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思考力\专注力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卷首语写了一篇《互联网有无“浅薄症”?》的短文,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想再续写一些文字,就教于业界。
  首先,需要考量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我们要汲取学习屠龙术的教训,尽力不做或少做无用功的事情。根据2011年1月16日《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所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即是说,地球上每3人中就有一个网民;这和我国的情况相类似,据统计,我国13.3亿人口中,有4亿多网民,也差不多是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这就表明,我们研究互联网技术方面的负面效应,涉及到国内外这么大的人口规模,涉及到这些人口的健康与生存状态,关系不能说不谓之大,价值不能说它谓之小。况且,在我国这三分之一多网民又多是80后、90后青年群体,这更涉及到民族的创造力和发展力问题。显然,研究这个问题,不只是必要了,简直是相当之重要了。
  其次,我们可以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几个负面作用:一是它损害了人们的记忆力;二是它阻隔了人们的思考力;三是它分解了人们的专注力。关于记忆力,它的损害是明显的。从早上睁眼开始,到晚上入眠休息,几乎遇到的什么事都可以到网上作业,互联网确实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就像得了健忘症一样,记不住一个电话号码,记不住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断网的情况下,写不出一份文案,甚至我们原来留存在脑子里的一些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信息也被淡化,乃至消失。记忆力虽然不直接就是创造力,但它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知识意味着力量,记忆力孕育着创造力,记忆力弱化或者趋于消失的情况下,创造力何以谈起!
  关于思考力。上篇文章说过,由于主要是视觉反射力的过度使用,使得网上浏览到的资讯,来不及进入到大脑沟回(据对全球100多万网民调研,每个页面浏览时间约为19~27秒),就滑移到下一个屏幕资讯。于是乎,我们就可以说,思考力到这里就短路了,也就是说,人脑与网络的直接的浅层的相互作用把思考力这个层面、这个环节给屏蔽掉了。思考力处于一种被冷漠、被冷落,甚至在不断被弱化的状态。而思考力,是人类理性的力量,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最高端进化的社会性动物的最主要的特质,削弱思考力是不可以的,丢失思考力是可怕的。久而久之,在思考力被长期阻隔的情况下,思考力本身会逐步萎缩,会不会影响大脑沟回的生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专注力,不少人的文章都讲到,互联网的超链接导致了注意力的匮乏。笔者也有类似说法,但仔细追究起来,可能注意力的说法不准确,而“专注力”的说法可能更贴切一些。当我们打开一个网页开始浏览的时候,一条新闻或一条资讯后面跟着一大串相应的新闻或资讯,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跟进,被引导到另一条新闻或资讯界面,然后,一条又一条地阅读下去。如此被诱导,当我们关掉网页之时,就会发现我们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留下,这就像我们在很疲惫地追寻着一只又一只不同颜色的“兔子”,结果一个也没追着。这种情况使得我们每每完不成自己上网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更有甚者,网上促成的这种游离分散症蔓延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使我们往往不能专注地采集关于一个问题的资讯,不能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不能把一个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从而获得相应的学术或科研成果。而是在网页上杂乱信息的诱惑下,注意力一会儿飘移到这个问题,一会儿飘移到另外一个问题,再一会儿又飘移到其它不相干的问题上。于是乎,我们就被“浅薄”化了,甚至陷入无主题变奏曲的境地。一位青年朋友告诉我:没有办法,明知这种习惯很讨厌,但改起来很难。
  记忆力、思考力、专注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特质,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海量信息、快捷性传播、便捷式搜索,为人类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条件和手段,但同时,对人类记忆力、思考力、专注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担忧。如何去弊趋利、扬长避短,这对今天的人们不能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恐怕得考虑想些法子限制和规避互联网的负面效应,无论如何不能任着互联网的性子为所欲为!
其他文献
网民增速继续放缓 应用习惯显现变化    本刊讯(实习记者 高方)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突破5亿 增长进入平台期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
期刊
2011年4月20日,《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出台引起诸多报业从业者的关注与热议。与此同时,4月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有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报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报业快速发展,发行量增长80亿份,广告收入居中国媒体第一位。喜讯与《规划》几乎同时到来,令人振奋之余,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更是令人深思。  增长还是衰退?向好还是式微?一直以来是中国报业争论的重
期刊
广电系统最近有几个动作,在业内影响深广,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不少议论。那就是最近所谓的“限广令”和“限娱令”开始实施,以及因央视诉讼再次浮出水面的“三网融合”争议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都应视作广电管理部门促使广电媒体向公益传媒、公共服务回归的努力。解读这些措施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有更清晰的了解。     “限广令”  2011年11月25日,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的补
期刊
今天,互联网使“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不但能接收信息,还能发布信息,表达诉求,互联网已然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兴媒体。应该如何认识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的理论框架?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应该遵循何种规律?这是摆在传媒学界和业界的新课题。作者詹新惠总结其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近10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在中国传媒大学讲授网络新闻编辑课程5年的心得体会,写出《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一书,“将新闻实践的成果和
期刊
片儿警、义工、退休教师、小区业主……  好妈妈、好儿媳、好老公、好邻居……  友情、亲情与爱情,坚强、执著与互助……  他们是热心肠,他们有辛酸泪……  他们无私奉献、无悔付出,他们传递爱心、传递信心……  他们是城市的风景,是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良心……  他们用善良、敬业、诚信、爱心感染和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愿做好人、争做好人。  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从2010年1月1日到12月
期刊
4月底,新聞出版总署颁布的《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报刊业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引起业界关注。与报业相比,期刊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十二五”期间,期刊业发展走势如何?做大做强的希望在哪里?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现顾问张伯海先生。    “我对期刊未来发展形势看好”     《传媒》:张老,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国期刊业“十一五”
期刊
今年6月,在一次关于食品安全的座谈会上,卫生部某负责人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民众,传播错误信息,将加强传播监控。如果哪一家媒体、哪一位记者发布了误导公众的信息,将被列入“黑名单”。  媒体监督是政府与公众赋予的神圣使命。食品安全离不开媒体监督。前不久,媒体关注三个名词:“长毛粽子、工商局长、记者。”一个是过期食品,一个是政府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官员,一个是舆论传播与监督者。后两者本
期刊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外媒体与国内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能报道独家新闻,各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对河南来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意义尤为重大。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了报道好全国“两会”,采取了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实现了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实现全媒体融合,
期刊
作为全国四大晚报之一——《今晚报》的掌门人,多年的辛勤和贡献,为他赢得了诸多的荣誉:首届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总编辑奖,中国报刊发展卓越成就奖,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金长城传媒奖……坐在他对面,透过这些荣誉的浮云,透过他缓慢但从容、自信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蔼谦逊的长者,一个报业行家,一个报业改革的实践者、思想者。  在采访贾长华之前,今晚传
期刊
距离读者“李老师”随意写下的博客文章,已经三年。他笔下的《渤海早报》也在天津报业市场打拼了三个寒暑。天津,一个报业经济看似不够强大的特大型城市,一个看似平静、被许多人当作“机会之地”的报业市场,这里有从经营困境中重振雄风的党报,有晚报界的“名旦”,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行公司。当然也有在唱衰报业“悲歌”中诞生的《渤海早报》,那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给了中国报业不少“下马威”。   在中国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