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热平衡机制与地壳运动及地震预报的探讨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前温度异常升高表明了地球内部热能在震区集聚的事实,这是理解判断地震成因和发震机制的关键所在。根据地壳中存在局部热能集聚和岩层突然大幅升温的事实,推断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过程的机制原理:①火山喷发过程:地幔物质岩浆上涌,在靠近地表的岩层中形成岩浆包或岩浆房并持续扩大体积融化周围岩层,最终从某一点或几点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其他文献
江苏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于2006年5月全面铺开,经过半年紧张有序的工作,数据资料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06年12月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地震应急基础数
地震中长期预测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设防的依据,并用于指导地震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所以地震中长期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在地震烈度区划研究中有"跟着地震跑"的问题,即已发生过强震的区域,特别是有记载以来或刚发生过大震的区域,震级越高,基本烈度越高。而实际上强震,特别是大震多发生在历史上没有大震记录、
文章从我国多地震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和高风险性,阐述了建立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内外情况提出了一些可供实施的建议。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于2008年12月1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论文220篇,经评审,从中遴选了170多篇汇编出版了《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分布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
对于龙门山山前地带的地震活动,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似乎至今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是,龙门山山前地带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紧邻特大城市——成都市,在汶川大地震
选取了20021005年天津台网记录的100个地震速报事件,利用NEDisa软件重新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定位结果对天津各台站的震级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计算出每个地震各台站与台网
根据不同学者对中国应力场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中国大陆板内构造变形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作用,两大板块的汇聚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碰撞带和帕米尔碰撞带,欧亚板块在这一碰撞带承受了印度板块的强烈挤压作用。
2006年7月26日安徽定远发生的4.2级地震是在我国华东地区出现地震活动性、地下水、地形变等多项异常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显著地震”。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有关参数和烈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发生7.2、6.7级地震。受强烈地震影响,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中断,造成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