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演唱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li1989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声乐中女高音的发声方法
  声带是发声体,是给基本音的地方,是音源。凡是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技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叫“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叫“轻机能”,女高音的发声,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而假声成分增多,变得以假声为主。在歌唱中,呼吸、发声、共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呼吸支撑着高音假声的舒展。不管多高的音,喉头位置都不能动,喉头始终保持在生理状态下的最低点,这个稳定喉头的力量就是在很自然的深呼吸之下,喉头随之下沉,气息结合腹部的肌肉力量有机地混合在一起,口腔中咽壁提供力量,舌根放平,提供宽敞的口腔空间,抬起小舌,打开咽腔,鼻咽腔,将声音贴在后咽壁反射到前面,形成头腔共鸣;腹部肌肉有力地收放,演唱中胸腔打开,声音的咬字位置保持在喉锁之处,后腰保持支撑的力量,形成胸腔共鸣。在声乐的演唱咬字中,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放松,肌肉不能用力,牙关放松。我总结的声乐咬字方法是:宽音窄唱,窄音宽唱。比如“a”的发声嘴巴相对开一些,为了不至于声音白,要在发音的时候带一点“o”的感觉来唱,这是宽唱窄;“i”需要将牙关打开,就要稍微带点“e”的感觉来唱,不能咬死了,这就是窄唱宽,追求的是圆润,有修养的声音。总之,在声乐的演唱中,一个人的腰、背、颈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除了喉部的肌肉要放松以外,每个部分都要做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漂亮的音色,松弛稳定的声音。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主要特点: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较少运用头腔共鸣,咬字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合;声音色调明亮,个性强,以风格味道为主,手法变幻多样;音色甜,脆,直,以真声为主。
  二、豫剧与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风格中的相同点
  有人说声乐艺术是阳春白雪,戏曲艺术是下里巴人,这或许代表了一种观点:声乐是提炼于民间艺术,高于民间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完整的专业理论,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是高尚的艺术形态;戏曲艺术则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传唱,无规范的理论体系,教学也是口传心授,不需要多加学习就可以演唱得很好,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民间艺术。如果说声乐是一个中性的产物,更多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元素,而戏曲则是多为本土人民群众不断摸索和传承。在受欢迎程度上,戏曲无疑是更深入人心,更贴近中国民间百姓的审美观,是中国化的特有的产物。戏曲所承载的感情、内涵、思想都有着传统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了本民族的个性与民间的格调。
  虽然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出身和形成不同,但在音乐的表达上却有许多的共同点。(1)用力度来润腔。恰当地运用轻重、强弱、渐弱、渐强等力度来渲染情绪,突出高潮。(2)用声音的变化来润腔。表现歌曲和戏曲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形象刻画哭声、泣声、笑声等。(3)用速度、节奏的变化润腔。歌曲和戏曲中都有着突快或突慢,或紧拉慢唱的节奏形式,是为了更好地把作品的内容情感诠释出来。
  豫剧和声乐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风格上的完美,风格的体现就是语言,不论是豫剧还是民族声乐,语言的把握是体现作品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离开语言,唱也就毫无意义。
  三、豫剧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点
  1.演唱处理的不同点。戏曲唱法虽多种多样,但是总体上多强调“字重腔轻”,咬字采取切音的方式,即把字分为头、腹、尾三部分演唱,字音比生活中夸张。歌诀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它的用气也与咬字和行腔相适应。戏曲经常使用“哦、嗽、擞”等我国特有的装饰音和音断意不断,音断气连的艺术处理方式。另外,戏曲的演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很多演唱者不是稳定地站立,而是带有高难度体位来演唱,这就使豫剧的演唱在用气上不能局限于横膈膜的使用,而是多以丹田为支点,特别是在擞音等明显的转折处,小腹往往要快速收缩一下,把声音弹出来,感觉上气的走向是竖直的。另外,戏曲在声音的行进中往往不把每个经过音唱满,而经常在转折处的音上一带而过,棱角明显,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特征,使唱腔更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
  现代的民族唱法在行腔上更接近美声,只是在声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声音比较开放,不那么圆,具体唱法上并无多少戏曲的东西。咬字不像戏曲那么“狠”,字服从于声音,保持音色和咬字的统一稳定性。头腔共鸣使用较多,气息较为稳定,在美声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训练,这样可以演唱花腔和音域宽广的歌曲。中国唱法的用气和美声接近,在保持横膈膜支持的基础上,气息的走向基本上是横的,着力均匀。唱得基本上是乐谱上的音符、节奏、音准都是固定的,最多是在字头加滑音。
  2.声部划分的不同点。豫剧声部的划分是按行当,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唱法,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当唱法不同,在豫剧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唱法也是不同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里没有真正的重唱,因为我们没有和声的基础。嗓子的用法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共鸣状态选择可以有所不同。戏曲中的唱法不能用科学与否来判断,只要能将角色表现出来,任何声音的塑造都是可以的。
  3.演唱风格的不同点。声乐作品中,有用第一人称来表现的歌剧作品,也有站在第三人称旁观的角度来演唱的艺术歌曲。声乐作品一般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和声和配器理论来写出的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把握好作曲家的意图,唱出乐谱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需要演员去设身处地地体会把握情感和语言上的刻画,在一些歌剧选段中,演员需要去切身体会该人物的思想、内心,才能将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
  豫剧千百年来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传唱、研究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冶炼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内涵、新的血液。声乐艺术在发展,戏曲艺术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声乐和豫剧之间的异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豫剧的演唱风格,对声乐的演唱学习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新时期下,利用豫剧的传统元素为新时代的声乐作品润色添彩,用声乐作品的现代元素将传统的豫剧艺术发扬光大。在祖国戏曲的百花园中,豫剧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与中国民族声乐并驾齐驱,共创中国音乐的美好未来。
其他文献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给农村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群众文化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但农村的文化产业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东北地区更是如此,品牌、精品不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农村群众文化依赖政府、靠财政投入的现状基本上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成分是农民、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但是,从事制作和生产文化产品主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语感能力是统摄这四种能力运作机制的关键,是内外部言语转换的中介,是语文诸多能力的核心能力。那么语感究竟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呢?这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感的重点所在,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语感的前提。我尝试从语感相对应的角度归纳语感的特征。当然,学科间难免存在交织现象,如此划分并非割裂学科间的联系,只是便于从不同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模式。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把你所教的学科作为一种乐趣?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弊端,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