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学校高效的教学和行政后勤管理,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指出了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体系、后备干部培养规范化、采取各种方式选拔干部、创新监管方式、丰富干部培养教育方式等干部队伍建设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层干部队伍 培养 监管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同样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无论是学生规模还是学校数量,都在国内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学校高效的教学和行政后勤管理,因此,高职院校既要打造一支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加强。
  1.考核体系不科学。高职院校院系领导往往都是“双肩挑”干部,因为传统干部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中层测评时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无法分清,往往教学科研工作突出的院系干部,群众测评时分数偏高。行政干部的测评也往往由于群众对他们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他们的同事又不参与测评,导致群众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体现干部业绩,越是业务强的、获过奖的干部,越会在群众中产生“好”的印象,产生先入为主和“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其测评分就越高。而脚踏实地,低调做事,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善宣传业绩的干部在实际测评中总会总体考核分数偏低。
  2.考核指标细化不够。目前考核指标往往比较笼统,群众和领导对中层干部满意与否,一般只要求在测评表上填写是否称职。职能部门对于那些有效地科学地反映干部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标没有很好地研究设计。
  3.考核主体不完备。目前各校中层干部测评对象主要是本部门员工和分管领导,对同时了解测评对象的工作人员的测评欠缺。院系中层的测评对象缺少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行政管理干部测评对象缺少各院系工作联系人员的参与,这些相关测评人员的缺失,使得干部考核主体不完备,考核结果不够科学。
  4.考核方式有待改变。目前考核方式主要是由组织部牵头,安排考核人员到各部门进行打分测评。测评时由中层干部进行述职,述职结束当场打分测评,很多教师往往因为主管领导在现场和测评时间紧迫而敷衍了事,从测评的结果看,一些教师对本院系的领导打分时都填上了100分,这样一来,既使测评走过场,又可能导致测评结果的不科学和不公正。
  (二)后备干部建设欠缺。
  本科院校对后备干部主要有“双(向)培(养)工程”和挂职锻炼等几种方式。“双培工程”是指在年轻的教职工中通过群众调查和组织推荐,把学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学术骨干。但和教学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制度相比,资金投入、生活待遇等激励措施明显不够。挂职锻炼因时间较短,效果也不太明显。但就是这样的制度和做法,高职院校还没有准备进行调研,进而实施全面计划。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的不足,将会妨碍学校事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干部选拔视野狭窄。
  干部的选拔往往在校内进行,每轮聘任对中层岗位的自荐人数较少,很多岗位仅有一人自荐,一些对学历和职称要求相对不高的岗位,自荐人数不太乐观,出现了党委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情况。另外,专业干部面向校外选聘极少,面向国外选聘的想法甚至没有进入计划。
  (四)监管体系有待落实。
  由于学校的迅猛发展,学校师生数量大增,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许多学校年资金收入达上亿元。以二级管理为基础的经费切块预算制度便应运而生。许多中层干部掌握着大量资金的使用调配权。新形势要求监管体系有所作为,但学校的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部门却往往在学校的大发展中处于人员和经费配置的弱势地位。纪检部门或和其他部门合置办公,或没有干事编制。
  (五)干部后续教育亟待规范化、正常化。
  学校中层干部往往存在三多三少,即使用多,培训少;工作多,思考少;学校安排的多,自主学习比较少,后续教育严重不足,即使有培训的,培训时间也不能保证。
  二、干部队伍建设对策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为研究者和高职院校师生所共同认可。中层干部在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四种角色:(1)战略参与者;(2)战略执行者;(3)信息沟通者;(4)具体操作者。信息沟通者是所有中层干部必须扮演的角色,大部分中层干部会通过各种小组或具体身份参与到高职院校战略的制定中去,还有少部分中层干部往往会在各种场合亲力亲为,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同时高职院校高层由于年龄的原因,会不断地从中层干部中提拔补充学校领导集体,因此高职院校中层干部还负担着产生高层决策者的任务。
  1.确定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由于中层干部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就显得尤其关键。在考核中,要把德、能、勤、绩、廉进行细化,特别要把“能”细化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纳入期末考核。确定指标体系时还应当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做到“三明确”。(1)明确考核主体。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原则,把下级、上级和服务管理对象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去,做到主体多元化;(2)明确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结合试用期考核、届末考核,重点关注平时考核的绩效考核体系;(3)明确考核方法,采用自主报告、民主测评、圈子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考核,以期全方面了解中层干部的具体信息,为党委用人提供原始数据。
  3.指标的确立要注重考核干部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会出现各种评价指标排名次序的变化,处在高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大到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名额的争夺,小到对各级精品课程、重点实训项目、重点专业的争取,无不显示出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对学校发展的高度关切。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式的竞争中,各级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的工作创新能力因素处于诸因素之首的重要地位。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等理念指导于具体教学实践科学“试错”,到职教集团、订单班、敲墙运动、校园工业中心等新事物的出现并健康成长,创新性的思维、创新型的干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后备干部培养规范化。
  要从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第一,高职院校的后备干部主要来自校内科级干部和高职称技术人员,可以从满足中层任职条件、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管理服务岗位普通职工中选拔,也可以从校外直接招聘。第二,后备干部的储备方式有后备干部和现职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是经群众推荐,组织确定,走严格程序产生的后备人才,和现职科级干部有交叉,是学校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库。第三,选拔后备干部还要考虑到党员、非党员高级知识分子,专业带头人,女教职工,少数民族干部,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各条战线均有后备干部。第四,要健全和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三)采取各种方式选拔干部。
  要通过分类研究,归纳各类岗位的特点和具体任务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拔干部。
  1.采用三年或两年一届等换届的手段来使干部全体“卧倒”,继而全校重新聘任的作法是目前各校通行的作法。
  2.具体到聘任操作方式,主要有党委聘任、公开竞选、国内外公开招聘等三种。针对校内外个人自荐和群众推荐高度一致,自荐者完全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可采取党委讨论决定的方式进行,对党的干部进行任命,对行政干部经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校长聘任。针对关键岗位和重点发展专业的二级院系负责人岗位,可以采用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通过设立专门的招聘小组和校内外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专业水平、业内影响评估,提交党委会讨论确定。针对自荐人数多、专业要求比较宽松的共青团书记、二级院系总支部副书记、后勤服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岗位的中层副职,可以采取公开演讲、辩论等方式竞争上岗。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在校园网上现场直播。
  3.要大力选拔年青干部到重要岗位上锻炼,通过对年青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
  (四)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
  对中层的监管体系,是由法律、制度、流程、方式和人员等要素构成的,监管主体来自上级党委、纪委和各综合部门;来自同级的有党总支(支部)、总支(支部)纪检委员、纪委下设部门;来自下级有科级干部、所属部门教职员工,甚至还有部分临时外聘人员。应该说,这个体系是成熟的、有效的。但是由于人员的非专业性、机构的非独立性和执行制度的随意性构成了这个体系的致命伤,因此执行的结果往往事倍而功半,投入大而产出少。通过分析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审计是监管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非常有力的监管工具。因此,随着内部审计部门在高职院校的逐步独立并发挥作用,审计的作用也渐渐被管理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在具体工作中,有针对部门领导集体的部门年度常规审计,有针对退休和轮岗中层干部的离任审计,有针对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审计方式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得以在“阳光”下进行,浪费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校园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执行更加到位。
  (五)丰富干部培养教育方式,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干部队伍。
  1.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党员轮训的决定和《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培训班和各级党校等阵地,构建党委领导、组织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学习、脱产培训与业余自学、校内开班和选送校外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2.加强干部交流,交叉挂职任职等方式培养工作。(1)加强干部交流和交叉任职既是培训干部的需要,也是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我省纪检部门规定,财务、招标、基建、设备、科研等敏感岗位上的中层干部,不得连续任职三届以上,二级学院(系)党政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实行交叉任职,即院长(系主任)要兼任总支部副书记,总支书记要兼任副院长(副主任)。干部交流和交叉任职增加了干部工作任务、拓宽了干部工作视野,要求干部更全面地看问题、干工作,是非常有效的锻炼培养干部的方法。
  3.挂职的方式有到地方党委政府部门挂职、到名校挂职和到相类似的兄弟院校挂职等几种方式。挂职可增进学校和地方的交流,学校和学校的交流,促进干部和干部之间的交流,使挂职干部在对比和反思中学习,对干部队伍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峰.试析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9).
  [2]姜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
  [3]沈进莲,胡永盛.关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7,(01).
  [4]王培根,熊颖.现代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群体结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S2).
  [5]张明秀,吴世彬.新形势下对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制度化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03).
  [6]丁林.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08,(11).
  [7]程六生.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十种观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3).
  [8]夏纪林.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中国高职院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3).
  [9]倪杰.关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能力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
  [10]范正飞,张仁杰,周中保.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其他文献
多层螺旋CT(MSCT)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一代产品,扫描速度快且具有先进的后处理技术[1].临床应用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重建技术在骨关节损伤
患者女,68岁.因高血压病史12年,外院体检B超发现右肾上腺肿瘤1月入院.查体无特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发现高血糖12年,长期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22.61 kPa/11.97 kPa左右,
患者女,30岁,发现右侧耻骨区肿块1年余入院.患者于1年前发生车祸,出现右侧耻骨区疼痛,在外院给予相关处理(具体方式不详)后症状缓解,后因不小心碰撞后出现一小包块,无疼痛不
试从儿童的游戏精神出发,努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转型,主要从教学活动如游戏般展开、学习共同体转化为游戏共同体、语文作业设计成游戏性作业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Trying to pr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特色鲜明、模式新颖,与我们今天倡导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有
自体脂肪组织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1],因此,自体脂肪移植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整形美容技术之一[2,3].由于缺乏统一的临床操作规范,导致术后效果的不确定、远
患者女 42岁,发现左手无名指肿块42年,患者至出生即发现左手无名指肿块,当时肿块小,且不痛,此后肿块逐渐增大.查体: 左手无名指两侧共触及局限性的肿块3个,受累的指骨周围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双基”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而操作可以使学习变得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操作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身心发展水平,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性的学习,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
期刊
动脈硬化の成り立ち(5)中谷矩章五岛雄一郎白求恩医科大学吴宣刚译注Ⅲ血栓说血栓,1852年Rokitansky血栓器硬化提唱Virchow否定,100年月.1946年,Duguid冠勤,大硬,壁在血栓细胞覆血栓器硬,血栓活.血管内皮籁胞护适柜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