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摄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好摄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摄影的门槛很高,相机很贵,是个奢侈品,往往要花费一年甚至幾年的积蓄。胶卷也很贵,20元左右一卷,冲洗费用也要20多元,胶卷加冲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摄影更是望尘莫及。因为我当班长,班上经常组织活动需要拍照,1984年,我大三的时候,跟家里要了点钱,又跟已经工作的同学借了一点钱,咬牙买了第一台相机,我记得是珠江牌135相机。
  135相机一般只能拍36张,所以必须计算着,且节约着拍,必须选好场景。当年我们常拍的场景有扬州师院大门、透红亭,有瘦西湖大门、钓鱼台、五亭桥、白塔等,而且一般以拍合影为主,不像现在,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可以无限量地拍。
  因为有了相机,就忙了起来,班上活动全程参与,外地同学、老乡来扬州,都是由我负责拍照。尤其是毕业前夕,拍照就更多了。从那儿以后,我就爱上了摄影。
  因为冲洗成本高、费用大,我便下决心买了一套冲洗放大设备。我把宿舍楼楼梯口杂物间清理改造成了一间暗室,晚上便在暗室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我记得,一般是放大成5英寸,也有放大成7英寸的,都是黑白的。后来,还做起了勤工俭学,在校园内收底片,也到其他高校收底片,帮同学们冲洗、放大照片,价格比照相馆低得多。毕业前夕,生意特别红火,有时一个晚上要放大500多张照片,很快就收回了相机和放大设备的成本。
  爱人是外语系的,因为都是武进老乡,高中时又是同一所中学的,从开始的一起郊游,一起拍照,到后来的一起放大照片,帮我打下手,渐渐发展成了恋人。所以,摄影不仅是我的爱好,还是红娘,帮我收获了爱情。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从教六年半,同时也一直当班主任。班上活动、郊游,我也就义不容辞地当起了摄影师。
  1992年底,我从学校调到了建行,在网点当主任和在支行当领导期间,很少碰相机。2018年,又回到了办公室,因为新闻宣传的需要又拿起了相机。三年时间拍了上万张照片,摄影作品也常常出现在报纸、电视、网媒上,还成了镇江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陪家人出去游玩时,便成了家人的御用摄影师。爱人爱拍照,一路游一路拍。有时因为工作忙,无法一起出游,爱人便会抱怨:“你不去,没人拍照,没意思。”
  摄影很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刊用时又很享受、很欣慰。其实,拍照的压力比写文章更大,写文章可以慢慢推敲,可以斟酌修改。而拍照的过程中不能提醒领导和贵宾,拍完后发现问题又很难补救。
  爱上摄影,是因为摄影可以远离尘世间的纷争与烦扰,能让我自由自在地在山水之间畅游、寻觅,并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我那颗驿动的心在潜心的摄影过程中得到片刻的宁静。每当我背着相机,游历于大江南北,寻觅在山山水水之间,用冷静的镜头去欣赏大自然的山高水长,用平静的心态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就会让我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常常给自己带来一种心若止水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空灵。
  爱上摄影,更是因为我喜欢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快乐。摄影与写作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的感觉。写作是静态的思考,是对过去积累的精华的反嚼;摄影则是动态的感悟,是对眼前现实美感的捕捉。情由景生,境由心生,摄影的乐趣全在于感受。每当我一次次举起相机,闭上左眼,转动镜头,随着咔嚓一声,一幅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的时候,心中总是充满着愉悦和快感。
  爱上摄影,还因为摄影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人生亦如摄影,摄影讲究光影,讲究构图,光影有明有暗,构图有取有舍,人生的光环亦是如此,有辉煌的时候,也有黯淡的时刻。生活中有所取,也有所舍,明暗要相得益彰,取舍要恰到好处。
  摄影,让人清心,它能让你心定神清地从小镜头里去看大世界;摄影,让人明目,它能让你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多侧面、广角镜地发现美,并创造美。
  现在已进入全民摄影时代,很多人都爱拍摄,我不仅爱拍摄,还喜欢发朋友圈,分享给大家。
  摄影,我一生的爱好!
其他文献
我在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姓上官,全名叫上官秀民。  上官的父亲是个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上官從小在书香门第长大,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善于交际,到哪里都有人缘。在学校里,上官跟我关系最好。  跟我关系好,可能是与当初选班干部时,我提名力荐他当班长有关吧。但最终上官也没有做成班长,还是班主任说了算,她推荐了一位胡同学来做班长,让上官做了副班长。  人生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上
期刊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眼老井,井旁边有一棵老榆树。井很深,井口呈方形,井壁是用木板镶嵌的,多是老榆树的木板,耐泡,不易腐烂。井台上竖着木头桩子,人们叫它井桩子。井桩子上安着辘轳,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缠绕着又粗又长的麻绳子,这便是井绳。井绳的一端拴着柳罐斗子,打水的时候,就把柳罐斗子放到井水里,然后用手摇晃几下井绳,柳罐斗子便蓄满了水,接着就一圈一圈地摇着弯曲光滑的辘轳将柳罐斗子提上来,把水倒进水筲里。如
期刊
印 象  我家建在山坡上,门前是河,后门见山。以前是二层平台旧房,西厢房曾经租给一户永嘉人。后院没有围墙,有养蜂人在后院养过蜂。一个个蜂箱整齐摆放在后院及路边,养蜂人在泥地上搭起的帐篷里进进出出。多年以后,父亲在小院的花坛里用岩衣(九死还魂草)种成“留春园”三个字,可能跟这里的美好环境有关系。  屋后有个石矿、几亩田,还有一口深井。往石矿去的路上,有个小山坡,生满了树,树一直延伸到石矿深处。春天,
期刊
二月春风似剪刀,三月雪花纷飞妖娆,故乡怀揣桃花庵,赶鸭的村妮读懂了爹娘的辛酸。老柳枝头的鸟窝捧出了新的生命,牧羊的乡亲父老烙印出了日子的美好。  油菜花开,故乡的原野处处呈现金灿灿。蝶儿群舞,舞出了故乡每年的富有。晌午小憩,醒来日头便落进了山,娘喊爹叫,声声飘荡在故乡的村头。  —题记  化肥厂坐落在故乡的东北角。建于1970年,占地200余亩。当時隶属化工部,后来直属县政府。  记忆中的化肥厂雄
期刊
小时候总爱坐在门前的石板上,对着公路发呆,好像在等候什么似的。盯着蜿蜒曲折的路伸进远处的山林里,我不清楚它的尽头有怎样的世界,因为大山将我围起,就像水井的四壁,使我看不到外头的模样。这条只有四米左右宽的简易公路,每当下过大雨后,路面就成了烂泥塘,根本无法通车。路上除了偶尔能看到供销社那辆送货的破卡车外,基本上看不到有别的汽车经过。每当有汽车进村时,我都欢呼雀跃,比过年还要高兴,屁颠屁颠地跟在汽车后
期刊
走进深情的秋天,满院飘逸着成熟的味道。步入温馨的老屋,我年近八旬的父母(公公、婆婆)用勤劳的双手在这整齐宽敞的老屋(老院),谱写出春华秋实的美丽画卷,给全家老小奠定了永恒温暖的家。  老屋,六间北房,听老辈们讲,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土木结构,所选木质材料粗壮坚固,碧砖碧瓦老脊头显得既庄严又俊俏,偏小的门窗更显古老的特征。随着快速的社会节奏,为保持这座记录着几代人生活历程的老房子完好长存,不久前
期刊
正值暮春三月,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治理,如今的邯郸市肥乡区可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派北方江南之景。4月29日下午,我应人民银行肥乡支行副主任科员(行长助理,以下简称“行助”)何利军邀请,由邯郸银行扶贫工作队员郝良辉驾车,参观了肥乡区昔日的贫困村,今日的“美丽乡村”—申营村。  从县城驱车大约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汽车在街道上行驶,只见一排排房屋,青砖蓝瓦,井然有序。忽然,街边的一方小广场映
期刊
春风拂柳,百花争艳,燕语呢喃;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征鸿南迁。孩子们的欢呼雀跃,老人们的驻足流连,或迎着初升的太阳,或沐浴绵绵细雨。你说声早,他道声好,脸上的微笑,轻快的脚步,这些都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这更让我加快了每天奔向站台的速度,我要乘坐每班间隔四十分钟的城乡公交车,到离家四十里地的乡镇学校去上班。  早晨的站台,显得特别拥挤。一班接一班的市内公交车,一辆又一辆的职工大巴,一批又一批的私家车、
期刊
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地,几个衣袂飘飘的长者,一群嬉闹无羁的孩童……  好几回,我走进那依稀熟悉的院落,摘一朵清香宜人的向日葵,攀上那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哦!是梦,又是梦,又是梦中的老宅巷。梦醒时分,望着窗外眨眼的星星,真想即刻跨到让我魂牵梦绕的小巷子。巷子里或许还留存着我串串蹒跚的腳印,或许还回荡着我童年的歌谣……  某个晚上,推开阳台的门,忽瞧见深蓝色的夜空悬着一轮满月,在淡淡的云层里时隐时现
期刊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韦巨源的《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传甚广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民谣。总体来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小时候过端午,总是听大人们说“过豆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