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陈健的电影(外一篇)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这么多电影,却始终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我的朋友中只有一个导演,就是陈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我对于拍电影的好奇似乎都有赖于他去满足了,我问过他许多可笑的问题。我想,我的小儿科的发问对他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习而相忘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重新唤起注意。找到这样的解释,我对自己的幼稚便心安理得了。
  陈健送我几张他独立或参与导演的电影的碟片,我都看了,而且是一气看完的,很有成就感。从此,我可以说我认真地看过几部国产电影了。这几部片子中有《太行山上》和《革命到底》。
  有一句话说,医生看人非人也。我看陈健的电影似乎也有点这个感觉,我看到的不再是有皮肤覆盖的完好的电影机体,而是电影的五脏六腑的解剖图。因为是朋友导演的,电影薄薄的皮肤便被吹破了,看电影非电影也。——这种感觉很奇妙。那些活泼的小问号像啤酒杯里的泡沫,不停地从电影的腠理间冒出来。我看电影可从来没有这么不专心过。比如,《太行山上》有一个镜头,一辆坦克车从一个人身上碾过去了。我眼睛不眨地看了几遍,确实是碾过去了。这是怎么拍的呢?陈健后来告诉我,做一个人型给坦克碾过,然后把人型抠掉,换成真人,做得好,不露痕迹,外行就看不出来。我庆幸我是个外行,因为如果看这个镜头时就知道是这么回事,看起来肯定没那么惊心动魄,效果无法保证了。那么,导演看电影呢?可能更加“非电影”了吧?我真同情他们。因为获得了一双专业的眼睛,便只能解剖式地看人或看电影了,那可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太行山上》陈健是任副导演的,但因为他是我的朋友,而其他导演我不认识,所以还是不可避免地把它看成陈健的电影了。每个人的职业惯性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太行山上》有一个细节,我军缴获了一张日军地图,在上面朱德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南茹村,可阎锡山送来的地图笼而统之,根本没有详细到一个村子。朱德感慨道,“日本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居然比我们更详细更准确。”这个感慨包含了深长的意味,可能到现在还是如此。我本能地联想到,在课堂上我可以给学生讲到这个例子,因为他们也是要学习地图的,而且这个例子所反映出来的,已经远远超出一张地图。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意识形态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也在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但关键在于如何宣扬,如何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达到切实的教育目的,一味正面高调地宣扬可能并不总是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
  《太行山上》的战争场面拍得非常惊心动魄,面对如此惨烈的战争场景,我对自己以前所持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怀疑。比如,延安时期丁玲和王实味的问题,以前我一直以为他们对于现实的批判有着毋庸置疑的正确性,但是现在,我觉得并非那么毋庸置疑了,也明白他们的批判为什么那么不被接受了。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战斗者们肯定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肯定也是很容易被知识分子所发现的,可是,在战场上悲壮拼杀的正是这些有缺点的人啊,战争的残酷是直接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当拼杀暂时结束时,能够活下来的人看到那些批判文章,会是什么感觉呢?可想而知。在必须以命去拼的战争环境下,战斗者肯定是经不得任何风凉话的。萧军曾经坚决要求上前线,做一名真正的战士,从前我觉得这很可笑,现在我觉得这很可敬。是的,他是一名作家,他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可是,在“都是一颗生命”这一点上,无论作家还是战士都是一样的,那么,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价值已经是一个次一等的问题了,首要的问题是谁去牺牲。在青山即将保不住的时候,难道还应该去在乎柴多柴少的问题吗?在皮即将不存的情况下,难道还应该去在乎毛好毛次的问题吗?我觉得萧军是一个真正有人道情怀的知识分子,无怪乎毛泽东那么服他。毛泽东的民本情怀与萧军的人道情怀是一致的。
  当然,《太行山上》的战争惨烈也让我明白王朔笔下的部队大院子弟们为什么那么牛了,因为江山是他们的好汉爹爹打下来的,他们的爹爹是在战场上提着脑袋拼过的,在那些坐享其成的人面前,这些爹爹的儿子们难道不应该牛一牛吗?
  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官兵们集合于太行山上,听朱德讲话。他们有的站在山顶上,有的站在山腰里,有的是完好的,有的是残损的,但都矗立着,整个阵势悲壮肃穆,气象恢弘,像一幅群雕。场面固然渲染得很好,是那种典型的英雄主义的场面,很符合突出论的原则,但是,“是不是太整齐了?”我问陈健。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死伤无数,我想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也达不到这个样子。他笑笑。再看朱德,他的脸色太光滑太好看了,一副保养得很好的样子,完全看不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的痕迹。陈健还是笑笑。
  《革命到底》是陈健独立执导的,也获了奖,我认为拍得相当不错。美丽的女主人公阿山为了促使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男人去革命,立下誓言:谁参加红军,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她简直就是一个革命的女神,如文学殿堂中的缪斯。这样的构思在以前肯定是不被允许的,它会遭到这样的责难:“难道革命的动力可以来自女人甚至女色吗?”但是现在,文艺可以这样表现革命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
  这部电影属于小制作,情节离奇但不复杂,而且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还具有成功的可看性,原因在哪里呢?除了构思奇特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人物语言和细节。人物语言首推阿贵,阿贵家境不错,有腊肉吃,理想就是吃腊肉娶老婆,参加红军之后,行军途中他这样说:“我从小就没这么饿过……这一革命,咱们就平等了。”他还叹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这正是阿贵应该说的话呀,如果阿贵说出了什么豪言壮语,那肯定是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境界,因而也是不能让人接受的。细节方面,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一个:老班长说要饭的男孩像他的儿子,于是,把救命的几粒粮食都给了男孩。但后来我们知道,他并没有结过婚。一个人的需求和憧憬全部让位给了革命。老班长只是为革命牺牲的无数人当中的一个,而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连名字都不被知道。南京的杂文家吴非先生每年都要到雨花台去祭奠烈士,而且不止一次,他说,这些已经牺牲的革命者永远是可敬的,因为,无论革命胜利以后如何,他们当初都是为了进步的革命而死的,这一点永远是肯定的,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所以,我们永远有责任和义务去祭奠他们。
  阿贵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成功,因为电影没有回避他身上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草根性。阿贵有点傻,打了一次败仗,他以为就算革命到底了,就要抢着回家娶阿山,因为阿山说了,革命到底之后,谁第一个回来,她就嫁给谁。阿贵虽然傻,却有着自己的狡黠。这跟他参加革命的目的有关系,阿贵的目的就是“革命到底”以后娶阿山,过上美妻和腊肉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革命的过程当中,他的境界在发生变化,他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个变化的过程令人信服。——而这是此类题材作品中最不容易处理好的一个环节。在阿贵这个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就是一个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影片通过一个小人物,透视了英雄成长背后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英雄成长的根基,使英雄不再神话。如果一个人物一出场就像英雄,表现起来反倒有些失重,使一个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物成为英雄,这才更见其艺术表现力。
  吴军演阿贵演得很好,憨傻但不要耍宝。唯一的遗憾就是胖了点,尤其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挨饿的样儿。我专门就此问过陈健,他说,“那是由于高原浮肿,开始的时候不怎么胖的。”我说,“是吗?那应该交代一下,多数观众是意识不到的。”“是的,应该交代一下。”陈健说。
  
  军旅文学现状随谈
  ——答某报记者问
  
  问:当前军旅文学的现状如何?
  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流。八十年代军旅文学也很繁荣,涌现出徐怀中、莫言、朱苏进、李存葆等一批重量级的作家。现在,受大环境影响,军旅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军旅文学的影响大不如前。与此同时的,是军旅题材影视的火爆。军旅题材影视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很多军旅作家都把精力转移到影视领域去了。
  问:为何军旅文学在过去那么吸引读者,现在却又受到读者排斥呢?
  答:军旅文学过去之所以吸引读者,一是因为与社会主流精神合拍。五六十年代战争是社会的关注点,人们愿意通过军旅文学来了解刚刚结束的战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如何走过来的,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八十年代南线战争也一度使军旅文学成为社会的关注点。现在,市场经济是社会的主流,消费文化占主导,消费性很强的电视剧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领先于文学,军旅题材电视剧顺应这股潮流,成为新宠。
  二是因为具有原生性。五六十年代的军旅作家,大都出身于战火硝烟,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和大时代的濡染,可谓“战斗里成长”,这种亲历性、真实性、传奇性对于军旅文学创作是得天独厚的。相比之下,现在的军旅文学多了些反思和批判,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失去了亲历感,只是在重述历史和想像历史,有“隔”的感觉,因此,吸引力相对减弱。
  军旅文学的吸引力在减弱,但从大的文艺态势上来看,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只是转到电视剧领域了而已。可以说,发生了一个微妙的“位移”。
  问:军旅文学发展到现在,是否出现了一些困境?如果有的话,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困境是肯定的。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的重心由文学作品向电视剧“位移”,这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减弱,商业性的增强。这一弱一强,体现的正是军旅文学的困境。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编剧,很多都是军旅作家。电视剧领域的编剧大腕,不少也是军旅作家。当军旅作家去亲影视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远文学了。军旅文学离文学越来越远,离影视越来越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文学性。有些军旅文学作品是由影视剧本变成的,文学成为第二性的了。有些军旅文学作品直接是为改编电视剧做准备的,非常剧本化。有些作家从电视剧创作回到文学创作,水准明显下降。电视剧带来的是一时的浮华,满足的是一时的消费。王朔曾经说过,我十几年前的书现在还有人看,我的电视剧谁还在看?与时下的电视剧相比,王朔对于自己电视剧的潜在评价实际上是低了,那么,现在的许多电视剧的命运可想而知,相当于人体的一次新陈代谢而已。文学的价值是值得永恒期许的。
  问:军旅文学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
  答:军旅文学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文学性。新中国文学曾经政治性太强,现在是商业性太强。只有坚持文学性,才能抵制政治性和商业性。文学性是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坚持的,只有坚持文学性,文学才能获得生命力。军旅文学亦然。
其他文献
一    秋天的祁连山,阳光清澈如水,长风软柔似绵。钢蓝色的峰峦顶着皑皑积雪,显得巍峨而雄壮。一望无际的哈拉莫敦牧野,天低云暗,芳草萋萋。微黄的牧草在长风的抚摸下飒飒作响,一浪接着一浪涌向天际,涌向那一抹淡蓝色地平线,羊群像撒落在天空的星星,镶嵌在风吹草低的原野。   一位年轻的裕固族女人在自己的帐房前,一边捻着羊毛线,一边轻声吟唱古老的尧熬尔长调。丈夫骑着马在原野深处放牧。在阳光的沐浴下,女人手
期刊
火红的日子在十月诞生  十月在枪林弹雨中成人  血脉里涌流一腔  崇高的信仰  让华夏民族的目光  向往一个黎明的航程    十月使人思念  思念像生食的橄榄  有苦有涩  也有回味的甘甜    十月如一盘向日葵  为祖国的山河增色添美  眉毛黄灿灿  眼睛光闪闪  胜过钢铁力无穷  绕着太阳永向前    十月是成熟的十月  一群硬汉有一副铁肩  担着民族的重任  踏着不破的广袤黄土  茁壮出传世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些作家、评论家、文学刊物、媒体副刊,以不同的方式对新中国60年文学作出评价。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新中国60年文学,还60年文学的本来面目,在文学界取得共识,该是文学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时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在评价60年文学时,有两种倾向是必须反对和防止的:一种是全盘肯定60年文学的倾向。因为是国家60大庆,于是便对60年文学只讲好话,只唱颂歌,而对60年文学走过的曲折
期刊
天才的美学怪杰尼采(FriedrichNietzche)在《快乐的科学》里说,一棵巨树要昂首于天宇,就需要恶劣气候,需要暴风雨;一位最优秀、最有成效之士的生平,也需要不善、对抗、暴虐,需要仇恨嫉妒、顽梗疑惑、严酷贪婪。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论调。然而,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以客观公允的目光审视此语,却发现它道出了生活的某些真理,诚不为欺。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真正的艺术,往往产生于痛苦的夹缝中;只
期刊
1981年3月,苏州作家陆文夫到北京政协礼堂参加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颁奖典礼时,我正在苏北的乡下等待高考预考的成绩通知单。这一年,陆文夫的小说《小贩世家》获奖。几个月以后,我带着一只新油漆的木箱和一床新被褥,辗转到县城,挤上长途汽车到苏州念大学。在车子颠簸到苏州城北时,我看到了远处斜着的虎丘塔。当时我对苏州文化的了解,仅止于园林、刺绣、评弹和唐伯虎等常识,因为爱读小说,知道这座城市现在有个写小说的陆文
期刊
慧眼识雷锋    1954年4月15日,父亲离开开城回国,中央军委任命他为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东北军区改为沈阳军区,父亲被任命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此时,沈阳军区受领了国防部下达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的任务,父亲担任演习部队政治委员,演练在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集团军、军两级海岸防御作战的政治工作。演习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1955年军队实行军衔制,9月27日国务院
期刊
首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从国际法而论,朝鲜北方、南方无论谁首先开火,都纯属朝鲜内战,他国无权干涉其内政。但是,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公然派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的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在前苏联缺席的情况下,成立了“联合国军司令部”,任命美国的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直接指挥以美军为主、15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和韩国
期刊
1、虚拟现场    也许是碰巧的原因,罗隶,这位先锋艺术家找到了能够产生艺术新奇感的新途径,以证实我们有着爱好奇异的灵魂。表面上,罗隶拍摄的都是南京文艺界可资谈论的人物,实则在他的图像中,已难以真正还原他们。因为每幅图像似乎替他们另行虚设了一个“十日谈”似的故事。或者说,每幅作品把被摄人物真正的忧心、睿智、罪心等全隐藏起来了。罗隶是重新把人物、摄影、拼贴、环境艺术等当作白纸来对待的。是的,被摄人物
期刊
逆市而上 品质为先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大幅衰减,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陷入衰退。2009年,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次贷危机短期难以解决,美元疲软,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因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前景黯淡。  而这次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
期刊
一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和谋略的实践史,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    当今社会,明星遍地,歌星满天,行业之星、区域之星、企业之星……名星数量之多,地位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以相比的。在这群星璀璨之中,有的是流星,稍纵即逝;有的是微星,亮若萤火;有一种星很特别,虽不光耀夺目,但入脑难忘,光亮持久,这就是人类的谋略之星。  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的谋略系列讲座,到国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