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读、析、解、品”一体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模型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xszx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了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了解、感悟、创作、欣赏”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任务做到“读中获取,了解诗歌特征;析中吸收,感悟诗歌之美;解中输出,创作诗歌作品;品中提升,欣赏诗歌魅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了解;感悟;创作;欣赏
  引言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诗歌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通过抒情、言志和叙事将其所处时代的各种美集中表现出来(李良彦,2011)。诗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承载着语言理解、文化渗透、审美教育等功能,但一线教学往往对教材中原本数量极少的诗歌资源持漠视态度,讲不深、析不透,赏不够,无法真正发挥诗歌应有的教学功能,因而无法实现课标“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的目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诗歌特征,欣赏体会语言文字创造出的韵律美、意境美,实现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值得探究。
  高中诗歌教学模型构建


  1. 设计原则与操作步骤
  笔者在实践中构建了“读、析、解、品”一体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模型,教学时,教师应在诗歌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互动桥梁,在激活图示的前提下,通过“读、析、解、品”引导学生体验语言、使用语言,了解、感悟、创作、欣赏诗歌(见图1)。
  如图1所示,该模型通过“读、析、解、品”四种语言学习行为,指向不同的诗歌学习目标。笔者将模型中的四种行为统一在“诗界”情境主线上,串联“读诗”“析诗”“解诗”“品诗”四大语言活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所读诗歌的创作特征、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创作简单的诗歌作品、欣赏不同诗歌的魅力。具体设计原则和操作步骤如下:
  (1)“读诗”活动
  “读”分为“诵读”与“阅读”两种方式。“诵读”指的是大声朗读诗歌,主张启动阶段引导学生诵读已熟悉的相关诗歌作品,激活图式、搭建桥梁;课中诵读已处理的新诗歌作品,课后拓展诵读一定数量相关作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将原诗歌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读出诗歌语言韵律之美。“阅读”为信息获取行为,也可分为课中与课后:教师在课中要根据诗歌内容设计出层层递进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阅读策略获取诗歌文本信息;课后与诵读结合,指导学生泛读一定数量相关作品,积累诗歌阅读经验、体味诗歌文化。此活动贯穿诗歌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全过程。
  (2)“析诗”活动
  在阅读获取诗歌文本信息(what to write about)的基础上,教师应将目标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作者如何写作(how to write it)及为什么这样写(why to write it),此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较低层次的信息获取转变为较高层次的信息理解。学生在完成教师设置的各种“析诗”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可以从“音、形、意”三方面感悟英诗语言韵律之美、结构之美、意象之美;另一方面可以内化信息,并通过任务进行信息反馈(检测)。此活动涉及诗歌教学的读中、讀后两个过程。
  (3)“解诗”活动
  阅读、分析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诗歌的过程。笔者将“解诗”单独列出,目的是通过写诗行为,继续引导学生在输出中加深对某种诗歌形式的理解。写诗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写作(individual writing),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写作(group writing)。特别强调写作后的互评及成果分享过程,此时学生通过协商,不断深入理解诗歌,并提高输出能力。此活动一般在诗歌教学的读后过程中完成,但可以延伸到课外写作。教师可以创造性开展课外写作活动,例如使用同一诗歌形式描绘不同主题,使用不同诗歌形式描绘同一主题等。
  (4)“品诗”活动
  “品诗”活动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读诗”过程中已品味诗歌音韵之美,“析诗”过程已品味诗歌语言之美。此处重点介绍读后即在“写诗”之后的“品诗”活动。此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品自主创作之诗,二品著名诗人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一品为“品诗”重头戏,如果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写作,应先在组内互评修改,然后班级呈现。此过程实质为学生协商交流及同伴互评的过程,主张输出内容可视化,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可以结集成册,可以在学习园地张贴,也可以形成专题报纸。
  2. 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案例取自笔者执教的一节研讨课,选材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6(选修)第二单元(Poems)的阅读语篇(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Page10-11)。整课以“诵诗”导入话题,激活、激趣;阅读“解诗”,获取、感悟;“写诗”输出,创作、使用;“赏诗”拓展,提升,提高。
  (1) Pre-reading activities
  A.情境创设
  以PPT创设“诗界”意境,以“Objective box”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共筑学习愿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行为(见图2、图3)。
  关闭“诗界”大门,全体学生抢答激活问题(activating questions),挣得“诗界”入场卷。
  【设计说明】问题均与诗歌话题相连,可以有效激活图式,了解学习起点,设置认知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联系,自然过渡。抢答可以有效调动有意注意,分数累计促进合作意识发展。
  Have you ever read any English poems? What are they? (激活图式,了解起点)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write poems? (激活图式,了解起点)
  Does each poem in English have to rhyme? (设置障碍,激发动机)   Do you know any famous English poets?(建立联系,自然过渡)
  B.“读诗”活动
  大门打开,进入“读诗”活动的“诵詩”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挑选诗歌箱,吟诵中文诗歌(见图4)。


  【设计说明】学生诵读的中文古诗与即将阅读的英文诗歌的写作目的相关,由“中”及“英”,搭建新旧知识桥梁,进行能力迁移(见图5)。
  (2)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析诗”活动
  a)阅读获取信息
  学生阅读理解诗歌大意(skimming),判断写作目的(见下页图6);定位文本特定信息(scanning),进行诗歌归类(见下页图7)。
  【设计说明】此环节为“析诗”第一步,学生阅读获得目标诗歌的基本信息,两项活动建立在学生(高二)已能自主化使用相应阅读策略的认知预设上。信息获取(输入)后紧跟文本信息的控制性输出,提供语言支架“Poem A belongs to nursery rhymes, which is recited to a baby”,引导学生“仿说”输出,内化所获信息。
  学生细读文本,深度理解不同类型诗歌典型特征,为“写诗”活动铺垫。此环节的阅读任务形式为“jigsaw reading”,学生分组随机抽取任务,独立完成信息,口头汇报形成大图式(见图8、图9)。
  【设计说明】“jigsaw reading”分组阅读、信息汇总、形成图式的阅读模式,首先可以将各项任务纳入同一时段进行,节省阅读时间;其次每一小组的零散信息必须整合才能形成大图式,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最后口头汇报的形式增加了信息的输入渠道(听),每一小组只有一首诗歌的信息通过阅读获得,其余四首诗歌信息均为听力输入(听取其他小组汇报),有效进行了技能整合。而且,以听输入,小组汇报的内容成为拼图内容,使汇报的过程具有目标指向性,有效提高了信息输入效果。
  b) 感悟英诗语言
  设计朗诵、吟唱、诗图转换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之美;设计信息记忆任务(Challenge your memory)和信息判断任务(Challenge yourthinking),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反馈(见图10、图11、图12、图13)。
  【设计说明】感悟环节是信息获取后任务的层级递增,诗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想像美、欣赏美的过程(2006,虞春玲)。反馈环节实质上通过任务帮助学生再次内化通过阅读所获信息(五种英文诗歌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内化目标信息,还提供了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两项任务均为“写诗”做足量铺垫。
  (3)Post-reading activities
  读后任务是学生重构文本信息、拓展文本信息和使用文本信息的过程,此处分为“解诗”和“品诗”两项活动。
  A.“解诗”活动
  “解诗”活动以小组任务型写作形式呈现,五个任务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英文诗歌,小组代表选取写作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一首(小组成员每人贡献一句)或每人独立完成一首,小组合作修改成文(见图14)。
  【设计说明】此任务是整个任务链的核心,任务此时递增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仅在使用本节课的目标信息(五种英文诗歌特征)做事,更充分激活所有语言图式进行创作性输出。在“写诗”任务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行为反馈及学生语言能力起点,再次进行诗歌信息输入,给出写作样例(语言支架)(见下页图15)。


  除“写诗”任务外,教师可以进行诗歌英汉互译,引导学生体验两种语言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见图16)。 翻译任务是著名诗人William Blake的A Grain of Sand,为降低难度,以“Word tool box”的形式给出生词意义。学生给出不同翻译,展示出多元解读,最后整合呈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的译文。随后自然衔接,引导学生体验诗意的同时,进行情感升华:“Be yourself and grasp a moment!”and“Every minute makes a difference!”
  B.“品诗”活动
  此环节分为三个阶段:一品小组合作创作的诗歌:学生分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共同创作出的诗歌,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真正体现出“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be involved, and they will give you a big surprise!”。二品为莎士比亚著名的Sonnet 18,学生随外国歌手跟唱,在音乐中体验英诗之美(图17)。三品为趣味英诗,各种表现形式的诗歌让学生大开眼界(图18、图19)。
  【设计说明】二品、三品为读后目标信息的再次输入,但不涉及理解与内化,仅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大量相关资源,引导学生享受英文诗歌的音、形、意之美,同时扩大目标图式的容量。


  结论
  诗歌虽不是高中教材文本的主要呈现体裁,但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情感和审美教学价值。“了解、感悟、创作、欣赏”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兼顾诗歌要素(形式、语言、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四个环节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力度有所侧重,重点有所突出。例如,人教版M6 Unit 2 Using the language中的诗歌“I’ve saved the summer.”,重点应落在“感悟”环节,教师带领学生透过语言,体味作者对孩子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参考文献
  李良彦. 试析英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94-196.
  虞春玲. 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6):31-34.
其他文献
氮肥的合理施用,不仅能够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增加小麦产量,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黄淮海主栽高产品种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采取大田试验方式,设置7个氮肥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以N0表示),底施纯氮120kg hm~(-2)条件下拔节期分别追施纯氮0、60、100、140、180和210kg hm~(-2)(分别以N1、N2、N3、N4、N5和N6表示),研究了豫北地区生态环境下,
山东省省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在经历了思想发动,学习提高;反馈意见,自我剖析;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四个阶段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振奋了精神,推动了工作
基于主客体之间包结络合作用的分子识别研究一直是超分子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即具有水溶性又具有高键合能力的主体分子是模拟或者建模生物超分子系统的优良模型.
在参加了此次集团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活动之后,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有一个重要认识:做好新舆论环境下的新闻报道要在“第一现场”讲好“第一故事”。具体来说有四点体会
当今石油化学工业已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乙烯、丙烯为主体的低碳烯烃则是石油化学工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料,是石化行业的核心产品。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
怀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f.hueichingensis(ChanetSehih)Hsiao]是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主产于河南温县、武陟等地。长期以来怀地黄品种混杂、产量下降和品质退化,已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怀地黄“85-5”(包括脱毒苗和非脱毒苗)、“北京3号”、“沁怀”和“9302”四个主栽品种及太空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有机染料由于合成简单,价格低廉,摩尔吸光系数高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三聚吲哚作为一类新型的非
卓鎓离子是一种稳定存在的,并且具有芳香性的六电子七元环状碳正离子,其七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形成了规则对称的正七边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及离子化合物的性质,最大紫外吸收
学习江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笔者体会到加强党管干部的工作十分重要。党如何管好干部,我认为必须把住四关。一、选拔干部要把住“德”关《史记·高君列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