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位淘汰制是教育管理的失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生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的工作效果也不是一下子能显现出来的。如果仅凭一学期,一学年后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考核依据,不能证明教师的工作能力的高低。我们现行的评价制度重结果,轻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重在管理和引导。如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用人性化的管理赢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扎实提高育人质量。我们不能以淘汰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我们心理上认可的所谓差生,我们能将其淘汰出“局”吗?对于暂时处于所谓“末位”的老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其淘汰吗?如果这样,那只能说明是教育管理的失败与无奈。
末位淘汰制扼杀教师的创造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需要进行一些自我的改革与创新。但改革要冒风险,发展要付成本。而每一次末位淘汰的周期很短,教师自我教育教学改革的施行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往往在一个周期内效果不甚明显,就很可能排到“末位”,如此便会步入“淘汰者”的行列,这样,教师为自身的发展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因此,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此一来,教师的创造性就只能夭折在这个“末位淘汰制”里。
末位淘汰制扼杀教师的创造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需要进行一些自我的改革与创新。但改革要冒风险,发展要付成本。而每一次末位淘汰的周期很短,教师自我教育教学改革的施行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往往在一个周期内效果不甚明显,就很可能排到“末位”,如此便会步入“淘汰者”的行列,这样,教师为自身的发展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因此,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此一来,教师的创造性就只能夭折在这个“末位淘汰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