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重复与“统一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读者片面认为爱伦·坡提倡小说创作的“简洁性”,所以其语言、逻辑应该也是极尽简洁的。而事实是,坡大量采用了重复法。他主要采用了两个层次的重复:一是句法层面的重复,二是逻辑层面的重复。重复法的运用是坡精心实践其短篇小说创作四原则中的“统一性”原则的需要。正是因为一些词语、意象和场景的精心重复,坡的短篇小说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统一的印象,即极致的恐惧。
  关键词:爱伦·坡 重复 “统一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文学创作中,爱伦·坡提倡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统一性”理论。他的“统一性”理论可以理解为读者对于一篇短篇小说的艺术印象的统一性。为了保证这一点,坡所采用的技巧之一就是重复法。
  想要理解故事,读者需要识别故事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重复。金衡山教授认为:“理解了小说中的重复法是理解小说整体内涵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想理解爱伦·坡“统一性”理论的运用,那么了解他如何使用重复法是十分必要的。“重复法是一种主要的修辞策略,已到达强调、明确、生动或情感效应的目的。”爱伦·坡主要采用两个层次的重复来实现故事的统一性:一是句法重复,一是逻辑重复。他运用重复法来强调某些词、某一特定意象或某一特定场景,而这有益于实现故事效果的统一性。
  一 句法重复与“统一性”
  在爱伦·坡的作品中,句法重复指的是词或短语的重复,这有助于为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效果。坡的大部分作品旨在创造出一种令人神经紧张且倍感恐怖的气氛。因此他经常重复一些描述这种气氛的词语。以《泄密的心》为例,故事开始的第一句话就重复了“紧张”、“非常”这两个词语:“千真万确!紧张——我过去一直非常非常地紧张,现在也是如此。”“紧张”一词在此是用diacope的方法被重复,diacope是一个希腊语,即“间隔性重复”,指的是被重复的词组、短语和句子被其他一些词组、短语和句子所分割。Diacope经常“被用来表示强调、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在此,爱伦·坡通过重复“紧张”一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奠定了故事的主要氛围。“非常”一词的重复是无间隔的,即epizeuxis的运用,希腊语epizeuxis表示“紧接性重复”。通过“非常”一词的重复,爱伦·坡暗示了一种紧张感和惊吓感,创造出读者与罪犯面对面的真实感。类似的重复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也可发现。当描述凶手窥视老人时,爱伦·坡写到:“我继续稳稳地、稳稳地推开它(老头的门)”,紧接着,“我把一盏牛眼灯放进门去,这盏灯被我蒙得严严实实、严严实实的”,然后“我把头伸了进去(……),我把头慢慢地伸进去——非常非常地慢(……)。我把头伸进门之后,就小心地让蒙着的灯露出一束微弱的光,我十分地小心,非常地小心,因为门的铰链会吱吱作响。我让蒙着的灯露出一束微弱的光,这束光照在他邪恶的眼睛上。”很显然,这里再次使用了“间隔性重复”和“紧接性重复”。得益于这些重复的运用,读者可以生动体验小心谨慎的凶手的紧张却兴奋的感觉。当凶手将老人杀死并将大床压在老人身上时,他仍不放心,直到他“把床搬开,检查了尸体。是的,他彻底的、彻底的死了”。至此,故事的第一个高潮结束。“彻底”一词的重复将紧张的气氛转为安静压抑的气氛。在凶手触摸到老人“彻底的死了的”的死尸时,读者和凶手一起放松了。但是放松只是暂时的。当死者的心跳声开始传过来,而且当“它越来越响——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时,读者再次紧张起来,甚至比之前更加紧张:“我觉得我必须大声叫,否则我就要死了!现在——声音又来了——听!越来越响!越来越响!越来越响!越来越响!”凶手最终自己揭发了自己的罪行,“我全都招了!——撬开地板吧!这儿,就在这儿!——他那颗心还在跳哪!”重复法的使用对该故事恐怖气氛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读到罪犯无缘由的杀人、精密的杀人计划、残忍地切割尸体、以及面对警察时变态的兴奋和揭露自己罪行的无名的疯狂时,读者会不寒而栗。几乎在每一个引发读者恐惧感的重要场景中,作者都采用了重复法。
  除了《泄密的心》,在《丽姬娅》中,重复法的使用也有助于加强词语和短语的有效性,而这些词语对实现读者在故事中的参与感极为重要。“生命”是理解整个故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词。当感受到丽姬娅的痛苦时,叙述者说到:“我本该对她进行安慰——我本该对她晓之以理;但是,面对她那种强烈得近乎疯狂的求生欲望——生——只求生——我知道安慰和晓理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接下的段落中,丽姬娅对生命的渴望再次被强调:“正是面对丽姬娅以难以想象的柔情痴恋一个,天哪!痴恋一个不值得她爱的人之事实,我才终于明白了她对即将离去的生命那么热切而疯狂地留恋的真正原因。而我所不能描述的——我所无力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热切的企盼——正是这样一种对生命——仅仅对生命——的最强烈的渴望。”读者可以感受到丽姬娅对死亡的强烈抗争,她是那么的不想死。丽姬娅对于生活的欲望越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当读者阅读到丽姬娅还魂在另一名女子的尸体的时候,就会越感觉恐怖。
  二 逻辑重复与“统一性”
  在爱伦·坡的小说中,句法重复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爱伦·坡在他的小说中还会使用逻辑重复,却不易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逻辑重复为特定意象和特定场景的重复。
  在《泄密的心》中,“眼睛”是一个一直重复的意象。在故事的最开始,叙述者供认他计划杀死他的邻居是因为他邻居的眼睛让他感觉不适。他说道:“我认为原因是他的眼睛。没错,就是他的眼睛。(……)我下定了决心要取那老头的性命,这样就能永远摆脱那只眼睛了。”凶手对眼睛的憎恶是他谋杀的动机。在接下来的七天午夜里,凶手无法下手杀死那个老人,因为“我发现那只眼睛是总闭着的……不是老头本人令人生气,令我愤怒的是他的恶毒的眼睛。”在第八个午夜,“眼睛”再次被描述:“那只眼睛正睁着——睁得很大,很大——我看着看着就愤怒起来。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那只眼睛——暗蓝色的,上面蒙了一层丑恶的薄膜,令我毛骨悚然。但是我看不到老头的脸或身体,因为好像是出于无能,我把光线正好对着那只讨厌的眼睛。” “眼睛”这一意象的重复对实现故事的连贯性起到重要的作用。“眼睛”总是萦绕在凶手脑际,使其耿耿难安,诱使他犯下可怕的罪行;它同样萦绕于读者脑际,吸引着读者跟随着凶手。   在《黑猫》中,“黑猫”是一个重复的意象。叙述者有一只黑猫。他“把它的一只眼珠从眼窝里挖了出来”仅仅因为这只猫“用牙齿在我的手上轻轻咬了一口”。之后,他“残忍地用绞索勒住了它的脖子,并把它吊在了树枝上”。当天晚上,他遭遇一场大火并丧失所有财富,大火中唯一保存下的一面墙竟有一只巨型猫的浮雕。后来,叙述者在酒吧发现一只黑猫,和之前那只很像,他将它带回了家。后来因为这只猫,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并把她的尸体砌在了地窖的墙壁里。当警察前来调查此事时,这只猫通过它的声音揭示了他的罪行。黑猫的形象是无处不在的,它贯穿了故事的始终。残杀第一只猫,大火的洗劫,杀害妻子并掩藏尸体以及罪行的揭露均与“黑猫”有关。通过“黑猫”这个意象,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故事的发展,生动地体验叙述者内心深处无法控制的恶意。意象的重复有助于实现故事发展的逻辑连贯性以及读者阅读经验的统一性。
  在坡的短篇小说中,除了意象,一些重要的场景因素也经常被重复以确保故事的统一性及对读者的影响的统一性。为了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坡反复描述故事发生的地点。例如,在《厄舍府的倒塌》中,为使读者陷入一种黑暗恐怖的气氛,坡在故事的开始就描述了一些暗淡模糊的场景因素——荒凉的外墙、茫然如眼睛似的窗户,几丛杂乱的芦苇、枯败的树木、黑黝黝阴沉沉的池塘。整个段落奠定了故事的基调。在第四段,这些场景再次被描述,这些场景因素引起“压迫着我的种种情绪的生动鲜明的力量”;在第五段里,“阴沉沉的池塘”被再次强调;第十二段,在讲述罗德里克·厄舍扭曲精神的时候,第一段中描述的一些场景再次被提及:“(罗德里克感受到了)一种他家府邸的外表和本质上的某种独特之处对他的心灵产生的一种影响,这是一种灰墙、塔楼以及对此能产生倒影的池水最终对他生存勇气的一种影响。”故事也以这些场景因素结尾:“当我看到那些巨墙纷纷坍塌之时,脑子里一阵眩晕……接下来,我的脚边黑幽幽的一潭池水默默地将‘厄舍府’的断壁残垣淹没了。”场景的重复帮助整个故事覆盖相同的氛围并对读者产生统一的效果。读者在这些场景营造出的黑暗、压抑、怪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坡的另一部通过场景重复成功营造情绪的小说是《陷坑与钟摆》。该小说共有三十八段,可被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各描述了一个场景。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段至第十三段,这部分创造了一个黑暗的场景,意在表现主角在黑暗中的恐惧。第一段写到:“四下里立刻漆黑一团。一切感觉都逃遁了……,周遭一派寂静。一切都凝滞了。黑夜主宰了宇宙。”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周围的黑暗被反复强调。第五段中,叙述者说道:“长夜漫漫,黑暗包围着我,我拼命地呼吸。无边的黑暗压迫着我,令我窒息。空气憋闷,难受极了。”第六段,他说:“我小心翼翼地往前移了脚步。我的双手朝前伸得笔直。想着要捕捉到一丝微弱的光线,我的两眼又瞪得目眦欲裂。我前行了几步。依然是黑暗与虚空。”黑暗场景的反复描述帮助读者了解叙述者的不确定、无助以及未知却已知肯定存在的危险的恐惧。正如叙述者所说,这不是“肉体痛苦”而是“精神谋杀”。读者有着同样的感觉——“我很想睁开眼看一看,可又不敢。我对第一眼将看到的周遭景况,心存畏惧,不是害怕看到可怕的东西,而是唯恐睁开眼后,什么都看不到。”厌倦了无尽的黑暗里的不确定性,读者如同叙述者一样急切地想要看见光明。坡满足了读者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从第十四段起,坡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明亮的场景:“借着一线一时说不出从何而来的昏黄亮光,我终于看清了牢房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很快读者就发现相比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晰,不如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和叙述者一样,读者发现自己被蔓延的金属墙壁包围,墙壁上“到处都粗暴地涂抹上可怕而可憎的图案,尽是些源于宗教迷信的阴森图景。狰狞的魔鬼骷髅鬼影森森,与其他令人恐惧的图像联合起来,铺展地山山海海,把墙壁搞得丑陋不堪”。而且还面临着几只硕大的老鼠的威胁,它们“匆匆忙忙鱼贯而至,眼睛中流露出贪婪之色——是肉香的诱惑”。更令人恐惧的是,在叙述者仰面朝天,被死死地困在一个木架上时,他的正上方吊着一个钟摆,钟摆的“下端居然是弯月形的钢刀”,这把锋利如剃刀的钢刀随着钟摆的摆动“一寸一寸、一分一分地下降”!坡反复描述墙壁、老鼠和不断下降的钟摆。黑暗中一无所见的焦虑和明亮中万物皆视的恐慌的鲜明对比使得叙述者几近疯狂。与叙述者一起,读者在看到缓慢却持续下降的亮闪闪的死亡钟摆时,也唇冷齿寒。坡试图通过反复描述周围环境的黑暗和明亮,把读者扔入恐惧的深渊。场景的重复是坡偏爱的写作技巧。它帮助故事发展连贯,对读者产生统一的效果。
  结语
  对于实现故事的统一性,词和短语的重复以及意象和场景的重复是很有帮助的。通过使用重复法,爱伦·坡成功地强调了词语、意象和场景,而这些对于气氛的渲染至关重要。通过不断重复的词、意象和场景,读者也身临其境,对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事实上,坡不仅将重复法运用于某一篇小故事的创作中,而且运用于整个短篇故事集的创作中。换言之,坡在他很多的短篇小说中都重复一些词语、短语、意象和场景。因此,坡的短篇小说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给读者留下一个统一的印象,即极致的恐惧。
  参考文献:
  [1] 金衡山:《重复的含义——〈南塔科特的阿瑟·高簦·皮
  姆历险记〉的一种解读》,《国外文学》,2001年第1期。
  [2] 王星编译:《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秀国:《英语修辞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玢诗,女,1983—,云南德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美学,工作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汪曾祺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将生活悲喜与隐处写得充满韵律美,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散文和小说上。他写的散文,用词平淡朴实且充满了韵味,这和他高超的表达技巧和文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而汪曾祺的小说,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有着纷繁复杂的结构设计和优美如诗的语言描绘,将散文的优美写作手法应用于小说,使得他的小说清新雅丽,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分析汪曾祺作品表达出来的悲意和隐处,除了被作品那和谐的韵律
期刊
摘要 《复仇》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部新现实主义著作。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因不堪承受责任的重压而遭遇了命运的捉弄的故事。小说的结构设计十分有趣,叙述手法巧妙。小说作者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进行剖析,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建构对人生的态度。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复仇》 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被中国作家苏童称为“心灵的写手”的菲利普·罗斯(Ph
期刊
摘要 芭芭拉是美国小说《小镇姑娘》里的女性角色,她身处当时的女性运动时代,家庭条件丰厚。她个性突出,独立意识强烈,梦想成为追逐潮流者,可是,她不仅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运动的弄潮人,反而最终成为杀人罪犯。芭芭拉人性上的异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和社会对其悲剧的产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运动 家庭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国小说《小镇姑娘》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将《等待野蛮人》中老行政长官的经历与作者库切的经历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这种经历使深陷折磨话语中的老行政长官对自我及外围世界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融入了作者库切自身的体会与期望;同时,通过对老行政长官的塑造,作者也给同处于类似环境的人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互文性 J·M·库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艾米丽之所以拒绝承认改变,不愿面对真实时间的原因是她的心理时间停滞,在生活中把过去与现在交糅,不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同时指出,正是由于福克纳采用混乱无序的叙述时间和独特的叙述声音才使我们感到,艾米丽在过去并只能在过去才会是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  关键词:心理时间 叙述时间 叙述声音 永不凋零的玫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
期刊
摘要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阐释了其在创作初始阶段、转折阶段和创作成熟阶段这三个时期中使用的单一二元结构、双重二元结构和多维二元结构,说明其小说创作中融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戴维·洛奇小说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的身兼二职的学者型作家,他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的小说创作才气十足,不拘泥于简单的
期刊
摘要 《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和美国梦追求与破碎的故事。本文以勒内·基拉尔的欲望模仿理论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说中欲望主体、客体及介体的欲望呈现,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欲望主题。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 《美国悲剧》 欲望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悲剧》是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被称作“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小说故事取材于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历来是文学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马丁·伊登》,并且从美国19世纪末的商业化、19-20世纪美国的哲学思潮和20世纪美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三个方面论述作为文本的《马丁·伊登》的历史性。  关键词:文本的历史性 《马丁·伊登》 商业化 哲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著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追寻自由的逃亡过程中,主人公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及黑奴吉姆的形象内涵,向读者展现了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寄托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殷殷向往。  关键词:自由 逃亡 种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深远的天幕上,点点繁星像宝石一样在闪闪发光。宽广静谧的密西西比河上一只小小的竹筏仿佛躺在母亲臂弯里的婴儿随着水
期刊
摘要 深刻地揭示20世纪初期工业化给英国带来的弊端是现代英国文坛巨匠戴维·劳伦斯的写作特色。劳伦斯所谴责的丑恶现实并不为20世纪初的英国所独有,它跨越时空,在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那么,揭露这些弊端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工业社会的两大弊病,以期为今天的人们敲响警钟。  关键词:弊病 工业社会 戴维·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