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体验”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到以感悟体验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呢?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朗读中感悟体验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立者批文以入情。文本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中介,唯有通过读的方式才可以达到“有所感悟”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自由读、品读、诵读都是感悟体验的重要方式。
教学《望月》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美丽的月色的。
1.出示文中赞美月色的古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2.月色是美的,而作者笔下的月色也毫不逊色。(出示第二自然段)轻声读一读,你能读出这份美丽吗?
3.再轻声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发现了月亮的美丽?(读后交流)
4.(多媒体播放江上月色图及音乐,教师适时解说)伴随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乐曲,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5.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色,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宁静的、安详的、优美的、朦胧的)
6.多好的感觉啊!从这段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们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优美的、朦胧的。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读的目的和程度,如刚接触文本时的初读,理解感悟时的精读、诵读等等,正是在不同程度的朗读中,学生的感悟才得以深化、得以丰富。
二、讨论中感悟体验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和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可以抓住司马迁的“发愤”这一关键点设问:①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②他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③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怎样?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
三、写话中感悟体验
写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内容,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如果说,读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内化过程;那么说、写就是对文本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外化表现。在语文课堂上,读、说、写常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如总结《白鹭》这篇课文时,我给了学生一个“说”的机会:“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白鹭‘美’在哪里?你能用几句话写下来,然后向大家表达出你的感受吗?”学生听此问题,个个情绪高涨,有感而发。学生凭借文中的优美词句,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给予白鹭以人的情感。有的说白鹭的形态太美了,它的身段犹如美丽的少女一般,静静地站在水边,亭亭玉立;有的说白鹭的色彩配合适宜,只有大自然的杰作,才会如此完美;有的说白鹭不是在眺望,它是在等待自己的家人……学生通过练、说,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
四、想象中感悟体验
想象体验指的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展开再造想象,进行大胆推理、猜测,获得体验和领悟的心理过程。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体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语言意境,借助课文阅读,采用“意义空白”的途径进行想象体验,达到感悟课文的目的。这是一种颇有效果的方法。
例如,《海伦·凯勒》的重点段落是第四自然段,在教学中,对于“不分昼夜”的意思,我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而是通过“白天, 海伦在……”“晚上, 海伦在……”“深夜, 海伦在……”的师生对话,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其意思,还引导学生在用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的过程中感受海伦的刻苦。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情景再现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五、角色中感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
所谓角色感悟体验,就是读者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参与到文本中去,直接体验人物的情感﹑心理的过程。它能使读者与文本人物合二为一,从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在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经验。
笔者教课文《小露珠》的第2~5自然段的时候,是按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
①动情地朗读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话,抓住关键词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略)
②分角色表演。请几个小朋友表演小动物,老师表演小露珠。 (略)
③想象成其他的小动物,分角色表演,体验小露珠与朋友们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上面的教学片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和分角色的表演,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了文本的情境,感受语言所表达的小露珠与朋友们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责编 张亚莎)
一、朗读中感悟体验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立者批文以入情。文本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中介,唯有通过读的方式才可以达到“有所感悟”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自由读、品读、诵读都是感悟体验的重要方式。
教学《望月》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美丽的月色的。
1.出示文中赞美月色的古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2.月色是美的,而作者笔下的月色也毫不逊色。(出示第二自然段)轻声读一读,你能读出这份美丽吗?
3.再轻声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发现了月亮的美丽?(读后交流)
4.(多媒体播放江上月色图及音乐,教师适时解说)伴随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乐曲,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5.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色,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宁静的、安详的、优美的、朦胧的)
6.多好的感觉啊!从这段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们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优美的、朦胧的。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读的目的和程度,如刚接触文本时的初读,理解感悟时的精读、诵读等等,正是在不同程度的朗读中,学生的感悟才得以深化、得以丰富。
二、讨论中感悟体验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和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可以抓住司马迁的“发愤”这一关键点设问:①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②他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③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怎样?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
三、写话中感悟体验
写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内容,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如果说,读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内化过程;那么说、写就是对文本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外化表现。在语文课堂上,读、说、写常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如总结《白鹭》这篇课文时,我给了学生一个“说”的机会:“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白鹭‘美’在哪里?你能用几句话写下来,然后向大家表达出你的感受吗?”学生听此问题,个个情绪高涨,有感而发。学生凭借文中的优美词句,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给予白鹭以人的情感。有的说白鹭的形态太美了,它的身段犹如美丽的少女一般,静静地站在水边,亭亭玉立;有的说白鹭的色彩配合适宜,只有大自然的杰作,才会如此完美;有的说白鹭不是在眺望,它是在等待自己的家人……学生通过练、说,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
四、想象中感悟体验
想象体验指的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展开再造想象,进行大胆推理、猜测,获得体验和领悟的心理过程。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体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语言意境,借助课文阅读,采用“意义空白”的途径进行想象体验,达到感悟课文的目的。这是一种颇有效果的方法。
例如,《海伦·凯勒》的重点段落是第四自然段,在教学中,对于“不分昼夜”的意思,我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而是通过“白天, 海伦在……”“晚上, 海伦在……”“深夜, 海伦在……”的师生对话,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其意思,还引导学生在用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的过程中感受海伦的刻苦。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情景再现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五、角色中感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
所谓角色感悟体验,就是读者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参与到文本中去,直接体验人物的情感﹑心理的过程。它能使读者与文本人物合二为一,从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在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经验。
笔者教课文《小露珠》的第2~5自然段的时候,是按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
①动情地朗读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话,抓住关键词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略)
②分角色表演。请几个小朋友表演小动物,老师表演小露珠。 (略)
③想象成其他的小动物,分角色表演,体验小露珠与朋友们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上面的教学片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和分角色的表演,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了文本的情境,感受语言所表达的小露珠与朋友们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