》的全文中,张爱玲则一共九次提到了“月亮”,对此,文中举例说明。并且,虽然张爱玲在小说中对于月亮的描述仅为九处,但简单带过性质的语句并不多,更多对于月亮的描述会给人“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的感受。这使得对于“月亮”,读者看到的更多是浓重的色彩和深远的意象。例如小说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是起初对月亮的描写。由于小说写于1943年秋,此时的上海为民国初年的上海,故在交代事件背景的情况下,此时的“月亮”,就是一种恒久的时间意象,既提到的历史时间,又表述出自然时间,使之构成一种反讽的基调。随后,说道:“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在此句对于月亮的描写中,年轻的人——月亮,是铜钱大、红黄色、湿晕;是朵云轩信笺、泪珠、模糊。老年人——月亮,是欢愉的、大的、圆的、白的,但也是凄凉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为故事构建出颇为悲凉与伤感的气氛,又通过“回忆”的加持,使这一悲剧故事更加深刻。文中的“月亮”虽有万般变换,但却无一不是与故事中人物及作者的心灵世界紧密相连,极具意象的。其中,象征逐渐衰败封建家庭的“低一点……沉了下去”的下弦月;映射希望渺茫与绝望人生的“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能够鲜明体现曹七巧内心狰狞与疯狂的“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运力出来了……是面具底下的眼睛”;以及“今晚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她的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和“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更是通过月亮的异常明亮,及随处可见的蓝影子,描绘出儿媳芝寿对曹七巧所生出的恐惧心理。
  (二)“镜子”的意象描写
  《金锁记》中,镜子的描写也多次出现,其极为脆弱易碎、使人产生出虚幻迷茫的感觉、以及仿佛如梦般的体会等,都是镜子在文中所生成出的意象。例如:“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这种看似梦幻般的感受,也呈现出曹七巧逝去的十载青春。其中对于丈夫遗像的描写和对褪色竹帘的阐述,仿似“一帘幽梦”,表达出曹七巧人性的逐渐迷失。而这所有的物体与景象,又是通过镜子来进行“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叠加,所蕴含的意境便更为深远。又如:“玻璃窗上的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一溜烟掠过。”此时的七巧,已然不再是起初对情欲有所追求的曹家女子,而是不再留恋情欲、一心扑在财产上的曹家儿媳。此处虽没有镜子,但却借由玻璃窗对人、物以及景象的反射,毫不逊色,甚至是更为显著地传达出蹊跷对于生活难辨真伪、且绝望迷惘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其中也体现出张爱玲的人生感受——人生,如梦、入幻、如警花、如水月、随时都会受到他人的肆意蹂躏与践踏,又有哪些是能够真切把握的呢。
  三、《金锁记》中色彩运用研究
  (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色彩   以色彩运用著称的张爱玲,在其文学作品中对于色彩的应用极为成熟,或对其赋予生命力、或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或成为审美符号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对于一些在文学作品中较为稀少,且难以得到有效掌控的色彩,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作品中,也均得到了自如的运用。其中,一些对色彩的运用,能够展现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对曹七巧描写中所运用到的色彩为:出嫁前,“蓝夏布衫裤、雪白的手腕”;初嫁姜家时,“雪青洋绉手帕、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朱口细牙、闪烁的钻石的光的风凉针、分红丝线、微红的火焰等。”这种极具色彩的穿着,让人感受到恬静、美好、柔和、明亮,也能够让读者体会出曹七巧虽内心感到无比的压抑,但却仍然能够富有蓬勃的生命力。此时曹七巧内心深处是矛盾的,但却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当其心中情欲之火熄灭,金钱欲望填满内心,且彻底丧失人性时,所运用到的色彩则为:“佛青实地纱袄子”,不仅极为单调清素,且显得尤为缺少热情。又如:当曹七巧破坏女儿婚姻时,穿着青灰团龙官织缎袍、手捧大红热水袋、昏黄的日色、湖绿花格小漆布的楼梯地衣等等,突出了整体上的暗淡与大红热水袋的颜色反差,也揭示出曹七巧内心充满悲愤与仇恨,甚至心理几近变态的疯狂状态。
  (二)代表人物情感的色彩
  在对任务情感的色彩运用中,对长安所运用的色彩则更为鲜明与各异。首先,是赴相亲宴阶段“耳上戴玻璃翠宝塔坠子、苹果绿乔其纱旗袍、荷叶边袖子、半西式百褶裙等等。”这些以绿色为主的颜色,都为人们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希望。而中期长安与童世舫遇雨后,童世舫为长安撑伞时的色彩为“隔着半透明的蓝绸伞,闪光的雨珠、银兰的车窗、红绿灯、红星、绿星等。”星光、灯光、绸伞、红绿灯、以及闪亮的雨珠等,都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欢喜与幸福,温馨与浪漫。而当两人分手时,“玄色花绣鞋、白丝袜、昏黄的楼梯”“无光所在”以及“送童世舫出来时带有浅黄雏菊的藏青长袖旗袍”等,使得众多色彩形成了两两对照。如浅黄与藏青、玄色与白色等,体现出一种苍凉与无奈,绝望与渺茫,这也正是对人物情感做到精细刻画的点睛之笔。
  (三)渲染氛围的色彩
  同时,在《金锁记》中,也存在着诸多起到渲染氛围的色彩元素,能够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紫榆百龄小圆桌上的红毡条、堆花红砖大柱、金棋箱笼等,其中所涵盖的红色、紫色、以及金色等,正是封建社会象征权力与富贵的色彩,将其做细致的描写和运用,也能够展现出姜家外表繁华富贵,实则已然衰败没落的境遇。两者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具有十足的沧桑感。而一些色彩又能展现出在这种几近诡异的姜公馆环境,如“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墨绿窗帘、以及阴暗的绿粉墙”等,则是以绿色为主,烘托出极为怪异且阴暗的氛围。这也与主人公曹七巧悲凉的人生、扭曲的性格环环相扣。除此之外,张爱玲在文中色彩的运用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深色色彩,如黑色、青色、蓝色等等,以较为深沉的颜色衬托出华丽外表下的凄凉与悲哀。文中芝寿从虽生如死的境况,到生不如死的心情,再到最后被折磨致死的命运,也正是小说情节走向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氛围的渲染更加淋漓盡致。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中,通过意象的描写和对色彩的运用,将社会、人物、命运等捆绑与交织,并通过对照、暗示等方式,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极具缤纷色彩与意象空间的苍凉世界。不仅展现出极强的悲悯情怀,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味。也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与张爱玲童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郝文卿.《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和色彩运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3):64-66.
  [2]任霄雅,柴小哲.评析《金锁记》张爱玲自译本中关于“道”的译法[J].海外英语,2019,(02):43-44.
  作者简介:
  曹长英,汉族,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汉字是特殊的表意文字,通过字形这一形象具体的本体来传达抽象内涵,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子女养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析汉字构形与古代子女养育文化的关系,足可窥探汉字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子女养育;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95-02  漢字属于表意文字,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中小型语料库的自建与应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外语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而言,在自建小型语料库前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原则。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语料库语言学、小型语料库的定义、代表性和存在意义,为今后自建小型语料库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关键词】 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小型语料库;代表性
期刊
【摘要】 平面设计与绘画雕塑等等是有着很多区别而又有着一定联系的艺术形式。平面设计、传统美术亦或是欧洲美术,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价值意义也不限于传统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更是生生不息观念的传承及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因此将其置于平面设计中是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一种正确的抉择,这样不仅能够为平面设计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还能为自身创作更大的价值,实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平面设计;文艺复兴;米开
期刊
【摘要】 每部舞蹈作品,从创作构思到训练融合,再到舞台上的完整呈现,对于舞蹈编导及演员来说,都是一次特殊的心理历程。本文以群舞《青春河》为例,探究舞蹈创作与训练的过程,分析其中所运用方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为以后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舞蹈训练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70
期刊
【摘要】 遗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览内容、布展方式、宣教手段等方面,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着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与博物馆相比较,遗址陈列展览具有展品历史背景的一致性、展陈空间的多样呼应性、展览内容的创意性和宣教手段的灵活性四个明显特点。  【关键词】 陈列展览;特点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86
期刊
【摘要】 日本的小报是相对“大报”而言的概念,其读者层以中下层阶级为主,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趋向大众化。日本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提出:小报是与政论本位的大报相对应的娱乐本位的报纸。日本小报创立于1869年,是不同于大报定位的大众化报纸。小报的诞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  【关键词】 小报;产生;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叙事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式叙述者的双重叙事声音。作者安排第一人称回顾型叙事者将自己的话语融入“我”的思考轨迹之中,而母亲与老干部的精神上的爱恋作为主要故事情节部分,则在女儿“我”和笔记本上母亲不在场的叙事声音共同完成,其本质是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珊珊)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为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的美。同时,作为女性“成长”主题的短篇小说,叙事者的双重叙事声音建
期刊
【摘要】 一部优秀影视动画的视觉元素设计,不仅要有较高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能力,还要通过对影片图像的解析,分析其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动画影片创作中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视觉符号特征分析,以汉画像石造型为例,来论证视觉符号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及其视觉符号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性,并对动画作品创作中视觉符号的合理运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關键词】 影视动画;视觉符号;抽象;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J95
期刊
【摘要】 《天龙八部》中主人公乔峰经历了来自中原武林的屡次集体迫害,他契丹人的身份和契丹萧氏皇族的狼头文身标记,使他成为集体迫害的对象。乔峰的悲剧是中原武林集体迫害所造成的,更是宋辽两国对峙下产生的个人命运悲剧。乔峰在遭受集体暴力的过程中始终持守着儒家的君子人格,他冲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义,为宋辽两国百姓免去兵燹之灾,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关键词】 勒内·吉拉尔;暴力;乔峰;悲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构式压制是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用来说明语法和语义的不相容现象,即所谓的“形义错配”问题。本文通过梳理近二十年学者对构式压制的分析与研究,对国内构式压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的介绍,从而总结其研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由于构式压制往往产生于语言非常规现象或边缘现象,因此,对构式压制的分析必然会不断引发新的语言学思考,提供新的语言学观念和方法。  【关键词】 构式压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