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
学生:沉默不语。
师:(沉思片刻)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家附近有臭水塘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面带笑容)老师想知道这些水塘为什么会变臭了?
生:(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家附近的水塘水臭是因为有人倒垃圾进去。
生:我家附近的小化工厂整天向池塘里排废水。
师:这些人不爱护环境,你们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学生。除了这个原因,还有的水塘里没有垃圾为什么还会臭呢?
生:因为这些水不动,所以会发臭。
师:(很高兴,竖起了拇指)是的,我们称它为死水。那么,我们学校边上的溪水为什么不臭,反而很清澈呢?
生:(纷纷举起了手)因为这溪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所以不臭,而且还能洗衣服。
师:(非常高兴)你说得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是呀,因为溪水是流动的,我们称它为活水。
师:这回谁来说说这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
生: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啊!
生:老师,我知道,读书需要追求新知,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掌声)
生:老师,我还明白。我们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心清澈如池水。池水清澈能映照出天上云影,恰如人经常开卷阅读便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掌声再起)
……
评析
我们身处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差。没有多媒体,学生的课外资源相对薄弱。农村小学生对于古诗学习难度较大,平时只有靠死记硬背古诗的含义来学习古诗。这节课中为了突破这首诗的难点,即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充分调动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他们思考。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先问:臭水是如何造成的?学生回答得得心应手,接着是溪水(学校边上正好有一条山涧)为何不臭,反而很清澈呢?学生显而易见,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不臭,从而把孩子引入到课文的方塘中来:这塘池水为何不臭而如此清澈透明呢?学生很快明白了,因为是由源头在源源不断地为方塘提供活水。所以方塘之水才会如此清澈透明如一面镜子。进而,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所包含的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的理解。农村学生身上那种难得的灵气流动和明畅思路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动容。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农村教师则可以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思考。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广袤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发挥课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师:同学们,这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
学生:沉默不语。
师:(沉思片刻)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家附近有臭水塘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面带笑容)老师想知道这些水塘为什么会变臭了?
生:(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家附近的水塘水臭是因为有人倒垃圾进去。
生:我家附近的小化工厂整天向池塘里排废水。
师:这些人不爱护环境,你们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学生。除了这个原因,还有的水塘里没有垃圾为什么还会臭呢?
生:因为这些水不动,所以会发臭。
师:(很高兴,竖起了拇指)是的,我们称它为死水。那么,我们学校边上的溪水为什么不臭,反而很清澈呢?
生:(纷纷举起了手)因为这溪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所以不臭,而且还能洗衣服。
师:(非常高兴)你说得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是呀,因为溪水是流动的,我们称它为活水。
师:这回谁来说说这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
生: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啊!
生:老师,我知道,读书需要追求新知,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掌声)
生:老师,我还明白。我们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心清澈如池水。池水清澈能映照出天上云影,恰如人经常开卷阅读便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掌声再起)
……
评析
我们身处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差。没有多媒体,学生的课外资源相对薄弱。农村小学生对于古诗学习难度较大,平时只有靠死记硬背古诗的含义来学习古诗。这节课中为了突破这首诗的难点,即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充分调动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他们思考。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先问:臭水是如何造成的?学生回答得得心应手,接着是溪水(学校边上正好有一条山涧)为何不臭,反而很清澈呢?学生显而易见,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不臭,从而把孩子引入到课文的方塘中来:这塘池水为何不臭而如此清澈透明呢?学生很快明白了,因为是由源头在源源不断地为方塘提供活水。所以方塘之水才会如此清澈透明如一面镜子。进而,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所包含的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的理解。农村学生身上那种难得的灵气流动和明畅思路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动容。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农村教师则可以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思考。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广袤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发挥课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