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艾米丽之所以拒绝承认改变,不愿面对真实时间的原因是她的心理时间停滞,在生活中把过去与现在交糅,不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同时指出,正是由于福克纳采用混乱无序的叙述时间和独特的叙述声音才使我们感到,艾米丽在过去并只能在过去才会是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
  关键词:心理时间 叙述时间 叙述声音 永不凋零的玫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他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福克纳讲述了出身于南部没落贵族之家的老小姐艾米丽·格里森的一生。评论界对这篇小说的解说非常多样化,在CNKI资源库中以题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进行检索,得到450多条结果,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展开解读,包括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叙事策略、悲剧元素、美国南北关系等,其中有少数评论以叙事时间为切入点。如有的评论者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哲学并指出,正是这种时间倒错的手法使福克纳的作品呈现出谜一样的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另有评论者从时间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叙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叙事时间是叙述者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有力方式,但大部分论文关注的焦点多为叙事时间作为写作手法的重要性,对文本人物个人心理时间在小说中的重要性鲜有论述。本文通过凸显小说人物艾米丽心理时间在自然时间对比之下的停滞,指出福克纳把故事时间交错叠加的叙事方式超越了文本的局限,体现了永恒的时间意义,使读者产生共鸣,即艾米丽在过去并且只能在过去的时间里,才会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一 艾米丽停滞的心理时间
  小说中,艾米丽的父亲霸道而专制,认为自己的女儿出生高贵,用“马鞭”赶走了镇上所有追求艾米丽的年轻人,以至于她年过30仍待字闺中。父亲死后,艾米丽爱上了来自北方的包工头荷默,这段恋情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非议和指责,而荷默也并不打算娶她。最终艾米丽因爱生恨,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恋人,并与他的尸骨共眠,过着隐居生活40多年直至去世。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表现怪异,心理扭曲,她拒绝承认父亲的死亡,不愿把父亲下葬,保留情人尸身并与其共同生活几十年,是一个死抱住过去不放的悲剧人物。面对无可避免的变化,人们通常会选择接受,但是对艾米丽来说,在庸俗而冷酷的现实世界里,她那并不舒心的过去,却是她维持生命的唯一一根稻草。
  艾米丽的心理时间一直停留在南方传统的黄金年代。因为只有在过去美好的旧时光里,她才能是“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老镇长沙多里斯签署法令减免了艾米丽小姐的税款,期限是从她父亲死去的时候直到永远。而80岁的老法官斯蒂芬斯,当听到有人鲁莽地提出要艾米丽小姐把一直散发着恶臭的地方清扫一下时,生气地说道:“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环绕着这种神秘感,艾米丽就像是一个理想的南方淑女,超脱于现实时间之外,生活在虚假的过去。然而,小镇居民们的时间是变化的,新市长代表着脑子活络的新一辈,他不愿免除艾米丽的税务,并派代表团去艾米丽的家商讨收税的事宜,他们注意到艾米丽身上带着一块儿表,由“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口袋中的表是艾米丽极力要使时间服从自己的意志的象征。当代表团试图征税的意图被艾米丽拒绝后,屋里只听见“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嘀嗒作响”,金表滴滴答答的声音非但不代表着时间的流逝,相反,它代表着时间的重复流转,是艾米丽停滞和重复生活的生动写照。
  艾米丽试图控制时间的努力体现在她两次拒绝面对死亡的行为上。她父亲去世后,镇上的人们多多少少有些幸灾乐祸,当他们登门吊慰时,却发现艾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他们,衣着和平时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不但拒绝别人把父亲抬出去埋葬,并且固执地坚持说自己父亲并没有死。艾米丽的父亲是南方父权制社会的典型代表,他自认为门第高贵,赶走了所有追求艾米丽的年轻人,将她与世隔绝,剥夺了她追求爱情的权利。当她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本可以抛弃过去,重新开始,但她仍然不愿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否认父亲去世的事实,因为和其他人一样,当“一无所有”的时候,会“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第二次是她情人的死亡。作为众人眼中的南方淑女,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仍然必须遵循南方贵族社会的行为准则,不但要清心寡欲,像“教堂里彩色玻璃上的天使”,而且要维护自己高贵的门第。但出于女性的自然天性,艾米丽爱上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的北方小工头荷默。为了能和他结婚,艾米丽甚至不惜抛弃自己南方淑女的高贵形象,背上“堕落”的名声。不幸的是,荷默并不想和她结婚而且很有可能拒绝了她的示爱。当艾米丽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荷默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止他的生命。通过杀死荷默并且与他的尸骨共眠,艾米丽将荷默变成了自己生活中固定不变的一部分,从而成功地“挽留”了自己的爱人。
  随着父亲的去世,情人的“离开”,艾米丽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她的全部家当只剩下父亲留下的那幢房子,她只能退缩到那曾经禁锢她青春年华的黑漆漆的屋里来寻求安全感。她父亲留下的这幢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象征着南方旧传统过去的辉煌和现在不甘寂寞的没落。作为没落的贵族,艾米丽既痛恨剥夺她爱情自由权的南方等级观念,却又只能依靠这种旧传统来寻求安全感。在这座禁锢人性的传统观念之塔中,只有生活在“过去”她才能有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对她而言,南方那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和传统是融入在血液中的,永远都不会过去。年华易逝,红颜易老,在这个混乱、无意义、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艾米丽想要抓住对她至关重要的东西不放,就必须阻止时间的前进。
  二 福克纳独特的叙事时间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事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时序,即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另一种叙事时序是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即文本呈现出的先后次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一般规律,而叙事时序则可以根据叙述者的意图,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千变万化。   根据我国学者赵毅衡的分析,叙述时间有三种变形形式:扭曲、省略与穿插。而这三种形式在福克纳的笔下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不断将“过去”和“现在”杂糅,在跳动的时间关系中,模糊着事件的因果关系,烘托出悬念迭起的艺术效果。
  具体到《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扭曲混乱的叙事时序体现为(其中个别时间为推测的模糊时间):
  1、 艾米丽去世,全镇的人都去送葬并准备参观她的闺房(1934);
  2、 老镇长沙多里斯免除艾米丽的税务(1892);
  3、 下一辈的新镇长及参议员为税收和艾米丽起纷争(1924);
  4、 “我们”对艾米丽家中发出的恶臭抱怨不已(1894);
  5、 艾米丽风华正茂,其父将所有追求她的小伙子赶跑(1890);
  6、 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她拒绝接受其父已死的事实(1892);
  7、 艾米丽与北方小工头荷默·伯隆热恋,并骑轻便马车出游。镇上居民“他们”却说“可怜的艾米丽”(1893);
  8、 艾米丽买砒霜并拒绝说明用途(1894);
  9、 浸礼会牧师与其堂姐妹出面干涉艾米丽与荷默的交往(1893);
  10、 艾米丽订购首饰和婚嫁用品(1893);
  11、 荷默离开后返回小镇,然后消失(1894);
  12、 艾米丽发胖,头发越变越灰(1895);
  13、 艾米丽开设瓷器绘画课(1900);
  14、 艾米丽葬礼,“我们”进入她的闺房发现了荷默的尸体,和尸体枕边一缕铁灰色的长发(1934)。
  这些繁多的事件和细节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颠倒纷乱,但福克纳通过频繁地引用“一周以后”、“十年八年”、“三十年前”、“几年之后”等时间符号来交代所省略的时间,提示故事的发展,借助于这些时间符号,我们可以把文中非正常时序叙述的事件恢复如下:5-6-2-7-10-9-8-11-4-12-13-3-14-1。另外,时间的错置和省略凸显了“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使得文本时间呈现出空间的立体化。
  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时间的立体化可以体现如下:故事始于艾米丽小姐的葬礼,经过一段倒叙,又回归到艾米丽的辞世,形成一个环形的大叙述框。在这个叙事框架里,又以两次死亡即艾米丽父亲和荷默的死亡为叙述的分界点,时间首尾相连,构成三个叙述的回环,在这个框架中,事件不断穿插出现,相互呼应:老镇长沙多里斯免除艾米丽的债务和新镇长与艾米丽之间的债务纠纷相联系;艾米丽买砒霜与荷默的消失相对应;屋子周围的恶臭与她闺房中的尸体相关联;艾米丽头发变得越来越灰和放有死尸的枕头上那缕铁灰色的长发相照应。这样环环相扣的结构安排被嵌入在外层的大环形叙述中,形成多层式多回旋式的叙事框架。这样的结构安排暗示了艾米丽自我封闭在停滞的时空中,不断模糊“现在”和“过去”的界限,在漫长岁月里无休止地重复单调和沉闷生活的悲惨命运。
  叙述角度是福克纳采用的另外一个叙事技巧,特定的叙事角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内,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艾米丽的故事是以第一人复数“我们”的人称角度讲述的,“我们”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然而“我们”并不是小镇上除了艾米丽以外的所有人群,还有一群“他们”存在于叙事范围内。每当讲到艾米丽的悲惨处境时,“我们”便跳出来,语带同情,而在描述人们对艾米丽带有偏见,毫无怜悯的行为时,在场的行动者则是“他们”。不断转换的叙述视角使得呈现的现象与事实之间出现了裂缝,这种冷冷的距离感说明“我们”只对外在的表象感兴趣,并没有真正理解艾米丽的行为,反而“我们”过度热情的关心和假惺惺的同情是迫使艾米丽远离人群,封闭自我的原因之一。
  三 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福克纳独特的叙述声音和混乱的时序使我们感到,不管是事实还是时间都无法被接近和理解。过去有的时候是现在,而现在在某些时刻又是过去的一部分。艾米丽只能生活在过去,而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来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通过去隔断了”。似乎时间的隧道是一只腹宽口窄的玻璃瓶,人们从洞口窥视着过去,看到艾米丽在一个满是灰尘的封闭卧室里度过的近大半生的时间。在小说结尾,当人们撞开她的卧室门后,看到了“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像是在昭告着大家,艾米丽只有在封闭的真空之瓶中才能是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一旦和时间相遇就会立刻枯萎。跟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纪念碑”的阵亡战士一样,她那没有任何点缀和光明的一生,正是凝固过去的另一座悲剧纪念碑。
  参考文献:
  [1] 苟雪柳:《福克纳〈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时间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 刘立辉、王江:《时间意义的生成机制——〈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时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 福克纳,杨岂深译:《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 潘绍玺:《艾米丽的表—个关于时间的隐喻》,《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赵毅衡:《当说着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Garrison,Joseph M.Bought Flowers in A Rose for Emily[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979(16):341-343.
  作者简介:许展,女,1984—,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汉英语言差异比较,工作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贾平凹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现实主义情愫,这种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贾平凹的纠结。他纠结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之中,纠结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之中,更纠结于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之中。这种现实主义的纠结,构成了贾平凹整个创作核心,也成为他在作品中致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浮躁》 现实主义 贾平凹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期刊
摘要 庐隐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浪漫抒情小说家,她在创作方法上擅用日记体、书信体以及诗词来表达情绪,而这两者在篇幅上的长与短恰好呼应了庐隐的浪漫情绪,而这种浪漫抒情的方式也恰是庐隐情绪型抒情的一种特质。  关键词:浪漫抒情 “五四” 庐隐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文学重视主观情感的抒写,强调文学的表现力,它常常展露内心世界,并通过对自我的反复叩问和想象的推移,连接到更广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商家为经济利益无不在其宣传上大做文章,广告可谓是无孔不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厕所的冲水马桶、更衣间的柜子、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垃圾箱……也因多了些广告的外包装而与人“亲和”了许多。然而,扩大宣传规模只是促销手段之一,现在,更多的商家开始侧重关注广告的本身,加大对广告设计及制作的投入,让广告与艺术魅力结缘。这种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将以
期刊
摘要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京味小说。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细致观察并描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平凡的市民生活景象。其中,在这些市民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这些形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可以说是人生中喜怒哀乐的形象表达。本文正是围绕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形象展开讨论,挖掘出底层市民形象中所蕴含的市民精神和文化。  关
期刊
摘要 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形象类型,意象主要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情感、思想、理念而设计的一种形象。而人物形象设计是文学作品中展现作者内心、体现作者情感、将文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及其意象化概述出发,主要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例,从其文学作品的人物肖像描写意象化、人物服饰描写意象化、人物心理描写意象化、人物命运描写意象化这四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人物形象设计意象化的构
期刊
摘要 话剧《雷雨》中曹禺留给观众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女性悲剧形象——周繁漪。繁漪在剧中是一个典型的也是塑造最成功的悲剧人物。本文以对繁漪女性性格形象和戏剧冲突下的女性悲剧形象为主线进行探讨,以此阐明女性追求自我解放人性的醒悟,这种觉醒虽然让人感到凄凉甚至悲哀,但是确是一种女性追求自我,与命运做斗争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雷雨》 繁漪 女性悲剧精神 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汪曾祺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将生活悲喜与隐处写得充满韵律美,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散文和小说上。他写的散文,用词平淡朴实且充满了韵味,这和他高超的表达技巧和文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而汪曾祺的小说,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有着纷繁复杂的结构设计和优美如诗的语言描绘,将散文的优美写作手法应用于小说,使得他的小说清新雅丽,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分析汪曾祺作品表达出来的悲意和隐处,除了被作品那和谐的韵律
期刊
摘要 《复仇》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部新现实主义著作。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因不堪承受责任的重压而遭遇了命运的捉弄的故事。小说的结构设计十分有趣,叙述手法巧妙。小说作者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进行剖析,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建构对人生的态度。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复仇》 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被中国作家苏童称为“心灵的写手”的菲利普·罗斯(Ph
期刊
摘要 芭芭拉是美国小说《小镇姑娘》里的女性角色,她身处当时的女性运动时代,家庭条件丰厚。她个性突出,独立意识强烈,梦想成为追逐潮流者,可是,她不仅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运动的弄潮人,反而最终成为杀人罪犯。芭芭拉人性上的异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和社会对其悲剧的产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运动 家庭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国小说《小镇姑娘》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将《等待野蛮人》中老行政长官的经历与作者库切的经历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这种经历使深陷折磨话语中的老行政长官对自我及外围世界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融入了作者库切自身的体会与期望;同时,通过对老行政长官的塑造,作者也给同处于类似环境的人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互文性 J·M·库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