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一种内在自信心和乐观感,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受到挫折后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使其树立起从挫折、困难、逆境中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一、中小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
1 社会环境。当今,我国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的孩子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优越感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2 家庭环境。现在,大部分家庭是四二一式的,他们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娇生惯养,感情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
3 生活经历简单。中小学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单一,生活经历简单。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生活体验。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惊惶失措,束手无策。
4 教育环境。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使学校、教师、家长,一味地重视分数,疏于情感世界的培养,轻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心理品质差,承受挫折能力更差。
二、中小学生受挫折的具体表现
1 难以进行自我心理调控而产生的挫折感。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自控力差,尤其是上进心强的学生,如在评选班干部,“优秀少年队员”时,总对自己充满信心,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内心就不能面对现实,产生不受重视的挫折感。
2 沉重的学业竞争受挫。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生的成绩排名在老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中小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常因某次考试成绩不佳或有所落后受到质疑和责怪,很容易产生恐惧感或焦虑感,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
3 家长过度干涉孩子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不足。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孩子除了在校紧张学习和活动外,同外界同伴的交往很少,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不到锻炼。
4 因意外刺激受挫而产生自闭孤立行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成长期,承受能力较差,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亲人之故、父母离异等都是一次考验。
三、进行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应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告诉学生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对挫折以及怎样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活动内容要丰富灵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可利用多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如图片、感人事迹等,并且每次班会后让学生以日记、观感或心得等不同形式写出体会,让他们懂得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和克服。
2 利用课堂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很多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能提供很好的抗挫折教育素材。如语文教学中面对大火烧身的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的英雄群体等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牺牲,心怀祖国,顾全大局并一往直前。再有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质疑、解答的共同活动,就是一种面对疑难,解决疑难的过程。多加引导,学生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克服困难,获得收获的快乐。这样,既磨砺了学生抗挫折的心智,又收获了知识。
3 及时沟通家长,共同因势利导
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只有多与家长沟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分析他们产生懦弱、自卑的原因对症下药。作为老师只有准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潜能等不同特征及发展潜质,给予学生广阔发展空间,才能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老师要和家长多沟通达成共识,少些溺爱,多些历练。多给孩子提供遇挫折的机会,让孩子勇敢面对,培养打击到来时的独自承受能力。
4 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老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如果他们跨过一些大的障碍,那么今后遇到再大的风浪也不会畏惧而会勇敢面对了。在学习上,同样要创造和设置适度的高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使孩子暴露弱点,激发奋进精神,以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挫折是一种财富,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强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未来中坚力量吧!
责任编辑 王 波
一、中小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
1 社会环境。当今,我国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的孩子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优越感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2 家庭环境。现在,大部分家庭是四二一式的,他们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娇生惯养,感情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
3 生活经历简单。中小学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单一,生活经历简单。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生活体验。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惊惶失措,束手无策。
4 教育环境。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使学校、教师、家长,一味地重视分数,疏于情感世界的培养,轻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心理品质差,承受挫折能力更差。
二、中小学生受挫折的具体表现
1 难以进行自我心理调控而产生的挫折感。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自控力差,尤其是上进心强的学生,如在评选班干部,“优秀少年队员”时,总对自己充满信心,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内心就不能面对现实,产生不受重视的挫折感。
2 沉重的学业竞争受挫。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生的成绩排名在老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中小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常因某次考试成绩不佳或有所落后受到质疑和责怪,很容易产生恐惧感或焦虑感,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
3 家长过度干涉孩子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不足。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孩子除了在校紧张学习和活动外,同外界同伴的交往很少,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不到锻炼。
4 因意外刺激受挫而产生自闭孤立行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成长期,承受能力较差,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亲人之故、父母离异等都是一次考验。
三、进行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应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告诉学生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对挫折以及怎样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活动内容要丰富灵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可利用多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如图片、感人事迹等,并且每次班会后让学生以日记、观感或心得等不同形式写出体会,让他们懂得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和克服。
2 利用课堂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很多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能提供很好的抗挫折教育素材。如语文教学中面对大火烧身的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的英雄群体等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牺牲,心怀祖国,顾全大局并一往直前。再有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质疑、解答的共同活动,就是一种面对疑难,解决疑难的过程。多加引导,学生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克服困难,获得收获的快乐。这样,既磨砺了学生抗挫折的心智,又收获了知识。
3 及时沟通家长,共同因势利导
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只有多与家长沟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分析他们产生懦弱、自卑的原因对症下药。作为老师只有准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潜能等不同特征及发展潜质,给予学生广阔发展空间,才能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老师要和家长多沟通达成共识,少些溺爱,多些历练。多给孩子提供遇挫折的机会,让孩子勇敢面对,培养打击到来时的独自承受能力。
4 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老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如果他们跨过一些大的障碍,那么今后遇到再大的风浪也不会畏惧而会勇敢面对了。在学习上,同样要创造和设置适度的高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使孩子暴露弱点,激发奋进精神,以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挫折是一种财富,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强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未来中坚力量吧!
责任编辑 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