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报健康发展新样本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读者“李老师”随意写下的博客文章,已经三年。他笔下的《渤海早报》也在天津报业市场打拼了三个寒暑。天津,一个报业经济看似不够强大的特大型城市,一个看似平静、被许多人当作“机会之地”的报业市场,这里有从经营困境中重振雄风的党报,有晚报界的“名旦”,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行公司。当然也有在唱衰报业“悲歌”中诞生的《渤海早报》,那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给了中国报业不少“下马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居安尚且思危,何况这份报纸诞生在一个挑战丛生的时刻。它携股份制的身份出生,历时五年酝酿;它摒弃都市报传统的“打杀、娱乐”套路,坚持主流舆论;它开创多种发行模式,发行量稳定在32万~35万份;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带给中国都市报广告收入不断下滑的困局,2010年这份年轻的报纸取得1.25亿元广告收入的骄人业绩;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获得天津市民的认可,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11年1月上中旬所作的“天津市区居民报纸阅读与评价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读者喜欢看的天津地方报纸中,《渤海早报》位居第二位。
  
   出生记:不一样的早报
  
  将时光回溯到《渤海早报》诞生的那一年。2008年,中国报业可谓喜忧参半,《渤海早报》恰恰选择了这个时机创刊了,并且是以一个独特而大胆的身份。
  借东风,五年酝酿成一报。“其实,今晚传媒集团想要创办一份自己的早报,并不是2008年才有的想法。5年之前,就早有此意”,今晚传媒集团社长贾长华对记者说。这似乎验证了2003年,《京华时报》将与《今晚报》合办《渤海晨报》的坊间消息——“但是,当时想要创办一份新报纸,已经比较困难,晚报集团的申请和方案一直没有获得批准,办一份早报的计划被搁浅了5年。”
  2008年元旦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天津考察工作,提出天津滨海新区要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2008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晚报集团抓住这一机遇,将搁置的《渤海早报》计划继续进行申报。有了国家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的大背景,这一次的办报申请很快得到天津市委的支持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渤海早报》在酝酿五年之后诞生了。
  “《渤海早报》的办报宗旨是:立足天津,面向环渤海地区,以助推天津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传播天津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鲜资讯,宣传开发开放的方针政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搭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联系的信息桥梁和纽带……《渤海早报》肩负起一个沉甸甸的历史责任。”2008年9月1日,今晚传媒集团社长贾长华撰写的创刊词为这张新报纸如是告白。
  股份制,机制创新乐与痛。与它漫长的酝酿期相比,《渤海早报》以“股份制”诞生的身份更值得中国报业关注。
  “早报从创办之日起,就实行全新的企业化管理运营体制,注册为渤海早报传媒(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报社职工无论是经营管理人员,还是采编人员,一律是企业职工的身份。”贾长华娓娓道来,“公司由今晚传媒集团控股,吸收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旅游集团等4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参与组建。我们对参股公司的选择非常苛刻,并不是所有有意愿的公司都会考虑,国有大型企业是我们的首选”。
  “股份制”于中国报业而言,一直是一个有着足够吸引力却尝试者甚少的名词。2005年,当我国首家整体实行股份制的新闻机构——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震撼登场时,被认为是“保险业的一小步、传媒业的一大步,开创了我国新闻媒体整体股份制改造之先河。”仅仅是改造就引起轰动,何况是以这一身份出生,《渤海早报》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将承担起另外一个重任。
  因着“股份制” 三个字,《渤海早报》诞生之初就解决了报业政企不分的传统问题,由于没有历史包袱,较少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这张报纸有了活力和动力。然而,一位传媒人曾说过:“即便突破了束缚报业生产力的体制瓶颈,但羁绊的解除并不意味着舞者的彻底解放。‘体’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用’的问题,需要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在报纸出版资源配置、竞争环境、出版市场秩序等宏观调控领域做出持续努力。从微观层面看,作为个体的市场主体,还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办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报纸来证明自身的企业价值。”这是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同样会成为以“股份制”之名出生的《渤海早报》尚须不断探索的课题。
  
   成长记:和而不同走滨海
  
  新报纸、老报业,作为都市类报纸的“新兵”,《渤海早报》学习借鉴成熟媒体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主流雅正,走出打打杀杀。“《渤海早报》从创办之初,就坚持‘主流雅正、大雅大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十六字方针,尤需再做强调的是,我们要做一份有分量的报纸,并不是说完全不反映社会问题,只是我们更关注对主旋律的弘扬,天天报道大事、天天都有要闻,与低俗之风决裂”。这样的定位被一些人士认为有“唱赞歌”的嫌疑,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范以锦先生在与笔者的聊天中却提出“每一张报纸都可以有自己的定位与道路,走得下去、走出特色就是成功”的观点,似乎可以给予一些新的启示。
  摒弃有的都市报刻意追求卖点、靠“打打杀杀”吸引读者眼球的做法,做一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讲究宣传艺术,既要“有分量”,又要“有可读性”,逐渐成为了《渤海早报》的特色。“简单地说,我们的头版很多是对天津市委、市政府一些政策的深入解读,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与普通百姓的关系比起‘打打杀杀’更加重要与密切。但其他的报纸或许仅仅会处理为一条诸如‘某月某日,某会议召开的短消息’,而忽视了政策的执行、发展、相关因素等细节。这些恰好是我们要细细挖掘、条分缕析的。”渤海早报社社长毛福忠如是说。
  这样的特色,无疑是独特的,其效果被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崇仁里社区署名“忠实读者李新学”认为,“在为期两年的持续阅读《渤海早报》中,我感受到《渤海早报》所具有的强大新闻传播力、读者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渤海早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环视渤海,服务“大天津”。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天津,随着特大型城市的深入发展,早已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外省人创业、安家的新选择。生长于斯,又借“渤海”之名,《渤海早报》作为一份区域性的综合类日报,必然会将鲜明的滨海新区和环渤海区域特色注入血液之中。
  《渤海早报》在版面设置与内容结构方面,明显区别于天津市现有的其他报纸。除了国际、国内时政新闻外,每天设6块天津地方新闻版,2块滨海新区新闻版,4块环渤海新闻版,分别是北京新闻、河北新闻、山东新闻、辽宁新闻。通过这些版面,集中宣传报道天津市、天津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区域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出的新思路、新举措,出现的新气象、新趋势,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形成的新优势、新特点等。同时每周设4至8块环渤海专刊版,集中刊发环渤海各城市经济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信息。
  除报纸版面外,2010年8月8日渤海网正式上线,以整合环渤海区域新闻为鲜明特色。同时,定期编辑《环渤海动态参考》上报给市领导,以搜集环渤海各省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推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新项目为主,为天津发展提供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不仅如此,为做足“环渤海”三字,2010年《渤海早报》在北京、石家庄、济南、沈阳等10座环渤海区域城市设立了《渤海早报》记者站,这些记者站均设在当地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报社,为早报提供当地新闻,同时负责联络本报经营部门在当地组织活动。
  多种发行,抢占天津市场。已调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担任更重要职位的韩凌,曾经是今晚传媒集团“红报箱”的创始人、渤海早报副社长、总经理,是一名“发行老将”。
  还记得去年第一次见面时,他曾信心满满地说道,“《渤海早报》将会成为天津市上午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渤海早报》在发行上主要包括邮政报刊投递发行、今晚报“红报箱”送报上楼发行和《渤海早报》自办发行三个渠道,实现了报纸订阅的市场全覆盖。在零售方面,主要利用天津市已有的报刊亭,同时与天津市妇联合作,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专职零售队伍;津工超市400家店成为《渤海早报》订阅代办点,方便了读者订报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发行方式,《渤海早报》的发行量已经接近获取较好盈利的节点,为“二次发行”通过广告盈利奠定了基础。2010年以来,《渤海早报》与天津市凤凰传媒广告公司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广告客户群体。早报广告经营中心又频繁策划如“天津首届公益广告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渤海早报》的品牌影响力,并设计推出一系列特刊,包括一月份的“中国之最”特刊、五一节的“黄金消费特刊”、九月份的豪华版百版消费特刊、圣诞节的“赢春”系列特刊等,为广告经营赢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间。2010年,《渤海早报》广告营业额和广告版面平均价格均提高了近三倍,一份新报纸赢得了这个市场的尊重。
  
   未来记:新样本的新明天
  
  “当世界提供这种机会时,聪明人会敏锐地看到这种赌注。当他们有机会时,他们就会投下大赌注。其余时间不下注。事情就这么简单。”巴菲特的股市名言中,这一句该是对机会与未来的最好注解。用于《渤海早报》,它正在获得这样的机会,接下来就是“投注”的问题。
  然而,一份年轻的报纸正如毛福忠所说,“存在着问题和差距,在新闻采编方面,记者写的稿件,编辑作的标题、选用的外稿、编排的版面,质量参差不齐。采访不深入,该到现场采访,该当面采访的却只靠打电话、抄材料采访,漏发新闻的问题都也时有发生。并且,发行促销目前仍然走低价路线,广告经营总量低、广告额滞后于发行量等等都是《渤海早报》急于解决的。”
  “不出错”与“多出彩”。毛福忠很喜欢用这两个词,至少在他连续两年的报社工作总结中,频频出现。“当然,不出错是对一份报纸的基本要求。但若是满足于‘不出错’,无疑就是甘于平庸。所以从2011年开始,他们提出要在‘不出错’的基础上做到‘多出彩,出大彩’。我们要求采访、编辑都出亮点,即常有精彩的报道、精彩的标题、精彩的照片插图、精彩的版面,坚决向平庸说不”。为此,《渤海早报》制定了较为严密的规划。
  首先,在采编读者关注的时政要闻、民生新闻方面下工夫。进一步拓宽天津时政要闻、滨海新区时政要闻的信息来源渠道,与掌握时政要闻信息的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在紧密围绕中央和市委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时,早报提出“特别注意站在读者的角度,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时政要闻素材和报道角度,使时政要闻可读而不枯燥,具体而不空泛,生动而不硬梆。必要时给足版面,详尽解读”。而对社会新闻、法治新闻、文娱新闻的报道,则提出“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不低俗,新奇而不猎奇,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报道中增强吸引力”。
  其次,在采编视角新颖的特色新闻、编辑特色版面方面下工夫。随着现代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一个媒体能够发表独家新闻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但是对一些新闻素材进行独家的取舍、提炼,对一些新闻选择独家的角度去报道,却能够体现“我独有”的特色。“在这方面,《渤海早报》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市场透视稿件、文娱新闻封面版的稿件和一些新闻专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是不够,未来我们要在选取独家素材,选择独家角度上面下工夫,多一些‘我独有’和‘我早有’的稿件,使这些版面更具特色,更为可读,更加吸引读者。”
  再次,在报道群众身边的典型人物方面下工夫。来自“草根”的典型的人物,由于本身就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挖掘他们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在这类报道中,要缘事而发,特别注意在动态新闻事件中发现典型人物,使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而不是一般静态地报道好人好事。对于一些体现时代精神、引起读者共鸣的草根典型,早报都不惜浓墨重彩,在一个时期内连续追踪报道,掀起高潮。”
  不仅如此,毛福忠还强调要在组织规模大、影响力强的社会活动方面下工夫、在副刊向名家约好稿方面下工夫、在提高一版主打照片质量方面下工夫。
  “稳发行”与“壮广告”。如前所述,《渤海早报》发行量三年中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幅度,然而身处激烈的媒体发行竞争中,早报沿袭的依然是一条低价发行的路子,发行的管理也比较粗放。“2011年,由于《渤海早报》在天津报业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以后我们将逐步改变低价格、高成本的发行路子:卖报的价格要上去,涉及发行的各项成本要降下来。报纸征订要尽快做到实名制,挤出水分。”现任总经理祝相峰的这段话是否预示着《渤海早报》将开始强化“有效发行”尚未可知,但在曾经“发行量第一”的年代,“有效发行”是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实际上,在报纸的行销过程中,如果发行不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也就不能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这样的“无效发行”是报纸的致命伤。
  “调整发行结构之后,报纸的广告营销将继续与作为总代理的凤凰传媒广告公司一起,多项措施并举,力争超常规运作。今年将组织‘百名老总看早报’、‘大型汽车展销会’等活动。同时,报社广告部门要继续完善报纸服务广告客户的队伍,做到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精细化服务,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读者与广告客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营销,将报纸的品牌实力逐步转化为生产力、盘活资源激发新的盈利模式”。
  “快上市”与“强制度”。以“股份制”身份诞生的《渤海早报》,天然就应当具有资本运作的基因。早在去年,《渤海早报》已经开始在上市发行股票方面下工夫。
  “《渤海早报》从创办之日起,就是股份制有限公司,为我们选择适当机会在股票市场上市奠定了基础。今年开始,我们要把上市提上经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与上市主管部门和证券部门联系,积极创造上市所需的各种条件。但履行上市要经过的一些程序,早报会全力以赴”,毛福忠社长的总结报告中专门提到“上市”一事。
  2011年6月16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梁泉在2011中国报业集团(高层领导)座谈会上曾提出如下观点,“当前,报业对资本运营包括上市的关注和实践的热度很高,但事实上报业媒体在中国还不是资本紧缺行业。之所以上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可以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深化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可以不断强化集团和企业的微观机制改造”。对于《渤海早报》,或许上市尚需时间,或许“股份制”的身份已经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但对制度、机制的完善却仍是当前的重点。
  对这一点,《渤海早报》也有自己的规划,创刊两年多来,他们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制定实施一批规章制度,涉及采编规范、奖励与处罚、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今年开始,要继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管人管事。重点要建立健全杜绝虚假新闻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可能出现虚假新闻的漏洞。一旦出现虚假新闻,要一票否决,严肃处理。对于因采访不全面,或仅靠打电话、抄材料,甚至是‘扒网’写稿而出现的新闻失实问题,也要严厉问责。同时,要健全漏发新闻的责任追究制度与末位淘汰制度,定期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天津,作为直辖市,它的报业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味与市民情怀,这或许是造就《渤海早报》特色的一大因素,也是它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但无论如何,与这座城市600多年的历史相比,三年时间仅是沧海一粟,一切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本刊记者 “黑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注释为“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是个透出几分冷峻色彩的褒义词。其所形容的对象大多“讷于言,敏于行”,行事低调、不爱宣扬,但却常有创新之举、惊人之事。用这一词汇形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笔者不能确信一定准确,然而纵观浙报发展的62年,它溶于骨血的性格基因与每一次取得的工作业绩,却与“黑马”一词遥相呼应。  1949年,它的前身浙江日报社诞生;20
期刊
网民增速继续放缓 应用习惯显现变化    本刊讯(实习记者 高方)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突破5亿 增长进入平台期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
期刊
2011年4月20日,《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出台引起诸多报业从业者的关注与热议。与此同时,4月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有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报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报业快速发展,发行量增长80亿份,广告收入居中国媒体第一位。喜讯与《规划》几乎同时到来,令人振奋之余,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更是令人深思。  增长还是衰退?向好还是式微?一直以来是中国报业争论的重
期刊
广电系统最近有几个动作,在业内影响深广,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不少议论。那就是最近所谓的“限广令”和“限娱令”开始实施,以及因央视诉讼再次浮出水面的“三网融合”争议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都应视作广电管理部门促使广电媒体向公益传媒、公共服务回归的努力。解读这些措施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有更清晰的了解。     “限广令”  2011年11月25日,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的补
期刊
今天,互联网使“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不但能接收信息,还能发布信息,表达诉求,互联网已然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兴媒体。应该如何认识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的理论框架?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应该遵循何种规律?这是摆在传媒学界和业界的新课题。作者詹新惠总结其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近10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在中国传媒大学讲授网络新闻编辑课程5年的心得体会,写出《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一书,“将新闻实践的成果和
期刊
片儿警、义工、退休教师、小区业主……  好妈妈、好儿媳、好老公、好邻居……  友情、亲情与爱情,坚强、执著与互助……  他们是热心肠,他们有辛酸泪……  他们无私奉献、无悔付出,他们传递爱心、传递信心……  他们是城市的风景,是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良心……  他们用善良、敬业、诚信、爱心感染和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愿做好人、争做好人。  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从2010年1月1日到12月
期刊
4月底,新聞出版总署颁布的《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报刊业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引起业界关注。与报业相比,期刊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十二五”期间,期刊业发展走势如何?做大做强的希望在哪里?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现顾问张伯海先生。    “我对期刊未来发展形势看好”     《传媒》:张老,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国期刊业“十一五”
期刊
今年6月,在一次关于食品安全的座谈会上,卫生部某负责人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民众,传播错误信息,将加强传播监控。如果哪一家媒体、哪一位记者发布了误导公众的信息,将被列入“黑名单”。  媒体监督是政府与公众赋予的神圣使命。食品安全离不开媒体监督。前不久,媒体关注三个名词:“长毛粽子、工商局长、记者。”一个是过期食品,一个是政府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官员,一个是舆论传播与监督者。后两者本
期刊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外媒体与国内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能报道独家新闻,各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对河南来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意义尤为重大。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了报道好全国“两会”,采取了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实现了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实现全媒体融合,
期刊
作为全国四大晚报之一——《今晚报》的掌门人,多年的辛勤和贡献,为他赢得了诸多的荣誉:首届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总编辑奖,中国报刊发展卓越成就奖,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金长城传媒奖……坐在他对面,透过这些荣誉的浮云,透过他缓慢但从容、自信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蔼谦逊的长者,一个报业行家,一个报业改革的实践者、思想者。  在采访贾长华之前,今晚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