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生失去阅读信心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总目录》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教师们有责任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踏实些,耐心些,自信些,激发农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自信心。而且,当前各大省市的语文中考阅读分值占了全卷的40%左右,可以说学生阅读水平及能力提高,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近些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世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往往凭兴趣,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他们大多很难安静坐下来进行认真阅读,所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成为首要的任务。课前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要理解一篇作品,应从作者身上入手。因为文章的诞生,必定是反映该作者的内心想法、精神境界。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入名人作家的故事当中,从生活小事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定能收到实效。学生有了求知欲望,自信也会随之而来。
  例如讲《老王》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刚好阅读了一篇关于《最老的老人教给我们的事》的文章,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点击这些最老的老人的生活琐事:杨绛老人在挚亲全部离她而去后仍然在生活中保有尊严感的气派,这是多年的诗书底蕴的外在显示,她认为再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叶蔓老人是三毛作品《送你一匹马》中提到的优雅、睿智老人,她酷爱读书,认为“三日不读书,面目亦可憎”,“一本好书包含作者一辈子的经验与智慧,而我们只需数小时就能吸收,花几十元就能换来,天底下没有比这更便宜的事”。黄永玉老人认为对于一个乐观、富有创造性的人来说,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如何难以捉摸,永远只是一种背景,一种陪衬,把握命运的,只是自己。这些老人实实在在的故事,简简单单的做人诤言,点燃了学生对生活、对阅读的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强化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为阅读打开了一扇门。教师在课内外的阅读教学计划里,定时增加这样的课前讲故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好学生的读书笔记,增加质与量的积累
  有了阅读的兴趣,接着就要带领学生进入阅读和思考的大堂,而读书笔记就是最好的方法。读书笔记如何写,笔者要求学生做到:
  1.内容丰富多样,灵活自由
  以小组为单位,3、4人为一组,每人一本笔记本,并取有趣名字,如《美文札记》《陋斋集》《创意小本》等,营造深厚文化氛围,争做阅读达人。笔记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摘录词句或要点,可编写提纲或制作表解,可写读后心得,可对比归纳等。无论采取何种内容形式,都必须记录清楚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内容提要、重点摘录和感想这几个固定版块。
  2.定期评比总结,进行反馈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评选每周优秀笔记公示学习并加以奖励。如某个小组公示了以下的优秀笔记:
  题目:《被梦想俘虏的人生》
  作者:刘瑜
  出版单位:《广州日报》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8日
  内容摘要:查尔斯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放弃了生活中的妻儿、银行工作、同事伙伴、国家,成为一个被梦想击倒的可怜虫。
  重点摘录: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与“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
  感想:文中的查尔斯多么可悲,试问一个所谓的“人”没有了“社会”这个人类集体,还能成为有梦想的“人”吗?“人”之所以成为人,在“社会”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其实班里也存在为数不多的“查尔斯”,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私自利,不顾集体,此种人格不能立足于世上。
  组长评语:该同学的笔记言简意赅,语言精炼且蕴含了深刻哲理,最重要的是能结合现实生活作出合理的议论,思想有深度。
  这一则优秀笔记正好说明了开展一周一记的效果。持之以恒,适时指导,必定会让农村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这样他们能信心满满地解决各样的阅读问题。
  三、进行扎實的阅读技能训练,达到增分添值的目的
  以上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阅读积累过程,是为做阅读题得高分打基础的。要想取得高分,还需要进行扎实的技能训练,才能达到“增分添值”的目的。
  1.课堂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训练。考试中,学生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课外阅读的问题,就会处在一个很有利的考试状态。这不仅要速度,更需要准度,这就是速读与精读的高度体现。
  甘其勋在《阅读新教材编写构思》中提到速读要“一目十行”,每分钟500字以上,允许不求甚解,理解率不低于70%;精读则要求每分钟250字左右,理解率真达90%以上。讲授说明文《喂——出来》时,笔者要求学生5分钟内快速浏览,先标上段号,再简要叙述文中所讲内容;第二遍阅读用10分钟,用接龙的方式让10个同学说一句关于文中主要内容的话,然后让他们比较筛选,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课外阅读的考题中,常常把概括情节放在第一题当中,这种速读与精读训练可以让学生面对这种类型题时,做到游刃有余,信心十足。
  (2)细致度的训练。在课堂阅读实战中,笔者告诉学生不要着急看问题,而是在快速浏览的基础上,细致描出每段的关键词及中心句,并用小标题形式简要写一下段意,发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段与段之间的呼应,从而了解全文的架构。
  有一次讲完文言文《岳阳楼记》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堂训练:阅读现代文《岳阳楼记》。训练中让学生采取细致勾画的阅读方法,完成“岳阳楼为什么值得一看?”和“找出第2段最能反映滕子京、范仲淹与岳阳楼的关系的句子”这两个问题。用细致勾画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的时间就准确地完成了任务,连比较落后的同学都一下子说出了“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这个关系句。从这一节看来,农村学生不是缺乏阅读能力,而是缺少阅读之心。如果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们阅读之情就会涌动起来。   2.按文体找阅读方法和规律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强化了阅读能力的要求,淡化了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概念,淡化了對纯文本的考查。但是淡化了并不意味着取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文体知识,在分清文体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记叙文,按惯例既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也指写人、写景、状物为主的小说和散文。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记叙文,常见考查的问题如下:(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文中的思路和层次结构;(4)概括提炼内容要点;(5)鉴赏表达技巧、观点、态度;(6)解答开放性题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着重考察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进行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应注意:(1)说明对象与顺序;(2)说明方法与事物(理)特征;(3)说明语言的性状(生动或平实);(4)联系实际拓展开放。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的文章,也是较常用的一种文体,中考出现的几率也挺高的。它主要考查的问题有:(1)把握中心论点与论题的区别;(2)了解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3)理解重要词句含义;(4)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与写作特点;(5)谈观点、谈看法的开放性题目。
  课堂上的归类还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在于怎样教会学生答题的方法。这样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功夫,系统地让学生多些积累和实战演练。以记叙文中的词语作用作个例子,它有四种考法:(1)加点词能否删去?(2)某句话中某个词可否替换?为什么?(3)某句话中几个词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某个词的修辞作用。前三种的答题技巧大概一致,第一都是先回答可不可以,能不能;第二是解释该词含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区别。格式如下:如果是形容词、动词,答是因为生动形象描写了……;如果是副词,则答因为该词准确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第三是针对顺序的互换类型,这样先后顺序的安排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词语与上文内容的对应关系、词语的递进关系等原因来设计的,所以不能互换。
  的确,这样的训练积累的容量较大,教师要在备课中多准备,并进行专题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步一脚印,这是阅读得高分行之有效的方法。
  3.读写活动的结合,加强语言能力
  读写活动相结合,是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阅读能促进写作,反过来,写作也能促进阅读。讲述写人记事的文章前,如《背影》《我的母亲》,先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用细节描写叙述印象最深的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写到有骨刺病的爷爷为儿时的自己趟过水塘摘龙眼的情节,令自己深受感动,以此文表达对离世爷爷的深切怀念。当他朗读出这个片段时,整个班上洋溢着温暖的气氛。趁着这个时机,笔者让学生们阅读《背影》,文中描写父子真挚感情的片段,一下子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所以,恰当的读写结合会加深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对语言的运用训练也相当有价值,读与写相得益彰。
  当然,罗马城非一日建成,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都需要持久的训练。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读书笔记和扎实技能训练,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学生的阅读信心一定会提高。同样,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必须立足现实,想方设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好三年的阅读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北周的庚信在《燕射歌辞·角调曲》中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为文章、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影响范围小,激发不起人们的共鸣。  2012年,温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随口吟诵古代经典诗文,诗词歌赋旁征博引,经史子集信手拈来,使他的每一次发言都令人期待并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些发言体现出他极高的史学、文学素养,听众如置身课堂,聆听这位大国总理讲述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以史为鉴的忧
期刊
一、春秋时期论辩兴盛的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其所分封的各诸侯国逐渐摆脱了中央政治的影响各自为阵,周王室所建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逐渐松懈毁坏,在这“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矛盾,各国间交锋和言和的故事在不断上演。国際关系的纷繁复杂,却是诸子百家生发的沃土,也孕育了不少游说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他们独到的思想观点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娴熟的外交辞令
期刊
在开放互动的课堂上,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这一切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奇思异想”转化为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首先要对生成资源进行甄别  合理利用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偏离了整体目标,既要求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
期刊
一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而在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多年来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使语文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动、形象、趣味性和文艺性。语文内容变得干巴,语言知识变得支离破碎,语言的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等作用被淡化。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技术性训练,这就严重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如今,我们呼唤素
期刊
一、形成背景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练习学生操练,学习任务重,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问,社会实践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延续,这是我们实践101项王、优秀争取活动的契机。为此,我校以“育人为先”的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全
期刊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兴趣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我校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点着手,从营造民主氛围、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媒体技术、积极鼓励评价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热忱,使学生能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音乐课;体验;兴趣  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信息呈现,设疑释疑,个性拓展”为教学程式,对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付诸教学实践。目前,该课堂程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设疑;个性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欣赏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鉴赏
期刊
我校以民族文化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系列教育,引导学生获取民族文化知识。在浓厚的氛围下,学校的艺术教育结合了学科特点,以“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底蕴,美妙旋律的感染力,舞蹈肢体语言的感召力”为艺术教育思路,通过民族音乐的“声乐、器乐、欣赏、舞蹈”四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博大、精髓、和谐、唯美。  一、民族的声乐艺术——感受和諧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  音乐每册
期刊
1研究目的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和灵魂的道德教育,也必将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上发生重大变革。开发、利用传统道德资源,开展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形式道德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分式》的教学为例,选择两种不同的引入——类比引入和联系实际引入进行比较,虽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预定的目的。在对比讨论中引发师生智慧的碰撞,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提升,优化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  关键词:分式教学;求同存异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同一位教师,由于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