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揉皱、抚平、边线对齐,罗伯特·朗纤长灵活的手指在薄薄的正方形纸片间穿梭,像在弹奏一段美妙的旋律。隨着他的动作,一只惟妙惟肖的甲壳虫轮廓渐渐清晰,两根触角微微颤动,细细的足尖顶着精巧的小钳子,看起来宛如活物。
  数百年来,折纸艺术家大多只能重复过去的100多种经典作品,而对做这些结构复杂的小玩意儿束手无策。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折纸爱好者掀起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折纸昆虫大战”,朗才创造出新的折法。折一个新作品前,他需要先进行精密的计算,用铅笔和尺子勾勒出详细的折痕图,再按图操作。
  那时,这个始终拼杀在“折纸昆虫大战”最前线的瘦高美国人,还是圣何塞光谱二极管实验室的一名科学家。2001年,他决定放弃体面的职业,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如今,这位“不务正业”的物理学家已经创作出数百种复杂而精妙的折纸作品,其中有翅膀张开足有4.3米长的翼龙,也有小到只有0.5毫米高的鸟儿。随手拿出一件,就能卖出几百甚至几千美元的高价。
  但罗伯特·朗志不在此。
  从某种角度来看,不管多复杂的折纸都能被归纳为数学问题。从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微积分到图论,数学彻底改变了折纸艺术。设计折纸时,一台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就能解出一大堆方程式,比人伏案数周的烦琐分析更准确,也让艺术家有机会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朗开发了一款名为TreeMaker的免费软件,折纸爱好者只要在脑海中构思好造型,在软件上输入尺寸信息,就可以生成折痕图。他编写的另一个程序则可以将特定的模型转换成一步一步的折叠指令。
  折纸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实用。无数个细密的褶皱里,藏着无穷无尽的可能。
  参考折叠昆虫足部的方式,朗帮助一家德国汽车公司设计了一款可以折叠得更加平整的安全气囊,大大减少了原设计占用的空间。
  他还与一家医疗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可以折叠的网状心脏支架,可以通过细管从两根肋骨之间植入人体。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曾邀请他帮忙把一个镜头直径100米、占地面积比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巨型太空望远镜折叠起来,装进3米宽的火箭里送入太空。尽管这个计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但朗因此成名。
  凭借折纸的手艺,朗还以专家的身份被老东家NASA请了回去。他设计的太阳能板在卫星发射时缠绕在上面,几乎不占空间,但到了太空后就能自动展开,表面积比过去的太阳能板更大。
  一开始用数学分析折纸时,朗只是想做出更好看的东西。而如今这个曾被质疑是“玩物丧志”的科学家,真正把爱好“玩上了天”。
  人们已经意识到,折纸的原理可以用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仅美国就有13个由国家拨款支持的折纸工业应用研究项目,而大学里的折纸学教授有三四十位。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可以自动收缩折叠的机器人,只要4分钟就可以完成远程自动组装,在危险环境中执行搜救任务和建造避难所。折纸式人造肌肉让机器人能举起超过自身重量千倍的重物。
  NASA研发的探索机器人可以折叠成巴掌大小,代替人类在陌生的星球上自如来去。装在胶囊里的折叠机器人能够在人类的胃里自动展开,带走误吞的电池、治疗胃溃疡等。
  根据折纸原理,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超级小巧的手术钳,并正在尝试用可折叠填充物来替换脊柱上的受损软骨。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则在尝试证明,如果蛋白质错误折叠,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或疯牛病。
  野心勃勃的罗伯特·朗相信,折纸在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就像数学一样。”他说,“它们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
其他文献
尤师傅是做砂锅的,他和村里人做的砂锅曾经声名远播。  洛南砂锅闻名于世,而洛南砂锅又以八里桥砂锅(又称八里砂锅)为代表。八里桥的砂锅现在只有尤师傅在做。  尤师傅制作砂锅的手艺是从爷爷、父亲那里学来的。据传,八里砂锅制作工艺是清咸丰初年澄城县一位姓刘的师傅带到洛南的。尤师傅的手艺跟这个刘师傅有没有关系,他无从知晓。  洛南县城东南沿344国道行约5公里,有一条溪流婉转自南而北流过,田野平阔、山峦起
期刊
索斯比太太以善良闻名,在她的一生中从未说过任何人的不好。无论是谁,她至少都能说出对方的一个优点。  一天,兩个邻居看到这位善良的老太太在街上行走。  一个人说:“我敢打赌,你说不出任何一个人,能让索斯比太太说不出他的好话。”  另一个人答:“好,我跟你打赌。”  当索斯比太太走到她们面前的时候,她就跟索斯比太太打招呼说:“你好,索斯比太太。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请问你对魔鬼有什么看法?”  “嗯,”
期刊
汪维信工作室(原名“北京站党员义务指路亭”)不到12平方米的小屋子内,4位老人在给来往的游客指路。问路的人一拨儿刚走,一拨儿又至。“打车150都不够。您就坐门口那公交,俩人10块都用不了。”“您说这地儿我还真没听过,我给您查查。”汪维信拿出手机,扶了扶眼镜,眯起眼睛看着,“您前边红绿灯左转,始发站,有座儿。”  这里已经成为北京火车站广场东南角的一景。四处广告林立,“党员义务指路亭”的招牌显得与众
期刊
我妈是个经历丰富的人—这可能是所有有趣儿的人的前提—虽然她从来不说。她和我爸曾经都是奔赴黑龙江插队的知青。我爸在那儿待了8年,他给我讲过很多那时候的事:插秧、伐木、追野猪、偷黄豆,带领受欺负的北京知青打架,在珍宝岛反击战的余波下半夜扛枪守卫……谈到那段岁月,他总是有很多话,神采奕奕威风凛凛。而我妈就不太主动聊这些,只是在我爸讲到故事高潮时“嘁”上一声—事实上她在同一个建设兵团待了9年,比我爸还要多
期刊
“今天杭州蛮热的哦!”拍摄用的脚本成了她的扇子,在她手中轻轻地晃动。没人会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71周岁。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她还是名“淘女郎”。她叫杨光。  这天,她从上海赶到杭州,拎着一只足有30斤重的箱子。没有助理,没带老伴,也没有子女陪伴在侧。“我喜欢一个人行动,方便。”她很喜欢笑,而且笑起来又暖又好看。2015年8月,她接下了淘宝的第一个单子。此后,网友们在淘宝搜“老年装”,就总能看见满
期刊
方言难懂、易生歧义,然而方言又很有趣。  同一件事,用方言说,可能就比用普通话说有趣。广州有个说法叫“砂煲兄弟”。砂煲兄弟就是酒肉朋友,但比酒肉朋友的说法更俏皮,因为有双关的意义。广州人把“混”叫作“捞”,把“泡”叫作“煲”。“混日子”就叫“捞世界”,“泡电话”就叫“煲电话粥”。吃砂锅,是既要“煲”又要“捞”的,所以砂煲兄弟就是一起混世面、泡生活的人。至于他们“煲”的是不是“无米粥”(没有结果的事
期刊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老年人也就是养养鱼、遛遛狗,跟年轻人抢地盘跳跳广场舞……  因为人人都说:老啦,哪兒都去不了了,安安分分地在家待着就行了。  少年人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世界等着的好像一直是他们;中年人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世界好像一直是他们的;老年人自己也认为,世界再好,好像也与自己没什么相干了。  所幸,世事最温暖的地方就在于:即使你已预知无常,内心仍可向往。  正因如此,我才见到了传奇的李阿姨:6
期刊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微型博物馆成为各国街头巷尾的风景,其中很多还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也许是由于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博物馆获得这一殊荣。  据统计,全英国有6万多个电话亭,但还在运行的只剩下1000个左右。2016年,约克郡沃利镇居民把一个废弃电话亭改造成了博物馆,用于展出“当地历史的见证物”。该博物馆每次只能容纳1名观众,展品却十分丰富,有老照片、蚀刻玻璃、旧时装和珠宝等。博物馆负责
期刊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有一座百年图书馆,刚好横跨两国的国界,这就是哈斯克尔图书馆。哈斯克尔图书馆的风格古典雅致,馆内放置着20世纪初的木制品和软垫座椅,除此之外,看起来和其他图书馆并无二致。  不过,如果对它不了解,进去后很快你就会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图书管理员都精通英法两种语言?为什么书架上有那么多有关法国殖民时期加拿大历史的书籍?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横贯图书馆地面的那条黑线是做什么用的?  
期刊
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一名老人正通过智能养老机器人“阿铁”与家属视频通话。  一只数显手环佩戴在刘奕汉老人的手腕上,全天无间断地测量着他的血压、心率、体温等数据,同时将数据同步传输到他的子女和医生都可实时查看的管理平台上。平时,子女在客户端上可以“视频探望”,老人“近在眼前”;若遇紧急状况,老人可以随时随地一键呼救……这是近日记者在山东潍坊“户户养老”项目现场看到的情景。这个入围国家发改委“基于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