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之策 至微至宏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春秋时期论辩兴盛的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其所分封的各诸侯国逐渐摆脱了中央政治的影响各自为阵,周王室所建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逐渐松懈毁坏,在这“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矛盾,各国间交锋和言和的故事在不断上演。国際关系的纷繁复杂,却是诸子百家生发的沃土,也孕育了不少游说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他们独到的思想观点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娴熟的外交辞令,对后世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说辩之士,以积极的入世心态、高超的论辩艺术。或化国与国之间的干戈为玉帛,或警示国君保持清醒认识革新除弊;或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改变统治者的为政观念;或化解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以国家大局为重。他们的论辩艺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令人叫绝,让人折服。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章
  选入中学课本的几篇先秦散文也充溢着雄辩之气和论说之术,现举几例以供飨之。
  1.不卑不亢,三寸之舌退雄兵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孤身见秦君,在说服秦君的策略上,既不义愤填膺,又不软弱臣服,而是以退为进,以超然事外的姿态,开始了他的劝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寥寥数语传递给秦伯多层信息,打消了秦君的顾虑,并感到区区郑国在掌股之中,小小使者能整出什么动静呢,而且从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接受烛之武的辩说。
  接着烛之武的一句“越国以鄙远”,从地理角度道出了“秦晋围郑”秦国欲得利益的不现实性,这对操戈待发的秦君来说无疑是浇了一盆凉水,不得不引起秦君的三思,而且更加会意烛之武的话;进而烛之武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谈到结盟比结怨好,使秦君怦然心动;接着烛之武结合秦晋关系史,指出晋国曾“朝济而夕设版”,推断出“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有欲肆其西封”,巧妙有力地说明晋君为亡德背信之徒,不可与之共事,则更加触动了秦君心弦,动摇了秦晋之盟,使得秦君不能不考虑秦晋围郑的后果和多边关系,也认同了烛之武的观点,解除了秦晋之盟,与郑结盟。一场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就这样被化解了。烛之武的这番论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同时,一位勇赴国难,知彼知己,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2.由此讽彼,因小见大促革新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生活小事和政治大事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因小见大,由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发出政治生活中的一番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法高明,可见邹忌是齐国有辩才的策士。邹忌由与其妻闺房私语,引发他对“妻美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的思考,并由此教训,作为发端,以小悟大,联类而及于齐王。自己在家里尚且容易受蒙蔽,而“齐地方千里”齐王受蒙蔽的情形可想而知,于是他进谏齐王,由自身谈及齐王,由“齐家”推及“治国”,取譬类比,“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指出“王之蔽甚矣”。这种不直接“面刺”齐王弊政,而是由此及彼,以小喻大的讽谏方式更能让人接受。邹忌以家中小事的体验切入讽喻的正题,既显得亲切自然,又入情入理,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先动之以情,再喻之以理,不但使齐王欣然接受,而且也赞同邹忌革新除弊的主张。
  3.句句生情,事事入理化分歧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
  触龙说赵太后的目的,是让她同意将爱子长安君入质于齐,换取齐国援兵,解除秦军对赵国的军事威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道理,但他却面临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大臣强谏”均无效的僵局,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触龙明白任何高深的道理都无济于事,反会自取其辱。他没有开门见山、急于求成,而是不紧不慢沉着而冷静,先恭敬而亲切地说明自己谒见的目的,问太后的饮食起居,谈养生之道,绝不提长安君,一番热情的体贴关怀,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气氛缓和了。
  接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为幼子谋职,引发赵太后的兴趣,也暗示“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并且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找到了知音,并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爱子这个话题上,但触龙仍不提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借燕后作反衬,反而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种反激发立刻引发赵太后的反驳;触龙顺势提出“父母之爱之,则为之计深远”,并从赵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的实际情况,有王孙贵族的命运结局,来谈长安君,指出一旦太后驾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至此方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痛快淋漓,又句句力重千钧,这种急中结煞,刚而转柔的收绾方法,使赵太后终于被深深感动而醒。至此,触龙忠诚为国,巧于言辞,老谋深算而又热情真诚的谋臣形象,鲜明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期,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大力引进人才增强国势,这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他们凭依自己的智慧才能,促进着国家的发展,影响着国际的格局,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正所谓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语课是语言课、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随着这种认识的加深,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大量的探索研究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新一轮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它使得学生的参与面扩大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成绩提高了。同时,还培养了
期刊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该教育思想提出不久,就得到了人们高度重视,已经是21世纪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潮流。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英语教育,培养、提高中等学生的学习思维也是大势所趋。   一、运用全纳教育“教学观”理念,在示范中激
期刊
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提升自己的科学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提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让其在富有效率的课堂教学中去拓展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探讨高中化学课程的情境创设。   一、利用新闻热点创设情境,感知科学时效   化学现象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
期刊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些新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将幼儿园和家长工作的重心从以往的“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使家长切实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   一、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应在真诚的沟通中与家长达成共识。笔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先向家长
期刊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五个必须”和“五个希望”,其中一个希望便是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注重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对于激励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年;当代大学生;刻苦学习;讲话精神  
期刊
摘 要:纸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非常着迷与投入。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个角度探讨纸模型造型与建筑造型相联的美学特征,即构成中的韵律美、仿生物之曲线美、民族文化元素中的特色美。手工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定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纸建筑造型;韵律美;仿生美;民族文化元素  纸的可塑性,决定了它有着无穷的让人着迷的乐趣。在多年教授手工课过程
期刊
摘 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个性  学生在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措多举,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
期刊
Lesson 6 My Birthday Party(book2)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本。本课是一篇阅读文章,课文描写的是作者在美国时朋友们为他举行的一个难忘的生日party。  一  备课时,为了搜集跟这课有关的内容,我从班主任处拿来了学生的出生信息,发现我上课的那天刚好是一个学生阳历生日。于是我就为他准备了蛋糕和蜡烛,准备在上课时给他一个惊喜。  上课前,利用学生出
期刊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的实践能力成为人们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求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为培养高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我校对Auto CAD 2008基础与实训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
期刊
北周的庚信在《燕射歌辞·角调曲》中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为文章、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影响范围小,激发不起人们的共鸣。  2012年,温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随口吟诵古代经典诗文,诗词歌赋旁征博引,经史子集信手拈来,使他的每一次发言都令人期待并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些发言体现出他极高的史学、文学素养,听众如置身课堂,聆听这位大国总理讲述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以史为鉴的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