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技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教师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而数感,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数感的定义是理解数的意义,对数学和数字具有意义观念。作为学习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感培养。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数感能力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来进行解析。找出我国小学教学数感培养工作中应该注重的方面,使小学数学的教學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教学方法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15-0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也处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行业都在向数字化方向调整,这就需要人们需要有很好的数学素养。素养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方法等。数感作为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是数学素养中打下基础,构成良好素养的重中之重。因为数感是相对比较抽象笼统的概念,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数感的含义
  数感实际是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数感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理解数的能力,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熟练的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具有了良好的数感的人,可以把数和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
  2.培养数感的重要意义
  数感作为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数感能力和运算能力来处理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从而进行观察。例如,小明过生日买了一块蛋糕,家里5个人给他过生日,应该切成几等份?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设置类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让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通过锻炼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关系有更好的掌握。比如,学生可以根据家里每天使用2度电的规律,算出一个月家里需要多少电费。能够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立刻就能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课程以及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内容,举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数感。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课程为例子,讨论培养学生数感的各种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数学的身影随处可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巧妙的运用生活当中的数学案例,让学生打开思维,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培养学生用数表述情感,传递信息的能力。
  比如,在“比一比”教学开展中,教师先让学生来观察教材中的配图和课件中的图片,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认真比较俩个盘子里鸭梨的数,不同小朋友的橡皮来进行长短对比。运用教学工作里的实际工具,例如格尺进行教学展示,让学生在通过实物的观察增加对物品的数量,长度的理解。结合实际让学生产生兴趣,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主动的对教师中某些属性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让学生加强对数量管理的认知印象,培养良好的数感思维。
  2.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数感
  交流与合作作为新课标的要求,目的是强化学生知识,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使学生的人格建设得到完善。例如在教师讲解完数量的多少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开展游戏,让学生把每个人的铅笔数量进行对比等等,不仅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还培养了与同学交际的能力。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
  3.加强观察对比,提升增强数感
  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掌握数的大小关系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数的抽象概念,也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加强对大、小、多、少、几倍等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的数感得到提高。
  “比一比”单元的课程教学是在学生对数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开展的,在学习这单元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对数有了了解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对数进一步深化和了解。如果对数的认识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比一比的课程学习就是对学生数感的加强和巩固。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数量关系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完成对其語感的深化。
  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对数的运算能力训练,要数量关系深化到另一个层次,让学生通过数的运算,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把对数感的培养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让数学在生活中大放异彩。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应注意的问题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数学来自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教学情境要贴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抽象数字的理解和掌握。
  2.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着急。数感的培养是一层一层递进的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教学过程中对数感的培养要求也要加深。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很关键的一步,要从基础开始进行良好的数感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为以后更深一步的数学教学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火热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改进,在产生了许多变化的同时,教师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也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培养我国小学生的数感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向龙.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下).2014(02).
  [2]陈静.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文理导航(下旬).2014(05).
  [3]胡瑞链.例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其他文献
采用厄瓜多尔147个气象站多年实测降水、温度、风速、湿度、日照等气象数据,分析研究了西部太平洋水系区、中部安第斯山区和东部亚马逊平原区降水、潜在蒸散发、土壤水分储存
【摘 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审美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81-01  小學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
【摘要】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课改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渗透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关键词】现实联姻 思维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66-02  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一同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数学教材删除了许多以往的内容,同时又增设了许多新的内容,新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第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该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
[目的]降低混合型造纸法再造烟叶中TSNAs的释放量。[方法]研究分析不同吸附材料对烟草萃取液及再造烟叶卷烟烟气中TSNAs的吸附效果。[结果]在烟草萃取液中,活性炭对TSNAs的吸
为测定人造板中的五氯苯酚含量,通过对LY/T1985—2011《 防腐木材和人造板中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不确定度来源及其数学模型,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结果发现
针对受堤防建设影响的黑龙江干流地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了流域生态健康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并应用到黑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的相关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着重培养中英双语能力的同时,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对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59-01  政
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思维方式,如何基于或构成学理进行数学的深理解和真思维呢?笔者以为,教师在探索活动中基于学情和学理“顺势”而为,改善数学教育“生态”,是提升数学课程实施品质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持续学生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顺势就是基于学情和学理展开数学探索  在一定意义上讲,多数时候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具有探索性。然而,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具有探索性”认
【摘 要】在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培养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容错,让学生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错误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的完善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的纠错能力才会有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