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享课程资源角度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三化”建设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享精品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提出了“三化”的新要求,即“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文章根据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培养高职师资队伍“三化”建设中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工程化 职业化 国际化
  [作者简介]孙海泉(1964- ),男,江苏溧阳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021)曹素琴(1970- ),女,江苏靖江人,靖江八圩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江苏 泰州 2145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苏州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SZC02YZ03)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051-02
  
  2009年2月9日,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本省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背景或专业侧重各有不同的5~10所独立设置的非国家示范建设的高职高专院校填写问卷,全面了解国家精品课程(高职)的建设、使用情况。”这说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从关注立项建设开始转向关注使用效果了,这也是国家立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笔者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一线教师的调研,深感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国外的优质课程资源),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尚需进行“三化”建设。
  
  一、分享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新要求
  
  (一)分享国内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新要求
  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目前已立项建设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614门(不含军队院校的课程),特别是从启动示范高职建设以来,已经有很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被开发,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目前高职高专的大部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但在分享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工程化”和“职业化”背景提出了新要求,缺少“工程化”背景的师资很难理解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导入、工业案例等;缺少“职业化”背景的师资,很难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情境设计比较陌生,即使分享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校型教师,另一类是从企业到学校的企业型教师。他们或善于讲,或善于做,这使得“学做合一”的课程建设初衷无法实现。而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国际化”,这就决定了要跟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必须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分享国际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本文着眼于利用全球最优教育资源的角度,深感分享国际课程资源势在必行,这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背景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由于缺少国际培训和国际交流,使得国际化的视野和各项能力有所缺失,很多教师在转化国外教学资源时只能依赖于“中介”,这导致课程标准可能出现“走样”,专业技能的传授和指导可能出现“失真”或“损耗”,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化”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基于对上述现状的认识和思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尝试着力培养教师的“三化”,即着力培养教师的“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背景。
  (一)“工程化”背景
  培养师资队伍的“工程化”背景是指解决学校型教师的企业行业背景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国家在遴选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时候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在如何培养上,学院的做法是:
  1.实施有工程背景人员的优先招聘计划。学院的人事招聘制度规定:优先录用有三年以上企业行业背景的人。这一制度的落实并不需要我们的智慧,但需要我们的勇气,一是要打破传统的唯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招聘原则。这在目前的很多高校中仍然如此,但从“工程化”的要求出发,我们深感教师的招聘更应该注重教师是否具有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注重他们在企业所做过的项目。二是要承担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众所周知,企业工程师的待遇不低,特别是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中的工程师,如果要招聘他们来校任教,自然要承担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三是要解决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的人事流动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公办的体制下,企业编制的人员是很难流向事业编制的,这使得招聘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困难颇大,学院以其股份制办学的灵活优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尽管学院目前的工科师资平均企业行业工作经历达5.8年,但由于学院的扩招,要求师资全部具有企业行业背景已不现实,于是学院针对没有企业行业背景的师资实施了“访问工程师”计划,学院与AMD、NOKIA、VDL、SAMSUNG、SPANSION等企业签订了访问工程师合作协议,学校型教师都要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根据企业与学院共同拟定的培训计划,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增强其工程背景,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了教师工程化背景的积累期。
  3.实施讲师转评工程师计划。鼓励学校型的师资通过为企业服务和做企业项目的形式转评工程师,形式是转评工程师,实质是培养教师的“工程化”背景。学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教师不能被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说明教师的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而教师参与了企业的上述工作,转评工程师也就水到渠成,也就成为评估指标中的真正“双师型”教师,分享优质课程资源也就无“难”可言。
  (二)“职业化”背景
  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一旦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培养他们“职业化”背景的目标就变得非常明确,主要是解决企业型教师的教师职业资格、提升教学水平的问题。具体的措施有:
  1.实施职业培训计划。对于企业型师资,学院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导师制、外出培训、教学交流等途径加强其教学方法培训,重点是解决如何把企业行业背景的优势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例如,企业型师资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不陌生,但如何根据认知规律和同一范畴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情境就需要强化。
  2.实施工程师转评讲师计划。与讲师转评工程师如出一辙,学院鼓励工程师转评讲师,形式是转评讲师,重点是培养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设计、开发的能力,这是教师作为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实施这一计划需要有和谐氛围和人事分配制度的保证,这些企业型教师可能年龄较大,但高校教师的职称却非常低,在高校教师的队伍中,他们时常会有职称的压力,应该构建和谐的氛围为他们解压;同时,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向他们倾斜,确保他们的经济待遇,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三)“国际化”背景
  “国际化”背景主要是解决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满足外资企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副校长穆罕默德·沙里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国际化视野和世界意识,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顺勋也认为:“一个没有国际化眼光、不具有亲和力的人,肯定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和栋梁之才。”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这是毋庸置疑的。学院在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背景上采取的措施有:
  1.实施海外技术培训计划。学院的人事制度规定,凡是来学院工作满2年的教师,学院将陆续派往国外接受专业培训。建院以来,学院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比利时鲁汶工学院三个稳定的海外师资培训基地,每年选送教师出国培训。同时,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还选送了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荷兰、日本等国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实施师资的海外技术培训计划,不仅解决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背景问题,而且还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工程化”背景。
  2.实施海外招聘计划。学院注重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海归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利用学院灵活的体制与机制,实施了“一美元教授”计划。苏州工业园区云集了数千家外资企业,其中很多企业的总经理是海归的博士、硕士,他们多年的求学经历使他们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二十载的寒窗苦读又让他们功底深厚,于是学院通过组建园区博士联谊会的方式,聘请了这批海归的企业总经理充当学院的“一美元教授”(每次上课的报酬为一美元),他们既是学生了解前沿技术的引导者,又是学院教师的“导师”,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3.实施校企互聘计划。该计划是指企业工程师被聘为学院的讲师,学院的讲师被聘为企业的培训师。与海外技术培训计划一样,通过与著名跨国公司的互聘,可以不出国门即能在培养师资队伍“工程化”背景的同时,又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在这一互聘计划中,学院不仅重视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学院任教,而且更注重学院的讲师被聘为企业的培训师,成为企业的培训师意味着了解了企业用工的标准,把这一标准引入教学,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端定位。目前,学院活跃着一批“NOKIA讲师”“VDL讲师”等企业讲师,在课堂上也活跃着“NOKIA培训师”“SAMSUNG培训师”等企业培训师。
  通过实施具有产学结合、国际合作特色的“三化”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为学院分享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了保证,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院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三化”建设的两点思考
  
  综上所述,从分享优质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三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但根据我们的实践,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如何创新人事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为具有“工程化”背景的人员进入高校教师行列提供方便。上述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双向流动,具有工程背景人员的待遇等问题就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第二,如何创新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师资队伍的“三化”建设不影响教学质量。如教师要去企业做访问工程师、被企业聘为培训师的教师要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正常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质量该如何保证?我们认为柔性管理不失为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我们的实践未必最佳,我们的思考未必最优,但我们愿意与同行们一起继续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的通知[EB/OL].http://shifan.hnjtzy.com.cn/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4,2009-02-09.
  [2]查建中,何永灿.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9-111.
  [3]唐惠龙.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64.
  [4]张小军.浅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26.
  [5]关远见.改善现状与改变现状——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32.
  [6]顾文明.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34.
其他文献
为有效防控城市供热管线泄漏爆炸事故,在事故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的基础上开展了城市供热管线泄漏风险研究,得到了导致供热管网泄漏的基本事件组合,分析了系统的结构重要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愈加频繁,世界所有的企业都朝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企业中,怎样对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并按劳计酬已经
人们习惯认为争取市场份额,产品能够卖出去就是企业经营的全部。事实上,企业经营只是经营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营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实现生存发展,基业常青的目的,除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优势,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其集群效应有节约成本效应、区位品牌效应、竞争与合作效应、创
当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认同的同时,关于它的认定问题却始终困扰着审判实践中对其运用。电子证据的认定主要包括可采性与证明力两方面,可采性赋予了电子证据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建设与创新,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讲,一个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是实践的推进与探索。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财务总监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当下在国企中运用的现状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完善。
针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有一位教师在广州某享有盛誉的民办高校退休了,但当他从社保足额领取退休金时发现,与同资历的公办退休教师相比,竟然少了一半还多!为什么?一问才知:由于任教于“民办高校”,自己这个人民教师竟一直没有摆脱“外来工”的身份。   虽然我国出台了“民办非企业法人”概念,但并未制订与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实际上对民办学校在税收、教师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执行的政策完全等同于“民办企业”,执行的是企业标准,而非“
本文从中美关系入手谈了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