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学教育来讲,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和把握要点,因此,审题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经过几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其客观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学会如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其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从旁协助。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采取的措施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以审题习惯的改变,带动审题能力的提高
以前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7个人到餐馆吃饭,点了一瓶饮料,请客的人先为客人每人倒了一杯,最后在给自己倒的时候,发现饮料没有了。于是这个人就问服务员:“饮料还有没有了?”服务员仔细检查了饮料瓶子之后,回答这个人说:“没有了”。很明显,餐馆的服务员在理解顾客意图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导致答非所问。解数学题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想准确回答,就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对题意的理解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能不能解题,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思。所以,审题能力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因素。
审题能力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获取、分析、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与理论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审题习惯、思维模式等都有关联,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来讲,审题是最重要的一步。以应用题为例,审题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题目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与数量关系、掌握已知条件,以便在脑海中形成已知条件、求解问题与各种数量关系的表象,理清思路,为实现正确的关系分析和问题解答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讲,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审题习惯的转变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精神很难长时间集中,审题过程中由于不认真,对信息的把握情况比较差,此种现象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比较常见。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使其学会认真、细致地审题,这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需付出巨大努力。学生审题习惯的形成可以借助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师对于这一点要格外注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采取下述做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一、“边读边想”法。举个例子来讲,“李师傅花6小时可以做360个零件”,学生会由此想到“李师傅在1个小时内可以做60个零件”。此种联想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提取有用信息。二、摘录法。这种方法指的是要求学生将题目中可能有用的信息摘录出来,之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列式解答。比如这道题目:“做一件上衣需用掉布料1.4米,做一条裤子则只需1.2米,若某匹布料可以做140条裤子,那么其能够做多少件上衣?”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将140条、1.4米、1.2米等信息摘录出来,有助于理清条件之间的关系。三、陷阱刺激法。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具体做法是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或条件,制造一个“陷阱”,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审题失误的后果,从而对审题的重要性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比如,将“减少了”与“减少到”放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防止混淆。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正反比例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这类题目太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比如,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引出问题:以前某个人想做一顶帽子,于是他带着一块布料去找裁缝,并问他说:“我这块布料够不够做一顶帽子?”裁缝回答说:“够了。”这个人觉得做完帽子布料可能还会剩余一些,于是就说:“那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还是回答说:“够。”这个人又问:“做四顶够吗?六顶呢?”裁缝一直说足够。于是,这个人要求裁缝用这块布料为其做六顶帽子。最后,裁缝履行了承诺,为顾客做出了六顶帽子,可是帽子都很小,完全没办法戴。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使学生明白,这块布料属于一个定量,做一顶帽子所需的布料与帽子的数量是另外两个变量,并且二者是反比例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3.通过思路回顾,加深印象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其已经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在学生解题完毕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解题过程以及思路进行回顾。回顾解题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记忆,还可以通过这个“返”的过程使学生反思。从某种角度来讲,反思=收获,是解题的最后一步,也是使学生学有所得的关键环节。解题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求得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充分利用这个过程,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策略。这个过程应以方法总结和概括为重,应使学生学会某类题的解法,而不是只单单回顾这一道题的解题过程。
4.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新题型,开阔眼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常规数学题的训练之外,还要重视适当引入一些新题型作为教学辅助,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现实中,教师可以借助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将这些题目解出来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会有所增强,对于数学的兴趣也会适当提高。在求出结果的时候,学生心理上会有一些成就感,对于数学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另外,知识的掌握一定要注意灵活性,举一反三是一种境界,代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某些知识。教师可以将现实中原有的问题进行一些改变,改编成新的题目,学生在解新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相关知识链,有助于解题思维模式的形成。现实中此类例子很多,比如鸡兔同笼等,都可以拿来用,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例子。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迈入初中阶段,对其的教育应关注解题能力的培養。在现实中,教师应注重采取可行手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审题习惯、联系生活实例、注重解题反思、适当引入新题型等方式,改观学生印象,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长期的坚持,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作者单位:磐石市呼兰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经过几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其客观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学会如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其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从旁协助。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采取的措施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以审题习惯的改变,带动审题能力的提高
以前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7个人到餐馆吃饭,点了一瓶饮料,请客的人先为客人每人倒了一杯,最后在给自己倒的时候,发现饮料没有了。于是这个人就问服务员:“饮料还有没有了?”服务员仔细检查了饮料瓶子之后,回答这个人说:“没有了”。很明显,餐馆的服务员在理解顾客意图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导致答非所问。解数学题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想准确回答,就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对题意的理解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能不能解题,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思。所以,审题能力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因素。
审题能力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获取、分析、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与理论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审题习惯、思维模式等都有关联,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来讲,审题是最重要的一步。以应用题为例,审题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题目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与数量关系、掌握已知条件,以便在脑海中形成已知条件、求解问题与各种数量关系的表象,理清思路,为实现正确的关系分析和问题解答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讲,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审题习惯的转变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精神很难长时间集中,审题过程中由于不认真,对信息的把握情况比较差,此种现象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比较常见。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使其学会认真、细致地审题,这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需付出巨大努力。学生审题习惯的形成可以借助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师对于这一点要格外注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采取下述做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一、“边读边想”法。举个例子来讲,“李师傅花6小时可以做360个零件”,学生会由此想到“李师傅在1个小时内可以做60个零件”。此种联想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提取有用信息。二、摘录法。这种方法指的是要求学生将题目中可能有用的信息摘录出来,之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列式解答。比如这道题目:“做一件上衣需用掉布料1.4米,做一条裤子则只需1.2米,若某匹布料可以做140条裤子,那么其能够做多少件上衣?”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将140条、1.4米、1.2米等信息摘录出来,有助于理清条件之间的关系。三、陷阱刺激法。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具体做法是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或条件,制造一个“陷阱”,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审题失误的后果,从而对审题的重要性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比如,将“减少了”与“减少到”放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防止混淆。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正反比例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这类题目太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比如,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引出问题:以前某个人想做一顶帽子,于是他带着一块布料去找裁缝,并问他说:“我这块布料够不够做一顶帽子?”裁缝回答说:“够了。”这个人觉得做完帽子布料可能还会剩余一些,于是就说:“那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还是回答说:“够。”这个人又问:“做四顶够吗?六顶呢?”裁缝一直说足够。于是,这个人要求裁缝用这块布料为其做六顶帽子。最后,裁缝履行了承诺,为顾客做出了六顶帽子,可是帽子都很小,完全没办法戴。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使学生明白,这块布料属于一个定量,做一顶帽子所需的布料与帽子的数量是另外两个变量,并且二者是反比例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3.通过思路回顾,加深印象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其已经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在学生解题完毕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解题过程以及思路进行回顾。回顾解题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记忆,还可以通过这个“返”的过程使学生反思。从某种角度来讲,反思=收获,是解题的最后一步,也是使学生学有所得的关键环节。解题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求得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充分利用这个过程,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策略。这个过程应以方法总结和概括为重,应使学生学会某类题的解法,而不是只单单回顾这一道题的解题过程。
4.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新题型,开阔眼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常规数学题的训练之外,还要重视适当引入一些新题型作为教学辅助,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现实中,教师可以借助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将这些题目解出来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会有所增强,对于数学的兴趣也会适当提高。在求出结果的时候,学生心理上会有一些成就感,对于数学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另外,知识的掌握一定要注意灵活性,举一反三是一种境界,代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某些知识。教师可以将现实中原有的问题进行一些改变,改编成新的题目,学生在解新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相关知识链,有助于解题思维模式的形成。现实中此类例子很多,比如鸡兔同笼等,都可以拿来用,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例子。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迈入初中阶段,对其的教育应关注解题能力的培養。在现实中,教师应注重采取可行手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审题习惯、联系生活实例、注重解题反思、适当引入新题型等方式,改观学生印象,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长期的坚持,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作者单位:磐石市呼兰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