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2019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公布了第八届(2019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20)获奖名单。优秀论文遴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始于2013年。为增强学术年鉴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功能,自201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达成协议,为遴选出来的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冠名“《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
其他文献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后,即主要以娱乐节目吸引听众。1930年代,娱乐节目成为民营广播电台中的主要节目,其不仅播放时间长,且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一些娱乐节目因“低俗”与“无益”而成为知识精英群体的主要批判对象。知识精英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一方面以“寓教育于娱乐”为方针编排和播出“高尚”的娱乐节目,另一方面又通过强制手段取缔民营广播中“低俗”的娱乐内容与形式,并对娱乐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严格限制。政府的管理改变了民营广播中娱乐节目无序发展的乱象,但这种管理造成一定争议,且不符合多数民众仅
本期议题集中于新媒体的新问题和传统媒体的老问题。在新媒体方面,主要介绍有关社交媒体的几项研究。有探讨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与社交媒体的网络异质性及其观点极化三者之间的联系,有通过对海量推特信息的大数据研究,来探讨推特传播的影响力、修辞对提高推特转发率的作用,有调查分析记者的推特使用以及与公众推特使用的关系。在传统媒体方面,选介的三篇文章分别围绕灾难报道、责任报道和政治新闻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论证。
本期聚焦影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议题。总体来看,数字化、全球化是当下影视研究的大背景和着眼点。在经济方面,有关注转变中的亚洲电视业的研究,有从媒介经济学的不同角度考量数字环境中公共服务媒体的未来发展,有对目前电影产业领域最集中的几大研究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梳理和总结。与全球交易量走高相呼应,电视模式的研究也趋于深化和细化,有结合全球商品链、
新闻客户端是我国民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学界对算法推荐的健康信息所塑造的健康知识环境关注度较低。该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采用深度访谈方法,依托健康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来评价算法相关性效果,以此揭示算法的可见性。研究发现,算法的相关性存在偏见,其塑造的可见性使公众遭遇双重威胁。一是来自不可见性的威胁,用户需最大化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健康信息,与算法所标榜的自动化相矛盾。低可见性的健康信息或加剧数字鸿沟,健康信息被泛化难以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二是来自可见性的威胁,未重视“个性算力”,难以回避癌症信息,且可见的
1851-1862年间,作为欧洲通讯记者的马克思与美国大报《纽约每日论坛报》有过长达10余年的合作。马克思为彼时美国社会变革实验场提供了一种以严肃的学术风格见长、充满生动语言的“学术性新闻”,其思想洞见也影响了各国政治议程的设置。在马克思理论、思想与现实相配合的实践中,究竟怎样的新闻和记者才是为公众所期待的,当下仍需深思。马克思与《纽约每日论坛报》合作的背景和总体经历,以及马克思报刊文章的社会历史写作方式,值得基于史料进行梳理。对这一段经历的呈现,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对马克思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的认识,也有益
心智模型是风险沟通领域弥合风险认知差距以解决“邻避困境”的有效手段。该研究针对备受争议的垃圾焚烧邻避项目,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建立风险的专家模型和公众心智模型,发现二者在概念认知、风险评估和政府决策评价三个层面存在认知差距。在此基础上,设计用以弥合认知差距的风险沟通信息和恐惧诉求信息,并借助4×2公众调查实验对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工艺流程信息直接或间接提升公众的支持态度;景观规划信息可显著改善公众的风险感知和收益感知,但对公众的邻避态度无显著影响;恐惧诉求信息对公众的风险感知和邻避态度均无显著影响。上述观点
文本中心主义以信息的内容和运动为依据来研究传播,一度是传播学的核心范式,它的问题在于剥夺了人的主体性。而相对提出的行动中心,其目的就在于重新确立主体在传播中的地位。行动中心的假设指向了传统流传的现实,也启发我们以一种微观的、日常的、行动取向的思路考察传统传播的问题。发生在一对母女间的月子传授清晰地展示了行动中心的传统传播实践。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二人因认知逻辑发生冲突,受社会建构而不欢不散,凭迂回策略又重归于好。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式微而趋于边缘,行动紧迫而占据中心,传播受外力所驱,传受间发生了意义结构的迁移
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实践中,农村有线广播网、电视和新媒体都属于最为重要的媒介,它们在历史上先后出场,并在当下处于共存状态。农村有线广播网是与国家政权下沉和农村集体化相配合的媒介形式,它在增强国家政权乡村治理能力的同时,却未给同样作为治理主体的乡村民众赋予太多力量。电视赋予中央国家机构较为强大的治理力量,同时又造成各治理主体的分化和力量失衡。新媒体为各级国家机构、乡村组织和乡村民众都提供了在乡村治理场域发挥作用的“平等”机会,但它塑造的网络化治理结构并不稳定。在把握三种媒介的特性及其对乡村治理结构影响的基础上
该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探讨个体的解释水平对网民话语表达框架的影响机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网民话语表达框架具有显著影响;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越近,个体越可能使用低解释水平表征公众事件,越多使用情节框架或者低水平空间框架;反之亦然。研究还发现,媒体与网民在话语表达框架上存在显著差异,媒体表达框架主要以情节框架和低水平空间框架为主,媒体表达框架并没有受到时间、空间和社会距离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广大“宅”家大众与战“疫”主角主要的休闲娱乐“去处”与信息共享“场所”,弥漫着人间烟火、抗疫风采的短视频记录着大众的各有所需、各得所获。短视频承载着“人间烟火”的景象迁移,展示出特色化的内容品类与平台生态,重新建构出拟态环境的显著景象,体现在场景的聚集性与事件的聚焦性两个维度。大众从认知与行为层面作用于客观环境,双向建构着现实图景。作为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集合体,短视频在拟态环境的建构上存在对抗性矛盾与冲突:前台与后台的遮显;内容与形式的游移,自我与模仿的摇摆;本真与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