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质疑”的理性探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网络质疑引发被质疑者的公关危机,是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形态。其中,网络搜索技术进步与社会失范行为增多、诚信缺失、受众知情权得不到充分尊重是形成网络质疑的主要原因。网络质疑阶段是舆论形成前的关键期,被质疑者应该迅速对质疑进行有效回应,避免因应对不当而演变成危机。
  关键词:网络质疑 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危机公关
  
  网络质疑,是网民对于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与搜索技术,就其可信度、可行性、效用性等进行探求,并引发广泛关注的一种群体行为。自2009年以来,因网络质疑而引发当事者公关危机的现象频频发生,体现出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特征与动向。网络质疑现象还引发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同年3月,众多媒体就以《温家宝:各部委遇网络质疑尽快解释不用请示》为题①,报道了温总理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讨论时发表的讲话。因此,对于网络质疑这一舆论监督的新形式,我们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网络质疑引发公关危机
  网络质疑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组织与公众人物身上,如“躲猫猫”、“欺实马”、“最年轻市长”、“绿坝”、“中石化吊灯”、“康师傅水源门”、“余秋雨捐款”事件等,都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给被质疑者带来信任危机。其中又以“绿坝”风波较为典型。2009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文要求在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质疑狂潮,从软件功能到有无幕后动机,网民从各个角度对预装软件的行为进行质疑,连国外媒体也对预装软件的意图进行猜测。这一始料未及的质疑狂潮,令工信部倍感压力,最终也殃及这一措施的推行效果,令人颇感遗憾。
  总体而言,网络质疑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起因于个体信任危机,是有罪要说明,如生产事故、贪腐事件等,有明确的被质疑对象与最终的事件责任人,是非判断比较简单;另一类是群体信任危机,是无罪要证明。如“最年轻市长”中的周森锋、处于“胡斌替身门”事件中的西湖法院等,虽然也有具体的质疑对象,但深究其本质,其质疑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的政府部门与官员,而是大家普遍相信的“潜规则”与“幕后交易”。这些政府部门或官员最后身陷网络质疑危机,往往也不是因为本职工作有重大失责或其他失范行为,而是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气氛下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从处置的复杂程度来看,前者只要讲清了,事件很快就平息了;后者则不然,无罪而能证明自己清白,并且不引发新的质疑,较之前者需要更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一类网络质疑。
  网络质疑危机的形成原因
  网络搜索技术的发展。2005年,是网络搜索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异军突起,意味着网络搜索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单纯地依靠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搜索,开始转向关系型网络社区搜索。到2006年,人肉搜索技术进入成熟化商业运营阶段,如著名的“百度知道”,就是在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动问答平台的,我国首个经典的人肉搜索案例也出现在这一年,它就是著名的“虐猫事件”②。网络搜索技术的改进,对于网络质疑的发展,起了最为关键的助推作用。没有信息的新颖、客观、准确,质疑就没有任何价值,也不会引起受众的关注。
  传播内容的“暧昧性”。网络质疑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其信息流动的规律带有“流言”的性质,即遵循“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③。新闻事件的真相越是扑朔迷离,道德评判越是难以定论,对媒体与网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一方面,陷入质疑的隐含对象,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比如“潜规则”,不能说无,生活中似曾相识,但具体到被质疑的对象,又不能遽然断定其有。这就为网友的质疑与媒介议程设置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另外,网友质疑不可能像公检法机关一样证据确凿,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本身就有待确认。要消除这种传播内容的暧昧性,仅仅依靠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满足受众知情权是不够的。因为在被质疑的议题之后,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更为宏大的同样可以被质疑的议题:在今天的社会里,我该相信谁?是政府?网民?还是我自己?由此可见,社会诚信始终是立言之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网民的矛盾心态。虽然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可以随心所欲,不承担任何风险,尤其是对那些活跃的意见领袖而言。在网络质疑过程中,网友出示质疑证据,但不挑明结论,阅者心领神会,议论纷纷,形成舆论倾向,这显然是一种理性、超脱却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方式,能够使质疑者既有所作为又避免惹火烧身。在“虎照门”与“天价烟局长”事件中,网友分别提供了用于拍摄虎照的年画图像与周久耕香烟的品牌信息,至此,网民只要不是弱智,对于真相基本上也就心知肚明了。在“虎照门”事件中,网友“攀枝花xydz”在提供了虎照年画图像之后,在天涯社区写下这样的留言:“如题,为了最终的利益,请删除我的ID,请天涯官方不要泄露我的私人秘密。我还会回来的。”④并就此从天涯社区消失。由此可见,正是质疑者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矛盾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网络质疑危机的形成。
  媒体的推动。传媒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紧跟网络议程的发展,发布新闻报道,使得已经成为关注热点的网络议程进一步发酵;二是在质疑方面,媒体以其专业化的力量,进行专业的求证与质疑,从而进一步引导议题向深度与广度拓展。
  被质疑对象对网络传播规律认识不足。网络质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不可控性。网络媒介是一种全球媒介,传播的速度更是无与伦比,被质疑的事件一旦在网络上发布,要想全面去封锁相关信息的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网络媒介本质上是一種互动媒介。网民既是新闻的传播者,又是新闻的制造者,对信源的确认与调控变得异常复杂。传播的渠道与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一般的网站要闻发布与论坛置顶之外,网友之间还可以通过博客空间、即时通信软件、聊天室、留言板与手机等进行传播,搜索引擎则通过自动抓取相关页面进行传播。这种信源泛化与传播手段多样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把关的弱化,单纯的质疑容易迅速演变成压倒性的公共意见,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媒介审判”,不但被质疑者的权益受到损害,也使社会公正蒙受伤害。
  网络质疑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草根性”。草根性带来两个结果:一是网络质疑的议题看似分散,实际上相对比较集中,都是社会矛盾的热点,如贪污腐败、贫富对立、漠视人性、环境恶化等。既然这些本来就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按照接近性原理,它会引发大众的持续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二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精英的话语权分量还是很重的,但往往不足以主导网络质疑演变的方向,网民成为议程设置的主导者。
  网络质疑危机的处置策略
  确定信息发布机制,迅速发布信息。信息传播具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网民最先接触到的信息,会给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种预设的立场与倾向,影响他对后来信息的解释与判断,而且这种预设的倾向很难消除。所以,在遇到网络质疑危机的时候,当事者应该迅速确立信息发布的机制,对网络质疑作出有效的回应。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即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到达前的第一时间、媒体报道前的第一时间与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⑤。网络质疑基本上处于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尤其是质疑的萌芽阶段,绝大多数网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式,当事者应该在这个时期强化信息发布,加强引导。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点,某些观点被群体所认同,产生爆炸式的新一轮传播,网络质疑就会很快演变为媒体质疑,形成网络舆论,再要澄清事实,完全消除不利影响,就不大可能了。一般的公众人物或者普通网民遭遇网络质疑危机,应该利用自己的博客在第一时间发布回应信息,通过各类媒介传播自己的博客网址。条件具备的还可以尽快联系或接受记者采访。
  积极寻求主流网络媒体的协助。为什么要取得主流网络媒体的协助呢?主要是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传播与议题引导效果,因为网络质疑起源于网络,受众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质疑信息⑥,传统媒体的协助固然也很重要,但就效果而言,侧重点应该放在网络媒体上,尤其是影响力大的主流网络媒体。
  获取专业支持。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单位,遭遇信任危机时,第三方的声音对于化解这种危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自己的声音,往往容易被解读为替自身辩护,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方主要是指权威的人士与机构,他们中立、客观,本身又是高信誉度的信源,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鉴定容易被各方所接受。
  对于己方所发布的新闻稿与论坛回帖等,可以对它们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处理,以提高它们在搜索引擎或者是论坛中的排名,这些就需要接触专业人士或者专业的网络危机公关机构。专业人士也包括一些网民中的意见领袖,由他们来出面说明问题,效果往往比自己发声要好。
  表态留有余地。质疑发生之后,被质疑的事实是否存在,往往不是马上能够确定的,真相的揭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危机初期的表态不必过于绝对,并注意不要让单位的最高负责人首先出来面对媒体与公众。
  态度诚恳,公开透明。网络质疑,顾名思义,还处于质疑阶段,网民对被质疑者还不一定形成刻板印象。但如果态度傲慢、举止失当,那就很容易引起网民与媒体的反感,自食苦果。另外,质疑的诱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受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如果危机已经发生了,还不改弦易辙,只会无端地增加沟通的成本,引发新的信任危机。
  善待網络质疑
  网络质疑产生之后,被质疑者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最初也许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选择“鸵鸟”政策,在关键时刻“失语”,将话语权拱手相让。站在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有权利质疑不等于有权力行使,网络质疑所起的主要是一种提示作用。质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网民都有兴趣去质疑,网络质疑所传达的往往是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社情民意。网民最终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被质疑者应当理解这一点,尽量以平常心去看待它,自信地应对。质疑的内容当然也不一定都有确实的依据,但是促使这类信息广泛传播的背后所隐藏的某些群众不满情绪,却应当引起各方的重视。
  质疑是媒体进行信息加工的有效方式⑦,只要有网络质疑产生,出于本能,媒体都会热情地为这类质疑提供佐证、发表评论、策划专题、获取注意力。媒体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网络质疑进行异化,不能刻意地去激化矛盾,有意识地刺激各方的不信任情绪,制造新一轮的信任危机,误导公众。
  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网民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从而减轻对现实社会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对于网络质疑中暂时可能出现的谩骂、攻击、起哄等一些失范行为,应该持一种理性的、适度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维护网络质疑的社会“减压阀”功能。
  注 释:
  ①湖南红网:《温家宝:各部委遇网络质疑尽快解释不用请示》,http://people.rednet.cn/PeopleShow.asp?ID=303924
  ②新浪网:《女子虐猫专题》,http://news.sina.com.cn/z/nvzinm/index.shtml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④天涯社区:《质疑年画虎,质疑攀枝花xydz?》,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050549.shtm
  ⑤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4页。
  ⑥人民网:《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http://cq.cqnews.net/sz/llyj/200908/t20090803_3478036.htm
  ⑦韩立新:《新闻质疑——一种信息加工新方式》,《中国记者》,2005(10)。
  参考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这标志着我国手机报正式闪亮登场,之后短短几年间纸质媒体和移动通信运营商相继创办了各种手机报。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9月,中国移动10658000(彩信端口)平台上已有121份手机报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报)已推出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旅游、健康、饮食、双语
央视新闻频道近期的改版行动引发各方关注,改版后,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长15分钟的《新闻快报》,实现新闻容量的最大化。《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时长,由年初的3至4分钟,增加到目前的5至8分钟。同时减少会议播出比例,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等;《新闻30分》中的国际新闻的时长超过10分钟,国际报道的题材领域、内容形态更加多元化;《焦点访谈》栏目也将加大“监督”的比重。同时,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新闻
现在网络以其空前强大的力量渗入人们的生活,整个世界都被网络一网打尽。在新闻传播效果上,网络显现出的与以往传播媒介不同的特质,也造就了经典传播效果理论在网络传播背景下出现变革的局面。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旧的传播理论及其假设已经不适用时,传播理论的研究框架也需要再次审视并予以构建,以往的传播效果理论是否适用或者说它们的功效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就成了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  传受关系的变化  从 “魔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