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张元拍过一部电影《儿子》,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家四口的生活,获得了当年鹿特丹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电影到现在我也没有看过,倒是早早地认识了这一家四口。
最先认识的是弟弟,弟弟叫李委,那时候还是个帅哥,在北京的西坝河附近开了一家餐厅,叫云满堂,卖云南菜。餐厅开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不好找,生意一般,经常冷冷清清,木质的地板,踩上去有点咯吱咯吱的响。
那时候我们准备拍一部电影,经常聚在这里商量剧本。这里有不少好吃的云南菜,我最喜欢一道炸猪皮,猪皮上切了花刀,炸到酥脆,是最好的下酒菜。也有自己泡的木瓜酒,后劲很大,入口倒是绵软清香,喝几杯就有点飘。
剧本的话题也一直在酒桌上飘。似乎所有文艺青年都有一个电影梦,李委之前拍过一部电影,是做演员,也是张元导演的,《北京杂种》。那时候的李委满脸清秀,还是个孩子,在剧中叫小卡,跟他演对手戏的是俞飞鸿。
剧本的情节一直在酒桌上消耗,李委想拍自己的童年,在北京西单的全总文丁团大院的童年往事。我们都喜欢一部电影,南斯拉大导演库斯图里卡的《没有天空的城市》,这部电影也被翻译成《地下》,用极其荒诞的方式讲述着悲凉的故事。我们聊的剧本的关键词包括:孩子、文工团、地下防空洞、暴力少年、偷嘴、喝酒、一个诡异的老疯子、一个风骚的女人、道具仓库、锅炉房、爸爸妈妈们的排练室、自制一把小提琴、晴房、革委会主任、食堂、筒子楼、天台上的溜冰场……
就像一部醉酒的跑车,经常跑偏,聊着聊着就开始聊别的,或者是女人,或者是八卦。那时候是2005年,李委30出头,戴眼镜,短发,娶了一个美国老婆,我们叫她老詹,他们有三个漂亮的混血儿子。
那时候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聚在一起,以聊剧本的名义吃吃喝喝。间或有一些人出现,出谋划策。吃饭的地点总会变,聊的话题倒是一直没有变过。这群人都是小馆子爱好者,都喜欢稀奇古怪的吃食。我跟着他去中国传媒大学后面的一家湘菜馆去吃剁椒鱼头,正是夏天,老李顺手买一个烧饼夹土豆丝,一边吃一边嚼,“好吃,好吃,小宽,你也来一个。”要么就去望京的一家牛肠火锅店,朝鲜族人开的小店,老板娘的普通话不灵光,但是热情。这家店在一个小河边,门口就是一条臭水沟。也会跑到五环边的望京一号,那时候我还和这里的老板大军不熟,坐在四合院里吃椒麻鸡和牛蛙。
也会经常性地外出,一次次逃离北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当然也是以弄剧本的借口。去延庆吃火盆锅,去怀柔吃虹鳟鱼,偶尔也会找个农家乐住两夜,夏天的北方农村,夜里凉爽,几个人弄点下酒菜边喝边聊,不知不觉天光大亮。
我们经常费尽力气找一些野地儿,有一年我们去了河北乐亭的海边,瞎开瞎走,到了大清河盐场。这里早先是劳改农场,地点偏僻,海滩上堆放着巨大的盐山,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盐场的招待所里已经没有饭了,我们摸黑在盐场里找吃的。整个盐场保存着上世纪70年代的气息,废旧的筒子楼,天黑之后街上见不到人影。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店,还开着门,掌柜的是一对夫妻,我们点了爆炒墨鱼仔、青椒肉丝等下酒菜,但是不等喝幾口,老板娘就开始催促:你们快点哈,我们快关门了。等我们出门,一只大黑狗盘踞在门口,虎视眈眈看着我们,我们离开的架势有点落荒而逃。剧本最终写了几遍,也没有定稿,电影的梦也不了了之,倒是喝下的那些酒没有辜负那些夜晚。那些夜晚有风,吹来一阵阵幻象。
认识了李委,自然也就认识了他哥,李季,以及他们神奇的爸爸和温柔的母亲。可以在各种场合见到李季,他打扮入时,精瘦,站在那里一脸坏笑,像一把刀。李季现在的身份是餐厅老板,陆陆续续开过不少店,从最早的“隐蔽的树”,到后来的“甲21号”,大大小小开过的店不下10家,可陆陆续续也关门了不少。
如果找一个北京当代潮流变迁的见证人,李季几乎是最现成的人选,他60年代出生,80年代做摇滚乐队,80年代中期流行霹雳舞,他是霹雳舞王,四处走穴,80年代末开始做摇滚经纪人,90年代开始做生意,即便到了现在,你还能在夜场和派对现场见到他,打扮花哨,带着坏笑,熟络地跟各路人马打招呼。
李季总是要玩别人没玩过的。这多多少少也是许多人的信条,比如我,但我终归是个不彻底的人,只能朝着不彻底的方向越走越远,当年的豪情壮志转眼就成了满肚子的下水,少年时的狂妄梦想都渐渐老去,如同夹在笔记本里的树叶,叶脉都还算清楚,但是早就枯黄不堪。70年代末,李季在上中学,开始穿牛仔裤;80年代初,他开始和大院的几个孩子听摇滚乐,从革命歌曲一下子过渡到约翰·列依。那时候在酒店的俱乐部里跳舞还是外国人的“特权”,他们混进外国人组织的派对,互相都看着新鲜。为了学习霹雳舞,他甚至请了一个黑人小伙去他家里件了几个月,天天练习霹雳舞,要不就一起喝酒、吃饺子。
跟李季聊天喝酒,我最愿意听他讲述那些往事。80年代流行霹雳舞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在河北一个村子里整天在晒麦子的场上练习滑步和太空步,幻想有一天能真的登上舞台,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霹雳舞王。
转瞬之间,时间飞快,当年的清秀小生早就四十出头,而那年的霹雳舞王也过完了五十岁的生日。李季依然是夜场的主角,出现的时候依然矍铄得像一把刀,而小委也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教育事业,一年也不会见上一面。当年的电影梦,也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我依然四处吃喝,当年的小宽,渐渐成了老宽。有时候觉得北京这个城市之所以令人留恋,无非是因为这些好玩的人,饭局上飞花摘叶,处处都是段子,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城市足够大,大到几年不见,也不觉得生分;情分也足够薄,薄到即便天天见,也无非算是熟人。京城房贵,居大不易,但是因为这些零散的情分和有趣的灵魂,即便面对着雾霾天,也可以瑟瑟地说:此地甚好,此地甚好。
最先认识的是弟弟,弟弟叫李委,那时候还是个帅哥,在北京的西坝河附近开了一家餐厅,叫云满堂,卖云南菜。餐厅开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不好找,生意一般,经常冷冷清清,木质的地板,踩上去有点咯吱咯吱的响。
那时候我们准备拍一部电影,经常聚在这里商量剧本。这里有不少好吃的云南菜,我最喜欢一道炸猪皮,猪皮上切了花刀,炸到酥脆,是最好的下酒菜。也有自己泡的木瓜酒,后劲很大,入口倒是绵软清香,喝几杯就有点飘。
剧本的话题也一直在酒桌上飘。似乎所有文艺青年都有一个电影梦,李委之前拍过一部电影,是做演员,也是张元导演的,《北京杂种》。那时候的李委满脸清秀,还是个孩子,在剧中叫小卡,跟他演对手戏的是俞飞鸿。
剧本的情节一直在酒桌上消耗,李委想拍自己的童年,在北京西单的全总文丁团大院的童年往事。我们都喜欢一部电影,南斯拉大导演库斯图里卡的《没有天空的城市》,这部电影也被翻译成《地下》,用极其荒诞的方式讲述着悲凉的故事。我们聊的剧本的关键词包括:孩子、文工团、地下防空洞、暴力少年、偷嘴、喝酒、一个诡异的老疯子、一个风骚的女人、道具仓库、锅炉房、爸爸妈妈们的排练室、自制一把小提琴、晴房、革委会主任、食堂、筒子楼、天台上的溜冰场……
就像一部醉酒的跑车,经常跑偏,聊着聊着就开始聊别的,或者是女人,或者是八卦。那时候是2005年,李委30出头,戴眼镜,短发,娶了一个美国老婆,我们叫她老詹,他们有三个漂亮的混血儿子。
那时候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聚在一起,以聊剧本的名义吃吃喝喝。间或有一些人出现,出谋划策。吃饭的地点总会变,聊的话题倒是一直没有变过。这群人都是小馆子爱好者,都喜欢稀奇古怪的吃食。我跟着他去中国传媒大学后面的一家湘菜馆去吃剁椒鱼头,正是夏天,老李顺手买一个烧饼夹土豆丝,一边吃一边嚼,“好吃,好吃,小宽,你也来一个。”要么就去望京的一家牛肠火锅店,朝鲜族人开的小店,老板娘的普通话不灵光,但是热情。这家店在一个小河边,门口就是一条臭水沟。也会跑到五环边的望京一号,那时候我还和这里的老板大军不熟,坐在四合院里吃椒麻鸡和牛蛙。
也会经常性地外出,一次次逃离北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当然也是以弄剧本的借口。去延庆吃火盆锅,去怀柔吃虹鳟鱼,偶尔也会找个农家乐住两夜,夏天的北方农村,夜里凉爽,几个人弄点下酒菜边喝边聊,不知不觉天光大亮。
我们经常费尽力气找一些野地儿,有一年我们去了河北乐亭的海边,瞎开瞎走,到了大清河盐场。这里早先是劳改农场,地点偏僻,海滩上堆放着巨大的盐山,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盐场的招待所里已经没有饭了,我们摸黑在盐场里找吃的。整个盐场保存着上世纪70年代的气息,废旧的筒子楼,天黑之后街上见不到人影。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店,还开着门,掌柜的是一对夫妻,我们点了爆炒墨鱼仔、青椒肉丝等下酒菜,但是不等喝幾口,老板娘就开始催促:你们快点哈,我们快关门了。等我们出门,一只大黑狗盘踞在门口,虎视眈眈看着我们,我们离开的架势有点落荒而逃。剧本最终写了几遍,也没有定稿,电影的梦也不了了之,倒是喝下的那些酒没有辜负那些夜晚。那些夜晚有风,吹来一阵阵幻象。
认识了李委,自然也就认识了他哥,李季,以及他们神奇的爸爸和温柔的母亲。可以在各种场合见到李季,他打扮入时,精瘦,站在那里一脸坏笑,像一把刀。李季现在的身份是餐厅老板,陆陆续续开过不少店,从最早的“隐蔽的树”,到后来的“甲21号”,大大小小开过的店不下10家,可陆陆续续也关门了不少。
如果找一个北京当代潮流变迁的见证人,李季几乎是最现成的人选,他60年代出生,80年代做摇滚乐队,80年代中期流行霹雳舞,他是霹雳舞王,四处走穴,80年代末开始做摇滚经纪人,90年代开始做生意,即便到了现在,你还能在夜场和派对现场见到他,打扮花哨,带着坏笑,熟络地跟各路人马打招呼。
李季总是要玩别人没玩过的。这多多少少也是许多人的信条,比如我,但我终归是个不彻底的人,只能朝着不彻底的方向越走越远,当年的豪情壮志转眼就成了满肚子的下水,少年时的狂妄梦想都渐渐老去,如同夹在笔记本里的树叶,叶脉都还算清楚,但是早就枯黄不堪。70年代末,李季在上中学,开始穿牛仔裤;80年代初,他开始和大院的几个孩子听摇滚乐,从革命歌曲一下子过渡到约翰·列依。那时候在酒店的俱乐部里跳舞还是外国人的“特权”,他们混进外国人组织的派对,互相都看着新鲜。为了学习霹雳舞,他甚至请了一个黑人小伙去他家里件了几个月,天天练习霹雳舞,要不就一起喝酒、吃饺子。
跟李季聊天喝酒,我最愿意听他讲述那些往事。80年代流行霹雳舞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在河北一个村子里整天在晒麦子的场上练习滑步和太空步,幻想有一天能真的登上舞台,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霹雳舞王。
转瞬之间,时间飞快,当年的清秀小生早就四十出头,而那年的霹雳舞王也过完了五十岁的生日。李季依然是夜场的主角,出现的时候依然矍铄得像一把刀,而小委也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教育事业,一年也不会见上一面。当年的电影梦,也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我依然四处吃喝,当年的小宽,渐渐成了老宽。有时候觉得北京这个城市之所以令人留恋,无非是因为这些好玩的人,饭局上飞花摘叶,处处都是段子,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城市足够大,大到几年不见,也不觉得生分;情分也足够薄,薄到即便天天见,也无非算是熟人。京城房贵,居大不易,但是因为这些零散的情分和有趣的灵魂,即便面对着雾霾天,也可以瑟瑟地说:此地甚好,此地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