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声乐中女高音的发声方法
声带是发声体,是给基本音的地方,是音源。凡是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技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叫“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叫“轻机能”,女高音的发声,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而假声成分增多,变得以假声为主。在歌唱中,呼吸、发声、共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呼吸支撑着高音假声的舒展。不管多高的音,喉头位置都不能动,喉头始终保持在生理状态下的最低点,这个稳定喉头的力量就是在很自然的深呼吸之下,喉头随之下沉,气息结合腹部的肌肉力量有机地混合在一起,口腔中咽壁提供力量,舌根放平,提供宽敞的口腔空间,抬起小舌,打开咽腔,鼻咽腔,将声音贴在后咽壁反射到前面,形成头腔共鸣;腹部肌肉有力地收放,演唱中胸腔打开,声音的咬字位置保持在喉锁之处,后腰保持支撑的力量,形成胸腔共鸣。在声乐的演唱咬字中,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放松,肌肉不能用力,牙关放松。我总结的声乐咬字方法是:宽音窄唱,窄音宽唱。比如“a”的发声嘴巴相对开一些,为了不至于声音白,要在发音的时候带一点“o”的感觉来唱,这是宽唱窄;“i”需要将牙关打开,就要稍微带点“e”的感觉来唱,不能咬死了,这就是窄唱宽,追求的是圆润,有修养的声音。总之,在声乐的演唱中,一个人的腰、背、颈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除了喉部的肌肉要放松以外,每个部分都要做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漂亮的音色,松弛稳定的声音。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主要特点: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较少运用头腔共鸣,咬字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合;声音色调明亮,个性强,以风格味道为主,手法变幻多样;音色甜,脆,直,以真声为主。
二、豫剧与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风格中的相同点
有人说声乐艺术是阳春白雪,戏曲艺术是下里巴人,这或许代表了一种观点:声乐是提炼于民间艺术,高于民间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完整的专业理论,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是高尚的艺术形态;戏曲艺术则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传唱,无规范的理论体系,教学也是口传心授,不需要多加学习就可以演唱得很好,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民间艺术。如果说声乐是一个中性的产物,更多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元素,而戏曲则是多为本土人民群众不断摸索和传承。在受欢迎程度上,戏曲无疑是更深入人心,更贴近中国民间百姓的审美观,是中国化的特有的产物。戏曲所承载的感情、内涵、思想都有着传统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了本民族的个性与民间的格调。
虽然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出身和形成不同,但在音乐的表达上却有许多的共同点。(1)用力度来润腔。恰当地运用轻重、强弱、渐弱、渐强等力度来渲染情绪,突出高潮。(2)用声音的变化来润腔。表现歌曲和戏曲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形象刻画哭声、泣声、笑声等。(3)用速度、节奏的变化润腔。歌曲和戏曲中都有着突快或突慢,或紧拉慢唱的节奏形式,是为了更好地把作品的内容情感诠释出来。
豫剧和声乐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风格上的完美,风格的体现就是语言,不论是豫剧还是民族声乐,语言的把握是体现作品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离开语言,唱也就毫无意义。
三、豫剧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点
1.演唱处理的不同点。戏曲唱法虽多种多样,但是总体上多强调“字重腔轻”,咬字采取切音的方式,即把字分为头、腹、尾三部分演唱,字音比生活中夸张。歌诀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它的用气也与咬字和行腔相适应。戏曲经常使用“哦、嗽、擞”等我国特有的装饰音和音断意不断,音断气连的艺术处理方式。另外,戏曲的演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很多演唱者不是稳定地站立,而是带有高难度体位来演唱,这就使豫剧的演唱在用气上不能局限于横膈膜的使用,而是多以丹田为支点,特别是在擞音等明显的转折处,小腹往往要快速收缩一下,把声音弹出来,感觉上气的走向是竖直的。另外,戏曲在声音的行进中往往不把每个经过音唱满,而经常在转折处的音上一带而过,棱角明显,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特征,使唱腔更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
现代的民族唱法在行腔上更接近美声,只是在声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声音比较开放,不那么圆,具体唱法上并无多少戏曲的东西。咬字不像戏曲那么“狠”,字服从于声音,保持音色和咬字的统一稳定性。头腔共鸣使用较多,气息较为稳定,在美声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训练,这样可以演唱花腔和音域宽广的歌曲。中国唱法的用气和美声接近,在保持横膈膜支持的基础上,气息的走向基本上是横的,着力均匀。唱得基本上是乐谱上的音符、节奏、音准都是固定的,最多是在字头加滑音。
2.声部划分的不同点。豫剧声部的划分是按行当,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唱法,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当唱法不同,在豫剧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唱法也是不同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里没有真正的重唱,因为我们没有和声的基础。嗓子的用法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共鸣状态选择可以有所不同。戏曲中的唱法不能用科学与否来判断,只要能将角色表现出来,任何声音的塑造都是可以的。
3.演唱风格的不同点。声乐作品中,有用第一人称来表现的歌剧作品,也有站在第三人称旁观的角度来演唱的艺术歌曲。声乐作品一般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和声和配器理论来写出的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把握好作曲家的意图,唱出乐谱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需要演员去设身处地地体会把握情感和语言上的刻画,在一些歌剧选段中,演员需要去切身体会该人物的思想、内心,才能将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
豫剧千百年来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传唱、研究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冶炼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内涵、新的血液。声乐艺术在发展,戏曲艺术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声乐和豫剧之间的异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豫剧的演唱风格,对声乐的演唱学习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新时期下,利用豫剧的传统元素为新时代的声乐作品润色添彩,用声乐作品的现代元素将传统的豫剧艺术发扬光大。在祖国戏曲的百花园中,豫剧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与中国民族声乐并驾齐驱,共创中国音乐的美好未来。
声带是发声体,是给基本音的地方,是音源。凡是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技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叫“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叫“轻机能”,女高音的发声,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而假声成分增多,变得以假声为主。在歌唱中,呼吸、发声、共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呼吸支撑着高音假声的舒展。不管多高的音,喉头位置都不能动,喉头始终保持在生理状态下的最低点,这个稳定喉头的力量就是在很自然的深呼吸之下,喉头随之下沉,气息结合腹部的肌肉力量有机地混合在一起,口腔中咽壁提供力量,舌根放平,提供宽敞的口腔空间,抬起小舌,打开咽腔,鼻咽腔,将声音贴在后咽壁反射到前面,形成头腔共鸣;腹部肌肉有力地收放,演唱中胸腔打开,声音的咬字位置保持在喉锁之处,后腰保持支撑的力量,形成胸腔共鸣。在声乐的演唱咬字中,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放松,肌肉不能用力,牙关放松。我总结的声乐咬字方法是:宽音窄唱,窄音宽唱。比如“a”的发声嘴巴相对开一些,为了不至于声音白,要在发音的时候带一点“o”的感觉来唱,这是宽唱窄;“i”需要将牙关打开,就要稍微带点“e”的感觉来唱,不能咬死了,这就是窄唱宽,追求的是圆润,有修养的声音。总之,在声乐的演唱中,一个人的腰、背、颈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除了喉部的肌肉要放松以外,每个部分都要做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漂亮的音色,松弛稳定的声音。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主要特点: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较少运用头腔共鸣,咬字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合;声音色调明亮,个性强,以风格味道为主,手法变幻多样;音色甜,脆,直,以真声为主。
二、豫剧与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风格中的相同点
有人说声乐艺术是阳春白雪,戏曲艺术是下里巴人,这或许代表了一种观点:声乐是提炼于民间艺术,高于民间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完整的专业理论,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是高尚的艺术形态;戏曲艺术则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传唱,无规范的理论体系,教学也是口传心授,不需要多加学习就可以演唱得很好,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民间艺术。如果说声乐是一个中性的产物,更多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元素,而戏曲则是多为本土人民群众不断摸索和传承。在受欢迎程度上,戏曲无疑是更深入人心,更贴近中国民间百姓的审美观,是中国化的特有的产物。戏曲所承载的感情、内涵、思想都有着传统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了本民族的个性与民间的格调。
虽然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出身和形成不同,但在音乐的表达上却有许多的共同点。(1)用力度来润腔。恰当地运用轻重、强弱、渐弱、渐强等力度来渲染情绪,突出高潮。(2)用声音的变化来润腔。表现歌曲和戏曲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形象刻画哭声、泣声、笑声等。(3)用速度、节奏的变化润腔。歌曲和戏曲中都有着突快或突慢,或紧拉慢唱的节奏形式,是为了更好地把作品的内容情感诠释出来。
豫剧和声乐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风格上的完美,风格的体现就是语言,不论是豫剧还是民族声乐,语言的把握是体现作品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离开语言,唱也就毫无意义。
三、豫剧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点
1.演唱处理的不同点。戏曲唱法虽多种多样,但是总体上多强调“字重腔轻”,咬字采取切音的方式,即把字分为头、腹、尾三部分演唱,字音比生活中夸张。歌诀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它的用气也与咬字和行腔相适应。戏曲经常使用“哦、嗽、擞”等我国特有的装饰音和音断意不断,音断气连的艺术处理方式。另外,戏曲的演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很多演唱者不是稳定地站立,而是带有高难度体位来演唱,这就使豫剧的演唱在用气上不能局限于横膈膜的使用,而是多以丹田为支点,特别是在擞音等明显的转折处,小腹往往要快速收缩一下,把声音弹出来,感觉上气的走向是竖直的。另外,戏曲在声音的行进中往往不把每个经过音唱满,而经常在转折处的音上一带而过,棱角明显,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特征,使唱腔更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
现代的民族唱法在行腔上更接近美声,只是在声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声音比较开放,不那么圆,具体唱法上并无多少戏曲的东西。咬字不像戏曲那么“狠”,字服从于声音,保持音色和咬字的统一稳定性。头腔共鸣使用较多,气息较为稳定,在美声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训练,这样可以演唱花腔和音域宽广的歌曲。中国唱法的用气和美声接近,在保持横膈膜支持的基础上,气息的走向基本上是横的,着力均匀。唱得基本上是乐谱上的音符、节奏、音准都是固定的,最多是在字头加滑音。
2.声部划分的不同点。豫剧声部的划分是按行当,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唱法,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当唱法不同,在豫剧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唱法也是不同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里没有真正的重唱,因为我们没有和声的基础。嗓子的用法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共鸣状态选择可以有所不同。戏曲中的唱法不能用科学与否来判断,只要能将角色表现出来,任何声音的塑造都是可以的。
3.演唱风格的不同点。声乐作品中,有用第一人称来表现的歌剧作品,也有站在第三人称旁观的角度来演唱的艺术歌曲。声乐作品一般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和声和配器理论来写出的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把握好作曲家的意图,唱出乐谱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需要演员去设身处地地体会把握情感和语言上的刻画,在一些歌剧选段中,演员需要去切身体会该人物的思想、内心,才能将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
豫剧千百年来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传唱、研究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冶炼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内涵、新的血液。声乐艺术在发展,戏曲艺术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声乐和豫剧之间的异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豫剧的演唱风格,对声乐的演唱学习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新时期下,利用豫剧的传统元素为新时代的声乐作品润色添彩,用声乐作品的现代元素将传统的豫剧艺术发扬光大。在祖国戏曲的百花园中,豫剧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与中国民族声乐并驾齐驱,共创中国音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