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ver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任何一本读物能有效到帮助你获得成功,诚如本书所言:“本书不能保证你的创业之路一帆风顺,但是,它所提供的指导将会帮助你避免落入创业陷阱,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除了极少数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比如小约翰·洛克非勒,李泽楷,李兆会……但更多的财富是那些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辛苦的创业者创造的,他们是大多数白手起家有梦想有奋斗的人们当中极少一部分中成功的幸运儿。
  这是一本教导那些激情澎湃的人如何创业的书。有人曾经将“运气”定义为是当“准备”碰到“机遇”时所发生的事情。而这本书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运气”,而是你在碰到机遇前所应该做的准备。是的,对于创业者而言,准备要比机遇要更真实、更贴切、更可控。
  很多人都怀有梦想,希望离开目前安逸或者不如意的生活,或者有让自己兴奋而激动的爱好,那么,为了这些想法去创业当自己的老板是否会摆脱以前的种种不如意呢?书作者斯蒂芬·哈珀博士劝诫这些怀有不满心态的人:还是去另外的公司找份有就业保障的工作,或者尝试买点彩票,这样万一中了大奖就不必工作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选择不做别人的雇员,会使你失去定期拿到工资的安全感、可预见的工作时间、带薪休假以及退休养老等福利。自己创业意味着你需要拿你的财产、健康和自尊去冒险;你的家庭生活会受到挑战;你的配偶需要做出牺牲;你将成为家里的陌生人,因为你需要将几乎所有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以使你的企业运转正常。在企业实现可观的正现金流之前,你需要将和家人共进晚餐、周末旅行和度假等事情搁一搁。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你的思绪需要在创业带来的各种挑战间跳跃。
  可见,创业真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一个激动而艰辛、重复而繁琐的过程。书作者哈珀博士提醒你,无论你只是某个时刻偶尔萌生出创业的念头,还是已经到了为创业而寝食难安的地步,你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创办一家企业,即使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企业,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创业并非易事,你需要端正态度,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付出不懈的努力。
  许多人将创办企业视为一项充满挑战和激情的冒险活动。然而,倘若你询问那些较早选择创业之路的勇敢者们当初的创业感受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定会告诉你:创业过程就像结婚一样,蜜月期只会维持几个星期,相当多的焦虑和自我牺牲充斥于日常的婚姻生活中。因此,他们一直都在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摆脱这种婚姻,放弃创业的选择。
  已经品尝过创业过程酸甜苦辣的企业家或许会告诉你,创业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是重复而琐碎的,而且这一过程包含着风险,需要你做出个人牺牲。
  作者斯蒂芬·哈珀博士,是Harper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明顿分校,是研究创业与企业家问题的资深教授,他帮助众多企业家获得过成功,也因为其所提供的杰出服务而受到美国小型企业管理局的表彰。
  在书店,我们可以看到的创业类型的书籍已经很多,有些过于简单,有些则对前景的描绘过于理想,有些书则是将读者狭隘地定位于那些已经从哈佛大学毕业、正计划利用风险资金创办高科技企业的MBA们。哈珀博士期待这本书能为那些经验不足的首次创业者以切实帮助,让创业者能够审视自己的创业动机、客观评价自己的创业条件,并引发和展示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部分关键问题。
  当你已经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时,那么,本书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你需要考虑的:应该创办何种类型的企业?它应该具有多大规模、位于什么位置?你需要筹备多少启动资金?怎样才能成功融资?何时才是开张的最佳时机?竞争激烈的商场对使用“试错法”的新手是毫不留情的。经验可以减少刚入行者陷入困境的几率,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所预期并加以防范。《白手起家——成功创业的11堂必修课》是一本不带任何华丽辞藻、充满了理性的图书,这些过往的经验确实对即将创业的人有所帮助。
  这是一本引进版的畅销全美的图书。它在出版后的第一个月就入选财富图书俱乐部,稍后又入选商业周刊图书俱乐部以及金钱图书俱乐部。在过去的几年中,第一版一直很受读者欢迎,销量稳定。
  自我创业,可以让你有机会去亲历那些作为被雇佣者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如果你认真审视过自己的创业动机,了解市场的特性,分析了可以把握的商机,并且有能力向目标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同时拥有创办和经营一家企业所需具备的技能和资源,那么,你应该会获得成功。企业会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你带来双重的回报。
  诚如本书所言:“本书不能保证你的创业之路一帆风顺,但是它所提供的指导将会帮助你避免落入创业陷阱,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其他文献
万元户,二十年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财富阶层。  现在,早已不足为奇,北京、上海的许多双薪家庭,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就超过了万元,这些人创造财富的速度让人咋舌。但是,把他们的收入和房价放在一起,便黯然失色,这些大城市城区的房价动辄万元以上,这让他们在置业过程中也会“捉襟见肘”。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固定资产投入占收入三分之一的原则,每月收入万元的家庭,他们买房的资金并不见得宽裕,毕竟谁都不可能把所有钱都用
期刊
经常碰到一些不了解保险的人这样问道:“我要是今天买了一份医疗险,明天就病了,看病的费用能给报吗?”  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不清楚保险的“观察期”。在我们的健康保险单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观察期;也称为“等待期”。一般说来,“观察期”是指在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几类健康保险中,被保险人在首次投保这几类险种时 ,从合同生效日起一段时间内,被保险人患疾病所发生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赔付。  从观察期
期刊
其实,理财没那么专业、复杂和神秘。理财大部分内容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它发生在你领薪金、买菜、缴费、商场消费、处理资金投向等日常行为中。理财的诀窍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开源、节流。    理财重要吗?  理财专家说:世界上1/3的人是天生有钱,1/3的人是靠创业积累财富,1/3的人是靠理财致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投资创业的成功概率仅为7%,所以,绝大多数的人是靠理财致富的。  书上说:
期刊
“多少个白天和黑夜,  欲望和女人做伴。  搜罗着人类各式各样的创造,  享受着无法预测的惊喜。”  这段话来自  我的一个好朋友的MSN签名。  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儿,  喜欢购买各种漂亮的东西,  比如时装,比如香水。  我看了她的签名之后,  第一个反应就是:  大姐,这些惊喜可是要很多银子的!  我知道,她是一个单身女贵族,收入不菲,  自己的薪水足够支付一部分“无法预测的惊喜”。  
期刊
荷兰著名的思想家曼德维尔,在1714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蜂群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这就是“节约的悖论”。节约对个体来说是好事,但却造成整体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浪费是“私人的恶德”,但却刺激了经济,提高了“公众的利益”。  后来,这个故事被英
期刊
燃油税是否征收已经沸沸扬扬多年,并称征收燃油税有三种征收标准(30%、50%、100%)作为备选。一时间,城市中的有车族开始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征收燃油税后,这车是费钱了还是省钱了呢?”而要购车者也在盘算“征收燃油税后我到底应该买什么样的车划算?”
期刊
对于普通投资者,专业的报告显然并不适用,也不受欢迎。他们倾向于直接听到可以信赖的“结论”,并据此操作,国内外市场皆是如此。    这些年,股民们把对熊市的怨恨纷纷发泄到股评家身上(也难怪,股评家是股民可以找到的唯一泄愤对象),“股评家”这个职业的声望一路跌到社会的底层,民间排名甚至仅仅比“三陪女”高一点。昔日呼风唤雨、万人仰赖的“股评家”们已经无奈褪去了罩在头上神奇的光环。  俗语云:落架的凤凰不
期刊
进入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选择一个让自己乐在其中的行业,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和对“钱景”充满期待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在公司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工作的热情、努力程度、自觉性和创新能力;进而,会影响你的工作绩效、奖金和升迁。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的话,你的“钱景”将会与对公司的满意程度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对工作满意度所归纳的维度,我们编制了这个小测试,你可以从工作
期刊
李开复的“我确定微软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商业公司”的话犹然在耳,半年后他却又很确定地跳槽了,而且是老东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这个频繁跳槽的时代,我们还要不要忠诚,应该忠诚于谁?    一个已经习惯于充当行业老大角色的企业,怎能容忍任何新兴力量挑战其权威。所以,当时下最红的企业Google从老大微软那里挖走了一个名叫李开复的副总裁时,那个粗野的、被业界称为“微软坏小子”的CEO鲍尔默,表现得怒不可遏。
期刊
买不需要的东西,总有一天可能会让你卖掉需要的东西,钟镇涛破产的案件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仅仅是挣钱,学会花钱也是我们积累财富的重要一步。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问: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洛克菲勒回答: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