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的竞争主要是新闻资源的竞争,掌握新闻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其受关注程度。为此,近年来各媒体在利用“新闻热线”、“手机短信”等通信手段搜集爆料的基础上,纷纷依托报社自身网站开设了“网络爆料平台”,让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同时要求记者每天上网浏览搜集爆料,以此获得更多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网络爆料发布的随意性和匿名性,使许多来自网络爆料的假新闻层出不穷。像2009年发生的高考“作文门”事件、谷歌涉黄事件等都时时提醒我们,一定要用好网络爆料,杜绝虚假新闻,树立报纸固有的权威,增强其可信度。
广泛浏览多搜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引发的有23件,其中发帖过万条的事件有5个。网络爆料为何会迅猛增加并强烈吸引人们的眼球呢?对比传统的电话和短信等爆料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爆料有无比的优越性: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可辅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表现,有助于网民全面、形象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在传播时效上,网络发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发展、还没有结束的事情也可及时发布出来。在传播效果上,网络爆料点击率高、传播快、关注度高,容易引起跟帖共鸣。如“西丰县委书记派人进京抓记者”的线索就是由网友首发于网络社区,再由传统媒体跟进,最后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的。
网络的这些优点,深受人们喜爱,也让人们渐渐认识到这个民间舆情通道“很亲民、很好使”。因此,每天只要打开网络浏览,不仅可以在本报设置的爆料台上发现许许多多本地的、身边的新闻线索,还能在社区、留言板等其他平台上发现许多有用的新闻线索。
不过根据经验,记者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微博客类自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揭黑负面,产生初期多表现为“网络流言”。如2008年的“华南虎照事件”,网民对老虎照片的真实性存在质疑,在网络上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反响。另外一种是层出不穷的“史上最×”类新闻。从2007年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热炒开始,此类新闻已变得常态化。像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河南省淮阳县许湾希望学校的李灵,其消息最初出现在网络上,被网民誉为“最美女教师”、“最美女校长”,后来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迅速跟进,反复报道,引起中央各媒体关注,使其影响迅速扩大到全国范围。
细心甄别判真假
新闻史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新闻活动从其开始产生,就一直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所反映的事件要有事实根据,确有其事,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事实真相,并力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本质的真实。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曾提出,面对新闻来源的记者,“他必须谨慎而干练;他必须正确评估哪一个消息来源最具权威性;他必须做第一手的观察而不能道听途说……”
网络时代促使信息来源多样化,任何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是真是假,要理性分辨、严谨核实。因为当我们敞开网络大门欢迎提供“突发事、感人事、不平事”等新闻线索时,难免有居心叵测的人恶意发帖,也难免有个别人把普普通通的小事当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我们还会遇到佯装可怜博取记者的同情、把记者当成“办事员”和“跑腿子”的爆料者。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反映一个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家新闻是所有记者共同的追求。不过,在炒作兴盛的今天,网上爆料信息鱼龙混杂,记者稍不留意,在捕捉独家新闻时就会导致失实新闻的出现,上海高考“作文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2009年6月7日10点59分,上海某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高考作文出来了:金融风暴中的我》,一经发布,其他网络传媒也跟随发布了这条信息,当天中午上海某电视媒体也在新闻节目中作了误报,下午各大媒体宣布真正的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与郑板桥书法“板桥体”相关的材料作文,许多人才知道被假新闻愚弄了。现在来看,这一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部分从业者贪图“快”和“新”,牺牲了“真”与“准”。试想,面对网络爆料所谓的“作文题”,记者有一点质疑,多一点查证,打个电话采访一下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采访一些考完试的学生,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
网络是考验记者的关键场所,网络爆料仅仅是采访和验证的线索或参考,而不应是简单的报道对象。如果事件本身不存在,记者就不应该掺和,否则记者很容易成为网络推手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助力。特别是对批评类报道,要更加小心,在核实爆料时一定要问细问清,必要时和另一方取得联系,充分听取双方说法后再作甄别判断。
初步采访定价值
一般来说,在判定网络爆料的真假后,还要通过记者初步采访才能判定其新闻价值。目前,我们常遇到的网络爆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读者对某些政策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心中有疑问,需要有关部门解答的,诸如医保、教育收费、水电煤气电路、有线电视等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这类爆料,记者可充分发挥报纸优势,定期邀请有关部门为读者释疑解惑。第二类是投诉曝光,希望得到帮助的,对这类爆料,记者要在充分掌握事实的情况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第三类则是提供新闻线索的。对这类爆料,有两种选择:一是拟采用的线索,应该立即作出反应,在读者的配合下,把新闻报道做好;二是对一些无效信息,也要抱着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早答复。
对于拟采用的新闻线索,是否能够做大或做成独家新闻,只有在初步采访后才能确定。在现实工作中,许多记者抱怨缺少重大新闻爆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得爆料后,往往浅尝辄止,忽视了爆料背后的其他信息。2010年4月29日,周口晚报社记者从网上得到一则爆料:“市区沙颍河八一路桥南头东侧的河滩上,一具无名尸体暴晒于阳光下已有两天。”初步采访确有其事后,记者向采访中心主任请示是否写一小稿时,值班主任敏锐地感到这里面应该有新闻,并帮助其做了一个采访提纲。于是,记者重新赶往事发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补充采访,分几块进行采访写作: 市民——暴尸河滩不应该;公安部门——我们没有专门停尸的地方;民政部门——无权火化,无名尸存放太多。这样就形成了一篇有分量的深度报道。稿件刊发后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但“暴尸河滩两日”的小事解决了,相关部门还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建立相应机制解决此类问题。
多方核准精写稿
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刊登了《作家团:先订了总统套房 张信哲:只好住普通套房》一稿,称“这次来渝为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下榻的酒店为他们准备了2000多元的宴席”,消息一出,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和与会作家受到无端指责。4月12日,《重庆时报》在头版刊登了给中国作家协会的致歉信,“记者在采访中道听途说,不深入了解、不认真核实,导致基本事实严重失实”,并“向中国作协和与会作家郑重道歉”。这是今年国内出现的第一个影响较大的假新闻,在新闻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此事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记者“道听途说,不深入了解、不认真核实”。其实,这几年因为采访不细、核实不准出现的假新闻并不少见,特别是和网络爆料有关的虚假新闻更是日益增加。因此,记者在采访网络爆料时,一定要深入一线,多方核实,认真写稿。
如何才能深入采访呢?首先,要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采访的对象、目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同时,要有应对变化的应急方案,以防忙中出乱,乱中出错。其次,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采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现第一新闻,要和新闻当事人面对面,客观全面地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时,不能只采访肯定的一方,而不采访对立面的一方,要做到多方采访、多方印证。再次,善于分析思考。要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这样才能从中找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最后,要认真核实新闻的主要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数据以及各个细节。切忌使用“大概”、“可能”、 “据知情者透露”、 “据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权威人士说”等容易引起误解或歧义的用词、用语。
此外,在采写过程中要杜绝重快不重“真”、重奇不重“善”,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新闻的客观、真实等要素,对于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先行刊发,对某些可能激化的矛盾火上浇油,或者过于注重“人咬狗才是新闻”。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黄斌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指出,网络具有即时交流、爆料、服务等系统性功能,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深度合作,将可能形成新的媒体业态——权威发布与民间发布相结合、媒体介入与受众参与相结合、咨询服务与社区交往相结合。
因此,在全国拥有网民4亿多的今天,作為传统媒体的记者,一定要用好、用足网络爆料,做好报网互动,并在互动中树立报纸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周口晚报社)
编校:董方晓
广泛浏览多搜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引发的有23件,其中发帖过万条的事件有5个。网络爆料为何会迅猛增加并强烈吸引人们的眼球呢?对比传统的电话和短信等爆料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爆料有无比的优越性: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可辅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表现,有助于网民全面、形象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在传播时效上,网络发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发展、还没有结束的事情也可及时发布出来。在传播效果上,网络爆料点击率高、传播快、关注度高,容易引起跟帖共鸣。如“西丰县委书记派人进京抓记者”的线索就是由网友首发于网络社区,再由传统媒体跟进,最后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的。
网络的这些优点,深受人们喜爱,也让人们渐渐认识到这个民间舆情通道“很亲民、很好使”。因此,每天只要打开网络浏览,不仅可以在本报设置的爆料台上发现许许多多本地的、身边的新闻线索,还能在社区、留言板等其他平台上发现许多有用的新闻线索。
不过根据经验,记者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微博客类自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揭黑负面,产生初期多表现为“网络流言”。如2008年的“华南虎照事件”,网民对老虎照片的真实性存在质疑,在网络上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反响。另外一种是层出不穷的“史上最×”类新闻。从2007年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热炒开始,此类新闻已变得常态化。像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河南省淮阳县许湾希望学校的李灵,其消息最初出现在网络上,被网民誉为“最美女教师”、“最美女校长”,后来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迅速跟进,反复报道,引起中央各媒体关注,使其影响迅速扩大到全国范围。
细心甄别判真假
新闻史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新闻活动从其开始产生,就一直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所反映的事件要有事实根据,确有其事,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事实真相,并力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本质的真实。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曾提出,面对新闻来源的记者,“他必须谨慎而干练;他必须正确评估哪一个消息来源最具权威性;他必须做第一手的观察而不能道听途说……”
网络时代促使信息来源多样化,任何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是真是假,要理性分辨、严谨核实。因为当我们敞开网络大门欢迎提供“突发事、感人事、不平事”等新闻线索时,难免有居心叵测的人恶意发帖,也难免有个别人把普普通通的小事当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我们还会遇到佯装可怜博取记者的同情、把记者当成“办事员”和“跑腿子”的爆料者。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反映一个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家新闻是所有记者共同的追求。不过,在炒作兴盛的今天,网上爆料信息鱼龙混杂,记者稍不留意,在捕捉独家新闻时就会导致失实新闻的出现,上海高考“作文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2009年6月7日10点59分,上海某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高考作文出来了:金融风暴中的我》,一经发布,其他网络传媒也跟随发布了这条信息,当天中午上海某电视媒体也在新闻节目中作了误报,下午各大媒体宣布真正的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与郑板桥书法“板桥体”相关的材料作文,许多人才知道被假新闻愚弄了。现在来看,这一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部分从业者贪图“快”和“新”,牺牲了“真”与“准”。试想,面对网络爆料所谓的“作文题”,记者有一点质疑,多一点查证,打个电话采访一下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采访一些考完试的学生,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
网络是考验记者的关键场所,网络爆料仅仅是采访和验证的线索或参考,而不应是简单的报道对象。如果事件本身不存在,记者就不应该掺和,否则记者很容易成为网络推手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助力。特别是对批评类报道,要更加小心,在核实爆料时一定要问细问清,必要时和另一方取得联系,充分听取双方说法后再作甄别判断。
初步采访定价值
一般来说,在判定网络爆料的真假后,还要通过记者初步采访才能判定其新闻价值。目前,我们常遇到的网络爆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读者对某些政策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心中有疑问,需要有关部门解答的,诸如医保、教育收费、水电煤气电路、有线电视等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这类爆料,记者可充分发挥报纸优势,定期邀请有关部门为读者释疑解惑。第二类是投诉曝光,希望得到帮助的,对这类爆料,记者要在充分掌握事实的情况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第三类则是提供新闻线索的。对这类爆料,有两种选择:一是拟采用的线索,应该立即作出反应,在读者的配合下,把新闻报道做好;二是对一些无效信息,也要抱着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早答复。
对于拟采用的新闻线索,是否能够做大或做成独家新闻,只有在初步采访后才能确定。在现实工作中,许多记者抱怨缺少重大新闻爆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得爆料后,往往浅尝辄止,忽视了爆料背后的其他信息。2010年4月29日,周口晚报社记者从网上得到一则爆料:“市区沙颍河八一路桥南头东侧的河滩上,一具无名尸体暴晒于阳光下已有两天。”初步采访确有其事后,记者向采访中心主任请示是否写一小稿时,值班主任敏锐地感到这里面应该有新闻,并帮助其做了一个采访提纲。于是,记者重新赶往事发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补充采访,分几块进行采访写作: 市民——暴尸河滩不应该;公安部门——我们没有专门停尸的地方;民政部门——无权火化,无名尸存放太多。这样就形成了一篇有分量的深度报道。稿件刊发后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但“暴尸河滩两日”的小事解决了,相关部门还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建立相应机制解决此类问题。
多方核准精写稿
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刊登了《作家团:先订了总统套房 张信哲:只好住普通套房》一稿,称“这次来渝为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下榻的酒店为他们准备了2000多元的宴席”,消息一出,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和与会作家受到无端指责。4月12日,《重庆时报》在头版刊登了给中国作家协会的致歉信,“记者在采访中道听途说,不深入了解、不认真核实,导致基本事实严重失实”,并“向中国作协和与会作家郑重道歉”。这是今年国内出现的第一个影响较大的假新闻,在新闻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此事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记者“道听途说,不深入了解、不认真核实”。其实,这几年因为采访不细、核实不准出现的假新闻并不少见,特别是和网络爆料有关的虚假新闻更是日益增加。因此,记者在采访网络爆料时,一定要深入一线,多方核实,认真写稿。
如何才能深入采访呢?首先,要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采访的对象、目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同时,要有应对变化的应急方案,以防忙中出乱,乱中出错。其次,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采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现第一新闻,要和新闻当事人面对面,客观全面地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时,不能只采访肯定的一方,而不采访对立面的一方,要做到多方采访、多方印证。再次,善于分析思考。要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这样才能从中找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最后,要认真核实新闻的主要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数据以及各个细节。切忌使用“大概”、“可能”、 “据知情者透露”、 “据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权威人士说”等容易引起误解或歧义的用词、用语。
此外,在采写过程中要杜绝重快不重“真”、重奇不重“善”,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新闻的客观、真实等要素,对于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先行刊发,对某些可能激化的矛盾火上浇油,或者过于注重“人咬狗才是新闻”。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黄斌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指出,网络具有即时交流、爆料、服务等系统性功能,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深度合作,将可能形成新的媒体业态——权威发布与民间发布相结合、媒体介入与受众参与相结合、咨询服务与社区交往相结合。
因此,在全国拥有网民4亿多的今天,作為传统媒体的记者,一定要用好、用足网络爆料,做好报网互动,并在互动中树立报纸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周口晚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