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与重塑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符号化建构文化认知.符号化认知活动中,态度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937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析在华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中国文化态度、人口统计变量与中国文化符号态度评价之间的关系.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基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型”,探讨在华留学生如何消费中国符号、生产意义及其影响情境.通过对留学生深度访谈进行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后发现,对中国符号的意义消费主要基于留学生自身的在地体验.此研究对于国家叙事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符号象征系统时,应注重从意义的消费端和意义的共创角度洞察传统或现代之于目标公众的日常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关系的文化路径进行应用性阐释,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往,但我们对于该国新闻传播业的认知却比较匮乏.哈萨克斯坦的新闻传播业开始于沙俄统治时期,经历了苏联时期俄文媒体的强势影响、苏联解体后的多元扩张,以及如今当权者对媒体直接与间接的控制,争取独立自主一直是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题.
由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基于此格局而构建的世界传播秩序,从来都不是平等或对等传播.这就导致中国的国际传播处于被动地位,也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与其自身经济体量不相匹配,几十年不懈努力却收效甚微的客观原因.平视世界意味着国际传播的质变阶段的到来,必将带来中国国际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传播策略的调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是参与并重建世界传播秩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最好时期.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在正反两方面:恰当应用有利于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当应用则对意识形态构成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具体应对策略.
2020年是知识类短视频的爆发元年.本文从拼贴理论视角对B站知识区短视频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拼贴是B站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呈现中最常用的方式;弹幕符号互动构成其独特的社群氛围;评论区则拓宽了视频所营造的线上学习场景.未来,平台媒体知识生产与传播,只有在化解青年话语体系与主流知识传播语境的冲突与隔阂的基础上才能行稳致远.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区块链正在成为数据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在区块链+传媒业的应用场景中,区块链技术重构新闻业内容生态系统的探索备受瞩目.本文从用户数据权利的视角对区块链平台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的内容平台,用户增权——用户参与收益分配、用户参与内容评价与估值、用户驱动“C2B”商业模式.区块链技术对用户数据权利的重视,调适与平衡了“平台-创作者-用户”关系框架,有利于治理超级平台大数据权力带来的诸多问题,互联网内容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优化.
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的媒介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党媒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力.党媒应把握社会共识及话语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党媒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入手,建构好党媒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