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转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研究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对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且HBeAg仍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中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且HBeAg仍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eg-IFNα-2a 180 μg每周皮下注射1次治疗;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疗程,对Peg-IFNα-2a治疗期间HBsAg和(或)HBeAg持续下降者则继续治疗。患者入组前及Peg-IFNα-2a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HBV DNA含量和血清学指标。以Peg-IFNα-2a治疗结束时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HBsAg 10 IU/ml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来评估干扰素治疗前基线血清HBsAg水平对干扰素治疗结束时< 10 IU/ml的预测意义。

结果

共入组并治疗患者81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2.0(6.0~24.0)个月。Peg-IFNα-2a治疗19.6(15.5~33.3)个月;8.6%(7例)获得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除HBsAg消失者外,另有17.3% (14例)达到HBsAg<10 IU/ml。HBeAg消失率为40.7%,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8.3%。基线HBsAg<1 500 IU/ml预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HBsAg < 10 IU/m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47,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7.3%和33.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2.1%和42.8%。

结论

Peg-IFNα-2a治疗可使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部分病毒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获得更高的免疫控制,基线HBsAg水平<1500 IU/ml可预测Peg-IFNα-2a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 用细胞共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建立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并判断这种方法在筛选抗HIV-1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把JLTRG细胞和H9/HTLV-ⅢB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共培养24,48,72和96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和密度,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绿色荧光的表达,并确定培养体系中最佳细胞比例和培养时间。通过选出的最佳条件结合药物半衰期检测恩夫韦肽(T20)和依非韦伦(EFV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首次入院的慢性肝病患者的调查,了解慢性肝病发生胆汁淤积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上海市2005年4月至2014年9月首次住院的5 146例慢性肝病的患者,回顾性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ULN),且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高于3倍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胆汁淤积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因或肝病类型中的发
目的分析新疆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AIDS-K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及系统性化疗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IDS-K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人群特点、KS进展情况、病变部位及范围、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70例AID
目的筛选并分析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免疫清除相关的微RNA(miRNA)分子。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2例CHB患者和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miRCURYTM芯片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NA分子的表达差异进行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表达miRNA分子调控的靶基因、分子通路及功能。结果与健康体检组比较,CHB患者PBMC中存在52个
目的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就诊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潍坊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妇女的宫颈分泌物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从符合纳入标准的391例HPV阳性妇女中选出高危型HPV感染妇女(356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的方法,选取HPV检测阴性妇女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接受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孕
目的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受体(TCR)Vβ链的CDR3免疫组库,分析其多样性的改变及TCR Vβ链CDR3序列的优势取用情况。方法利用扩增子救援多重PCR(Arm-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半定量扩增并测序得到CD4+T细胞TCR Vβ链的CDR3序列,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成功建立了7例PBC患者外周血C
目的评估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治疗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获得病毒学应答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共66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接受PEG-IFNα-2b/ PEG-IFNα-2a每周1次或普通干扰素隔日1次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72周,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
目的探讨肝素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T细胞亚群由Th0向Th1分化的机制。方法分离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肝素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和定量PCR检测肝素处理及未处理的DC中Toll样受体(TLRs)分子表达水平。对高表达的TLRs,用TLRs-siRNA干扰处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后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因AIH行肝移植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累计生存率、AIH复发及并发症等情况。累计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1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2.6岁(41~66岁),平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1.4;血清学分析提示1型AIH 15例,2型AIH 1例;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