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吉拉尔暴力理论下乔峰的悲剧命运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天龙八部》中主人公乔峰经历了来自中原武林的屡次集体迫害,他契丹人的身份和契丹萧氏皇族的狼头文身标记,使他成为集体迫害的对象。乔峰的悲剧是中原武林集体迫害所造成的,更是宋辽两国对峙下产生的个人命运悲剧。乔峰在遭受集体暴力的过程中始终持守着儒家的君子人格,他冲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义,为宋辽两国百姓免去兵燹之灾,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关键词】 勒内·吉拉尔;暴力;乔峰;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15-03
  学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人主要是以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其次也有对《天龙八部》中的佛学思想、武器以及雁门关意象等进行的研究,其中主人公乔峰成了学界研究的焦点。总体来讲,诸多学者都认为乔峰是一位有情有义、心怀家国天下的英雄。因此,我打算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法国文学批评家勒内·吉拉尔的暴力理论对《天龙八部》中乔峰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
  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中提出了“迫害文本”这一概念。在“迫害文本”中,迫害与暴力始终紧密相连。勒内·吉拉尔认为迫害文本有其固定的四个迫害范式:“第一类范式,即一种社会和文化危机的描写,一种普遍的混乱;第二类范式,即“混乱者”的罪行;第三类范式,即被指控犯罪的嫌疑者是否有被选定的特殊标记和“混乱”的自相矛盾的标志;第四类范式,即暴力本身。” ①
  此外,在提出迫害文本所具备的四个迫害范式的同时,勒内·吉拉尔也指出判断一个文本是否为迫害文本,并不是要求该文本符合所有的迫害范式,在通常情况下存在两类或三类迫害范式就可以认定为是迫害文本。②以此理论为指导,我将对《天龙八部》中主人公乔峰的悲剧命运进行探究。
  一、暴力之于乔峰
  根据勒内·吉拉尔提出的迫害范式来审视乔峰,我们发现他符合四个迫害范式中的第三类和第四类。第三个迫害范式是指受迫害的对象身上带有特殊标记,他与众不同,所以更容易被选定为迫害对象。一旦具备这种特征,就会产生集体暴力。乔峰之所以遭受迫害就是由于他是契丹人,而且他身上有着足以证明他契丹人身份的狼头文身标记。狼头文身的标记是辽国皇族萧氏家族的标志。由于宋辽两国的敌对关系,乔峰身上的這一标记,即乔峰契丹人的身份引起了中原武林人士对他的仇恨,于是集体暴力开始上演。
  (一)中原武林的集体迫害
  乔峰生活在北宋,这时的宋廷与辽国正处于对峙时期,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汉人与契丹人之间的仇视情绪难以调和。当乔峰契丹人的身份被康敏公布于众时,这种由民族仇恨而引发的集体暴力也随之产生。在整部小说中,乔峰主要遭受了三次集体暴力,这三次集体暴力事件分别以三个地点为中心依次推进。
  第一次是在杏子林。在丐帮大会上,由于丐帮副帮主马大元之妻康敏联合丐帮长老全冠清等人揭开了乔峰契丹人的真实身份,此时的乔峰已经被帮众指责唾骂,成为众矢之的。紧接着康敏隐瞒了丈夫马大元死亡的真相,反而站出来谎称乔峰就是杀死自己丈夫的真正凶手,此举更是将乔峰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此外,谭公谭婆一干人等也指认乔峰就是当年雁门关血战中幸存的契丹婴儿。
  由于这些人都是当时武林中很有名望的前辈,因此他们的证词得到了众人的信服,而乔峰契丹人的身份也成为证据确凿的事实。如果说康敏等人的集体陷害是引发这次集体暴力事件的导火索,那么主要原因依然是契丹人和汉人之间的仇恨情绪,是宋廷和辽国的敌对局势,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中原武林始终秉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条,因此,在中原武林中影响力甚大的丐帮,其帮主只能由汉人担任,绝不可以由契丹人担任。故此,驱逐乔峰离开丐帮就是此次集体暴力的首要目的。
  第二次是在聚贤庄。自杏林子事件后,武林人士大都知道了乔峰契丹人的身份,此时的乔峰已经不再是万人景仰的丐帮帮主,而是人人口中的“辽狗”,是残忍地杀害谭公、谭婆、养父、养母和师父的十恶不赦之徒。我们都知道,这些人的死与乔峰并无关系,但人们仅仅因为他是契丹人,便肯定了他就是元凶且不容置疑,乔峰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尽管乔峰的身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他始终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侠士。中原武林人士齐聚聚贤庄,就是为了商议除掉武林公敌乔峰的对策,但为了找薛神医救治重伤的阿朱,尽管他与阿朱并不相熟,也甘愿为其冒险,孤身独闯聚贤庄。乔峰本不愿与中原武林为敌,但在众人的逼迫之下只能血战聚贤庄,并与各位武林人士断交,置一世英名于不顾。可以说,聚贤庄是众人为除掉乔峰而设下的圈套,是比杏子林事件性质更为恶劣的集体暴力事件。但是众人要杀掉乔峰的目的并没有实现,反而使对立双方的矛盾白热化,乔峰是被迫害对象的这一事实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第三次是在少林寺。在杏子林和聚贤庄的集体暴力中,乔峰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但少林寺一役,则是乔峰对施暴众人的直接反击。他刚出现就再次成为众人迫害的对象,集体暴力再次上演。乔峰率燕云十八骑出场,打败了星宿老怪丁春秋,轻而易举地救出阿紫。之后,他又面临着慕容复、游坦之和丁春秋三大武林高手的威胁,这三人各自心存私念,尤其是慕容复和游坦之二人。慕容复心心念念着复国,一心想借除掉武林公敌乔峰为复燕制声造势,而游坦之之父在聚贤庄一役因败给乔峰而自杀身亡,他是为了报杀父之仇。
  尽管乔峰以一敌三击退了三人,但他还是卷进了这场暴力的漩涡之中,成为众人的迫害对象。这三次暴力事件一环扣一环,乔峰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了急剧性的转变,他的命运悲剧也正是在这三次集体暴力事件中逐渐形成。
  (二)萧远山的暗中迫害
  乔峰遭遇了接二连三的集体暴力,如果说康敏对他因爱生恨的诬陷是这些暴力的源起,那么其生父萧远山的杀戮行径则为促成乔峰莫须有的罪名提供了佐证,从而推动了集体暴力的接连上演。萧远山在雁门关一战中幸存下来,为了追查害他家破人亡的凶手苦心蛰伏三十余年。   当他追查清楚当年的一干凶手后,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复仇行动。倘若说萧远山杀掉赵钱孙、谭公、谭婆等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他杀掉养育自己亲生儿子的乔氏夫妇这一行为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其实细察之下不难发现,他杀掉乔氏夫妇是意料之中的。虽然乔氏夫妇养育了自己的遗子,但这也正是他们与雁门关一役有关联的原因,而萧远山所要杀掉的就是当年与雁门关一事有联系的所有人。
  雁门关一役使得萧远山家破人亡,也使得他不得享天伦之乐三十余年,独自一人熬过了三十余年的苦痛。倘若没有雁门关一事,妻子不会死去,儿子不会被农夫抚养,以他辽国贵族的身份和高强的武功定然有一番作为。
  此时的他被仇恨的意念支配着,在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此时的乔峰在追查自己身世的过程中被指控为杀死谭公、谭婆、养父母和师父玄苦的凶手,乔峰也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当他知道这些人都是生父萧远山所杀时,他十分痛苦,并认为这些人死于生父之手就是死于自己之手,他只有代父受过,再一次成为集体暴力的受害者。
  所以,萧远山的复仇行径是对乔峰的一种间接迫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乔峰悲剧命运的形成与萧远山的复仇行径密切相关。
  二、乔峰悲剧命运的成因
  乔峰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面上来讲,首先,慕容博的复国私欲引发了雁门关一战,中原武林高手也因此误杀了乔峰一家,致使他家破人亡,乔峰虽被汉人抚养,但其契丹人的血统始终无法抹杀他是辽人的事实。其次,康敏因爱而不得的怨恨揭露了乔峰契丹人的身份,使乔峰深陷集体暴力的漩涡,他悲剧命运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再次,乔峰生父萧远山的复仇行径给乔峰带来了许多莫须有的杀人罪名,并将乔峰一步步推进集体暴力的深渊。但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发现宋辽两国之间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乔峰的成长环境以及他本人的性格特征都是他遭受集体迫害而走向毁灭的重要原因。
  (一)宋辽两国间的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乔峰遭受集体暴力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民族矛盾,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上。到了宋代,民族歧视情绪更为高涨,身为契丹人的乔峰自然也会因民族的差异而被中原人另眼相看。乔峰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这个时候宋廷与辽国正处于紧张的对峙时期,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战争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汉人与契丹人之间的仇视情绪难以调和。
  慕容博看到了契机,他以汉辽两国之间激烈的民族矛盾为跳板,借此假传消息,不惜以百姓的生命为代价而蓄意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乱,为他匡复燕国制造条件,这才导致了萧远山一家的悲剧。而三十余年后,也正是由于乔峰契丹人的身份被挑破,才致使他在集体暴力之下离开丐帮而流落江湖,从而拉开了他悲剧人生的序幕。
  (二)儒家文化下的成长环境
  虽然乔峰身体里流淌着辽国皇族萧氏家族的血液,但是他自小接受汉人的教育,因此乔峰自然受到在汉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是乔峰自小接受的伦理教育,师父玄苦也教导乔峰要秉持仁爱之心。这就是他契丹人的身份被公布于众后,即使三番五次地遭受集体迫害,也依然践行儒家教条的原因。首先,在杏子林,乔峰成为集体暴力的受害者,但是他为了国家大义仍能做出自伤体肤,为丐帮长老洗脱罪责的仁义之举,他以豁达的心胸突出地彰显了儒家的宽恕精神。
  其次,喬峰为救治仅有数面之缘的阿朱身入虎穴,独闯聚贤庄,以一敌百,大义凛然,这正是一种义举。在集体暴力、人身迫害之下,乔峰依然持守着儒家仁义之道,这是一种悲怆中的崇高。后来,由于乔峰身份的原因,他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进退两难。
  首先,乔峰虽然是契丹人,但是生长在大宋,受恩于大宋。其次,正是由于乔峰契丹人的身份,致使他更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对乔峰的影响。在乔峰眼中,他认为汉人和契丹人应该是平等的,但可悲的是,宋辽双方始终处于无休止的杀戮和征伐当中。尤其是当他亲眼见到宋军和辽军打草谷时百姓的悲惨境况,他心中悲恸不已。
  乔峰为了百姓免遭战乱之苦而阻止耶律洪基攻宋,并胁迫大辽皇帝立下重誓,要求他有生之年绝对不能对宋朝发动战争。乔峰的义举为宋辽两国的百姓免去了兵燹之祸,但是他以下犯上挟持了自己国家的君主,背叛了自己血统所属的民族,成了大辽的千古罪人,只能以死谢罪。无论是宽恕也罢,仁义也罢,舍生为民也罢,这些都是乔峰自始至终持守着儒家人格的表现,是悲怆中见崇高的表现。
  (三)乔峰的偏执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乔峰对复仇过于执着,他复仇的过程也是他悲剧命运逐渐形成的过程。在此期间,了解当年实情的谭公、谭婆、赵钱孙等人相继遇害,他们虽然不是乔峰所杀,但的确是因为乔峰寻仇而造成的。尤其是阿朱,她的死正是乔峰复仇所致。由于乔峰误信康敏的谗言,错把阿朱的生父段正淳认作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最终导致自己误杀阿朱。
  其实这场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倘若乔峰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康敏的话,倘若他能够直言询问段正淳,就绝不会导致误杀心爱之人的悲剧。可是此时的乔峰已经在复仇的道路上丧失了原有的理性,迷失了自我。因此,他在经历了种种迫害和无力解决的诸多矛盾之后选择了自杀,这也就意味着乔峰终究无法逃脱命运之网,他执着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三、乔峰悲剧形象的美学意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③。那么乔峰就恰恰是这样一位英雄。对结拜兄弟而言,他有情有义;对爱人阿朱而言,他忠贞不渝;对人民百姓而言,他悲悯众生。他所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已经穿越了时空,超越了时代。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思想和行为超前的英雄是无法在他所处的时代立足的,因此他只能选择自杀。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在我们看来乔峰选择自我毁灭的方式是无辜的,但是他的牺牲换来了宋辽两国之间短时期内的和平。在此,我们看到了毁灭与新生的循环往复,也体会到了永恒生命力的伟大之处,而这也正是乔峰悲剧命运下悲壮之美的体现。
  四、结语
  乔峰的悲剧是中原武林人士集体迫害的结果,更是宋辽两国对峙下产生的个人命运悲剧。乔峰是值得被敬仰的,他是一位侠士,更是一位敢作敢为、重情重义、心系苍生的英雄。他身为契丹人,遭受着中原众人接二连三的集体迫害,但他依旧持守着儒家的君子人格,心胸豁达,以德报怨。他冲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义,救宋辽百姓于兵燹之祸,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注释:
  ①(法)勒内·吉拉尔著.冯寿农译.替罪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9.
  ②(法)勒内·吉拉尔著.冯寿农译.替罪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9.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5.
  参考文献:
  [1]金庸.天龙八部[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法)勒内·吉拉尔著.冯寿农译.替罪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彭川.萧峰与俄狄浦斯的浅要对比[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24-25.
  [7]明敏. 毁灭的崇高[D].西南大学,2012.
  [8]王仁芬.《天龙八部》中乔峰形象的矛盾性[J].文学教育(上),2015(05):41-43.
  [9]陈蕾.《天龙八部》中乔峰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7(05):92-93.
  [10]苏金玲.《天龙八部》的“大武侠”思想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19-20.
  作者简介:
  陈婧婷,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壮族山歌简称为“ 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是指壮族人民用自己家乡的语言即“壮话”演唱的民歌。壮乡一直以来都有“歌海”的盛誉,壮族古代民间歌谣的风俗歌谣有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壮族妇女无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诉说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心情,形成了哭嫁歌。目前哭嫁歌只在少部分的壮乡地区流传,新
期刊
【摘要】 欧洲中心论这种狭隘的历史观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背景下诞生的。此观点将西方文明兴起归功于欧洲自身的优越性,贬低了其他地区文明的价值。在史学界,关于欧洲中心论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以西方文明兴起的背景为切入点,尝试分析不同观点各自的特点并提出新见解,以此得出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  【关键词】 西方文明;欧洲中心论;反思
期刊
【摘要】 汉字是特殊的表意文字,通过字形这一形象具体的本体来传达抽象内涵,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子女养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析汉字构形与古代子女养育文化的关系,足可窥探汉字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子女养育;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95-02  漢字属于表意文字,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中小型语料库的自建与应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外语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而言,在自建小型语料库前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原则。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语料库语言学、小型语料库的定义、代表性和存在意义,为今后自建小型语料库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关键词】 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小型语料库;代表性
期刊
【摘要】 平面设计与绘画雕塑等等是有着很多区别而又有着一定联系的艺术形式。平面设计、传统美术亦或是欧洲美术,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价值意义也不限于传统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更是生生不息观念的传承及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因此将其置于平面设计中是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一种正确的抉择,这样不仅能够为平面设计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还能为自身创作更大的价值,实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平面设计;文艺复兴;米开
期刊
【摘要】 每部舞蹈作品,从创作构思到训练融合,再到舞台上的完整呈现,对于舞蹈编导及演员来说,都是一次特殊的心理历程。本文以群舞《青春河》为例,探究舞蹈创作与训练的过程,分析其中所运用方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为以后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舞蹈训练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70
期刊
【摘要】 遗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览内容、布展方式、宣教手段等方面,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着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与博物馆相比较,遗址陈列展览具有展品历史背景的一致性、展陈空间的多样呼应性、展览内容的创意性和宣教手段的灵活性四个明显特点。  【关键词】 陈列展览;特点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86
期刊
【摘要】 日本的小报是相对“大报”而言的概念,其读者层以中下层阶级为主,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趋向大众化。日本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提出:小报是与政论本位的大报相对应的娱乐本位的报纸。日本小报创立于1869年,是不同于大报定位的大众化报纸。小报的诞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  【关键词】 小报;产生;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叙事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式叙述者的双重叙事声音。作者安排第一人称回顾型叙事者将自己的话语融入“我”的思考轨迹之中,而母亲与老干部的精神上的爱恋作为主要故事情节部分,则在女儿“我”和笔记本上母亲不在场的叙事声音共同完成,其本质是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珊珊)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为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的美。同时,作为女性“成长”主题的短篇小说,叙事者的双重叙事声音建
期刊
【摘要】 一部优秀影视动画的视觉元素设计,不仅要有较高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能力,还要通过对影片图像的解析,分析其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动画影片创作中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视觉符号特征分析,以汉画像石造型为例,来论证视觉符号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及其视觉符号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性,并对动画作品创作中视觉符号的合理运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關键词】 影视动画;视觉符号;抽象;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J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