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红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母亲王桂英的故事,要从这面朴素的红旗说起。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距下良10公里的王家峪,下良成为抗日战争的敌后根据地和八路军总部的前沿哨所。在抗战期间,下良人民经历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敌人的残暴激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下良大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李俊先的父亲、年轻的共产党员李体成便是其中之一。新婚之际,他将18岁的新娘王桂英独自留在香甜的婚房里,自己义无反顾地扛枪上了战场。
  这件事在王桂英心里并没有留下遗憾,而是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丈夫参军上了前线,她在村里也不甘落后,担任起村妇救会主任,组织妇女们做军鞋、磨军粮、洗军衣,投身支前工作;内外接应党组织活动,引导群众转移躲避日军侵袭。
  日军侵占了省城太原,继而又集中三万兵力,兵分两路,一路经安泽侵占临汾,一路以邯长线侵占了长治,晋东南的县城多数被敌人占领。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住在下良村李俊先家,运筹指挥神头岭伏击战,其间王桂英配合担任村主任的大哥李体华参与支前工作,为八路军筹集运送军粮。神头岭战役胜利后,她又亲眼见证了在下良村举办的神头岭战役庆功大会。这些特别的经历,让王桂英更加坚定了拥护我党、支援抗战的决心。
  1938年,日军入侵襄垣,在下良镇各村频繁残杀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惨重损失令百姓痛心疾首,却一时想不出应对的好办法。当时的党组织为了坚持抗日,保卫国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召集各村积极分子紧急碰头,商量对策。王桂英年龄虽小,但头脑机灵,提出在各村的制高处分别设置一个信号点,由村里选派站岗放哨员,前方侦察人员一旦发现日军出发的动静,立马发出信号,向村民通风报信。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会议一结束,王桂英没顾上回家吃午饭,就直接上了“天齐庙”。这里是下良村的制高点,也是村子的人口,与居民聚集的正村之间隔着七八亩庄稼地。所有从外面进村的人,都要先经过“天齐庙”,绕山路下来,再穿过庄稼地,才能进了村。王桂英仔细踅摸了一圈,庙前的一棵钻天杨成为她的首选。下良村最常见的树就是杨树,但钻天杨是个稀缺品种,它天生是攒足劲儿往高长的性子,况且不知是谁有先见之明,当初偏偏就将它种在了这么个关键的位置。王桂英喜出望外,到家后立即找来布料,裁剪缝制了一面红旗挂在这棵杨树上。从此,下良村“天齐庙”前就有了一面会说话的红旗。红旗在,日子就太平,红旗一摘,老百姓就知道日本人要来了。放哨摘旗的事由王桂英亲自负责。
  村里不论男女老幼,都知道“红旗离树,百姓出村”的暗号。其他各村也迅速如法炮制,就地取材采取了不同的信号标志。这一来可真管用,日军每次兴冲冲地进村扫荡,期待满载而归,不料每次村村都是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空无一人,到头来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后来时间一长,红旗报信的事就被一些地主亲日分子给暴露了。
  一次,王桂英从“天齐庙”摘了红旗下来,人才刚走到半山腰,脚底下突然就“突突突突”子弹乱飞。原来是敌人从南桥堙方向朝她射击。他听丈夫说过,这种情况说明敌人很可能已经发现了自己,只是子弹打得偏低了没击中。情急之下,王桂英抱着红旗慌忙向前一跃,翻身滚进玉米地里,穿过“青纱帐”抄近道直接来到村支书宋锦龙家报告情况。村支书急忙暗中观察敌情,南桥堙方向山顶的坡道上已经隐隐约约看见日本人的队伍加速赶来。支书立即安排部署,通知干部群众分头行动,有的去进一步侦探敌情;有的埋伏在玉米地与敌人周旋,拖延时间;有的带领群众紧急转移。由于转移及时,待日本鬼子来到下良时,等候他们的已是一个鸦雀无声的空村子。领头的见此情形,恼羞成怒。后来得知红旗再次挂起来时,立刻就命人上“天齐庙”一把火给烧了。谁知,一面旗才刚烧掉,王桂英已经又缝好了一面。她毫不示弱地说:“红旗烧了咱再缝,抗日决心烧不尽!”还增派了专门的秘密护旗手。
  1942年夏的一天傍晚,几位八路军党员同志在李俊先家秘密商讨保护枪支弹药和粮食的来源问题,突然有人进来报信儿,“红旗不见了。”他们火速进行了转移。会说话的信号旗,又一次帮助我方免遭损失。在抗日战争年代,类似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直到今天,村里年纪稍长的人一提到“天齐庙”的信号旗,仍旧有说不完的话题。革命前辈的信仰和智慧,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1945年9月2日襄垣解放后,为了纪念革命战争的胜利,王桂英特地将曾经挂在“天齐庙”前的一面红旗保存了下来,作为这个红色家庭的传家之宝,让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代代传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王桂英再次忆起抗战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她特地用崭新的黄色布料工工整整剪了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正反两面贴在红旗上。“咬住仇,咬住恨,嚼碎仇恨强咽下,仇恨人心要发芽……”此时,每一颗五角星在王桂英手里,仿佛都变成了报仇雪恨的武器,她用闪闪发光的五角星掩埋了旗面上残酷的烟尘。然而,她又刻意将一两处弹痕留下,告诉后人要永远铭记战争,谨守和平。
  轻轻抚摸这面红旗,我终于明白李俊先老人内心的沉重。
其他文献
毫无征兆,在一个周日的早上,我开始腹痛。  这天,如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完后,我坐在沙发上准备吃爱人烤的面包。这时,腹痛开始了。我想,或许是饿了,或是岔气,吃完早饭也许就恢复了。然而,饭后疼痛加剧,那是一种肺部以下、腹腔中间位置的疼痛,痛感呈环状,放射到后背。于是,在冬季一个暖阳杲杲的日子,我踩着香樟树黑色的果子,佝偻着走进了医院。  经过问讯、触摸、验血与CT检查,被告知得了急性胰腺炎,需住院治疗
期刊
我家住在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楼下的另外一间,是全家人做饭活动间。在靠近卧室的里间那堵墙,父亲就地势挖了一个火塘,在楼上挂了一个铁钩,用来挂铁吊锅做饭,这就是一家人的厨房兼客厅了。  记忆最深的,就是冬天的早晨,我和弟弟妹妹总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起床,而父亲总第一个起床,在房屋后边,背一大背篼的板栗叶回来,将火塘烧得旺旺的,把我们的衣服烘热乎了再抱我们起床。那时,作为老大的我,是享受不到
期刊
我骑着电驴子,后面坐着老头子。  第一期工作结束,单位给大家发福利,我这个实习生也领了红包,头儿请员工吃饭,为增进感情,提议可以带家属。  我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十年前便把我寄养在赣南的亲戚家。亲戚家主人姓郑,文职退休。  没有孩子喜欢被留守,离开父母的日子,孤独像漫长绵密的春雨。每个月初,父母准时给我邮寄生活费,打电话嘘寒问暖,分别的日子久了,父母倒显得生分了,而对眼前这位喜欢读书的郑老头,渐渐
期刊
那年,我在二炮某通信团线路维护一连当排长,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架电话线和挖电缆沟。  一次,连长找到我说:“三排长,有条国防通信电缆要通过辖区,其中1500米的暗线需要走村挖沟,你作为线路维护排长,这块‘硬骨头’还得你啃。”记得当时,我初来乍到,想出成绩的愿望迫切而又强烈,便当即表态:“困难面前有三排,三排面前无困难!”  面对我的回答,连长很满意,嘴角一扬,笑眯眯地走了。没想到,当我弄清情况之
期刊
曾经有过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那晚我梦见与她在学校外的水坝边游玩。  清风徐徐,水波不兴。原野安静如画,连一声虫鸣都听不到。我和她手牵手,依靠在水库边的栏杆上。那情形,正如宋词中写的“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第二天一醒来,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告诉她。在她楼下等了许久,只等来她一句“早上好”。她的语气淡得如初夏的天空,落在我的心里变成了寒冬飞雪。  我已很久不曾梦见她,也已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时光
期刊
父亲出生于民国初年,从小饱读诗书,长大教书育人,深谙礼节。  从我记事起,他就给我讲孔子教育他儿子孔鲤学习《诗》和礼的故事,还引用至圣的话来开导我:“不学《诗》,怎么能讲出有文采的话呢?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身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父亲咳了声说:“你还小,先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开始学礼数。”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讲的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一次三舅来我家做客,父亲忙着让座端茶,三
期刊
一  李连长是东北人,当年转业时是正营职走的,他在部队的时候特别有名,原因是他能喝酒,也爱喝酒。我之所以一直叫他连长,是因为我在他的连队当过新兵,他带过我。  据说他是由于喝酒,因祸得福当上连长的。他在司令部任副连职参谋时,他的科长在库房里存放了两箱酒,时间一长,就忘记了。李连长有一次值班,偶然发现了库房里的两箱酒,一时酒瘾上来,就从里面掏出了一瓶,喝完没啥事,也没听说谁要找。如此,只要轮到他值班
期刊
我的姥爺身高1.85米,叫聂宗禹,裹着小脚的姥姥叫魏宗华,他们都是沂蒙山区人,共产党员,育有两男三女。因为姥爷解放前参军入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当时身为军属的姥姥做着地下党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用孱弱的双肩养活着公公、婆婆、自己的父母、一个小叔子、三个小姑子、两个孩子等十多口人,历尽了艰辛。  后来,为躲避国民党和土匪的追剿,姥姥是有家不能回,抱着孩子跋山涉水到处逃难,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草根
期刊
在藏族同胞的心中,西藏的山是神山,西藏的湖是圣湖。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自拉萨出发,走过一段公路,就开进了省道,从山底到山顶,“之”字形的公路沿着山脊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又盘旋而下,连续的陡坡急弯,悬崖与峭壁相随。  羊卓雍措的最佳观景点要翻过位于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海拔4998米的岗巴拉山口。  高原反应引起的乏氧让人晕晕乎乎的,反倒不在意危险了。恍惚中,突然有一抹蓝猝
期刊
我蹲下身拿着沐浴球沿着儿子的背划拉下来,散发着牛奶香味的泡沫从儿子细嫩的皮肤上滑落,如一幅绘着童真的挂画轻轻展落。  我的思绪飞到三十多年前,那是一个海滨乡镇的老式澡堂。  澡堂里雾气弥漫,雾气中夹杂的是哗哗的水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噼里啪啦的敲背声,还有那厚重的木门沉闷的开关声。在这群人当中有一对父子在无声地搓着澡,那便是三十多年前的父亲和我。那时父亲也才四十多岁,他在那个临海乡镇的一个农场里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