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黔茶之前路和发展方向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产业的市场历史悠久,茶叶早已是远销海外的农产品之一,以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及紧压茶……等为主。而贵州茶在茶文化历史上与现实使命中,亦担当起一重要角色,将山上的茶树叶放入上善之水,便浸润了人类的饮茶文明。
  目前,中国产茶区遍布全国,大致分为四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區、华南茶区等,而贵州正处西南腹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贞观九年(公元793年)起,黔南茶一直是朝廷贡茶之一。1980年,晴隆县、普安县交界处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为现今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茶籽化石。这枚茶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贵州茶树生长具有古老的历史。到明朝期间,贵州绿茶不断涌现贡茶。贵州便加强与外界交流接触、力求改变闭塞状况,吸取外地知识、特别是江西一带的栽种管理技术,使古老茶区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几乎县县产茶,且名茶不胜枚举。贵州优质茶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呈现出优质品种,让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广受欢迎的名茶越来越多,据记载,贵州已成为向明王朝上贡茶的5个布政司之一,且每年贡茶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福建两个布政司及松江府、常州府;因各县普及种茶且质量上乘,贵州茶成了众多饮茶爱好者的共同向往。
  抗战时期,为建立战略后方茶叶科研及出口基地,民国经济部派遣所属中农所和中茶公司茶叶专家张天福、李联标等,于1939年9月来到贵州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并创建西南第一所茶叶科研机构。及后,国立浙江大学也迁入湄潭办学长达7年,大批学者、专家云集湄潭。这对黔茶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确定了湄潭优质茶发展的雄厚的基石,也为贵州留下一笔十分珍贵的茶文化宝藏。
  黔茶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极利于茶叶芳香的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贵州绿茶内含物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等别具一格的品质。
  近年来,贵州在茶园建设上走出一条新思维路向、生态文明之路,致力种于铸造最优秀、最好生态、最安全的茶原材料基地,为大规模茶叶加工企业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扩大茶企业之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扩展,黔茶生产业作出了榜样。
  贵州红茶制法的发明是在青茶(乌龙茶)之后,在工艺和制作方法上,用了许多时间来改良质量,以迎合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优质红茶产品。贵州红茶持续发展的方向,笔者提出可持续发掘全国的优质的红茶区,培训专业人才提高红茶的制作技术,广泛加强茶农培训,提高茶商领航人的国际贸易知识。
  众多红茶中,贵州省黔茶逐渐广受世界各地的欢迎,贵州省土地肥沃,生态空气优良、有着地理环境的优势,还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亦是欧美现时大量需求进口的一种高端红茶。除了大量买家外,我们还要提高茶农对外知识水平,让他们做好高质量的红茶,可出口到欧美,扩大贵州省茶产业营商之路。当每一次单位邀请往贵州交流时,我都要求安排下乡为茶农互相交流,给茶农做多一些教育工作,履行我贵州省茶文化大使的使命。于2017年于贵州湄潭洗马镇与二十多位茶农提供上课及评茶训练。2018年与三十多位茶农作指导产业发展。
  谈到贵州红茶对健康的好处,红茶的营养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资料,红茶茶叶含有:咖啡因、茶多酚、茶碱和可可碱、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红茶的茶多酚,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辐射或受紫外线辐射或有害致病病原体的化合物。类黄酮少数在氧化过程中,不会被破坏的茶多酚,红茶的好处被认为与类黄酮有关。当被人类饮用时,这些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可以抵抗自由基伤害细胞的活性。而在产品上的创造,必须有风格和特色的自家品牌,不应盲目跟风,要具备时代触觉,要对自己的产品有深厚的认识,和一队专业有推广及营销团队才能做得更好。
  今天的中国,正在大力反腐倡廉,茶在社会活动中或将被赋予新的涵义,并刷新固有的消费群体。而步入小康社会的国民,上演着茶叶新领域的消费传奇。
  而笔者认为高端红茶及商品红茶的文化理念与个人论点,我们要宏观整个红茶市场,需要像两条腿来走路一样:一个是高端红茶,另一个是商品红茶。绝不能只走其一,必需要两腿并存走路一样。高端的茶是着重在形、色、香、味的质素上,尽量使用人工手制的技术,这可以满足到一班对茶有要求的茶艺爱好者,及喜爱冲泡功夫茶的茶友。因高端红茶未必能够获得丰厚的金钱利益,所以市场是比较狭窄。虽然成本价钱上相对会高些,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放弃了制作高端红茶的传统理念。如果没有高端茶的制作文化,亦不能带动低价的商品红茶在市场发展。经营低端红茶是需要考虑多一些时尚产品,如在香港成功的港式丝袜奶茶,是用拼配技术把普通的商品红茶加奶变成流行的港式奶茶,还有台湾的珍珠奶茶等等。展望未来可继续承传手工制作红茶的文化素质,藉此也可营造新一代时尚的商品红茶来刺激经济,达成两腿并全的理念。
  (作者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香港茶道总会副会长香港茶艺中心首席讲师、香港茶道高级讲师、雅博茶坊董事长)
其他文献
国盛则茶兴,古代如此,当代更如此。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历史上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蓬蓬勃勃,万千景象。在这期间,贵州省茶业异军突起,令全国茶界刮目相看,为全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挥后发优势、弯道取直的一个典型样本。  贵州茶虽然有不凡的历史传统,如古茶籽、古茶树见证了历史的悠久,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的出色担当,但更多的是近10年来在茶产业
期刊
安顺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作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脉,自改革开放以来,安顺茶产业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近十年来,特别是是十八大以来,安顺市茶产业发展尤甚。  乘改革东风 安顺品牌享誉神州  在五、六十年代,安顺茶叶曾通过上海、广州口岸出口世界各地。1979年安顺出口绿茶“珍眉”在上海口岸茶叶审评会上荣获一等奖。由此,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等地茶商曾一度
期刊
从小喝茶,就有用大搪瓷缸的习惯。因我爱茶、喜茶、好茶,就结缘寻找自己的生活伴侣(茶),并打破稳定而平淡的生活,茶的美丽和魅力,让我放弃公职,专心做茶。  2001年,我开始茶山漫漫征途,游走于祖国的各地茶叶主产名山,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顺势顺季,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江南,从城市农村到原始森林,依依踏寻。虽收获颇多,但问题更多,返黔后得幸与贵州的茶老前辈们(如:牟应书、张其生、朱志业、汪恒武等等
期刊
40年,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却已成就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翻阅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黔南答卷,美丽幸福、生态宜居的黔南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尤其以都匀毛尖茶为代表的黔南茶产业,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趁势而为,顺势而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享誉中外天下知 毛尖品牌传万里  素有“千年贡茶、百年金奖”美誉的都匀毛尖,是百年中华老字号品牌。1915年,与贵
期刊
象山,在抗日战争之前是湄潭县近郊的极平常的荒坡,又名打鼓坡,坡上有零星茶园但不成片不成行,是数千城里人坟葬之地。1939年10月,民国政府经济部责成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和中国茶叶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两家派遣王涛、张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专家最后调查选定湄潭,开始筹建中央实验茶场,1940年在首任场长刘淦芝和技术室主任李联标领导下,开始规划勘查垦植种茶,象山就很快成名。中央实验茶场自
期刊
遵义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古老茶乡。遵义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显著,终年温凉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勤劳智慧的茶农,在黔北大地上完美融合,产出了形美色翠、匠心传承的遵义茶。近年来,遵义市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遵义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红色茶都”正逐渐崛起。  古老茶部改革重生  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设
期刊
2016年6月,我与志趣相投的同事一道申请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顺利获得了学校的批准。2017年4月如期举办了首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会址选在了贵阳市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之所以将极富象征意义的首届论坛放在贵州省,一方面是因为贵州省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至今也是全国核心产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贵州有着无数非常纯粹的爱茶者,他们将与茶厮守作为志业,自身融入茶中,与茶同在,不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因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农业部组织的武陵山區科技扶贫,先后有10余年时间在贵州省石阡县和铜仁地区(现铜仁市)开展茶叶科技扶贫工作。  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驻武陵山区科技扶贫组的安排下,服务范围几乎遍及贵州全省以及湘、鄂、渝、黔武陵山区全境,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应邀重访贵州茶区,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贵州省委下发《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的
期刊
走过了40个年头,随着改革的春风,茶文化的复兴,贵州茶产业就像春天的茶芽一样,发展迅速。  二十一世纪,贵州迎来西部大开发,全省经济高速增长,也带动了贵州茶产业茶文化的快速发展。为推动贵州茶叶生产、贸易、消费和茶文化升级,帮助贵州茶叶企业品牌建设、搭建销售渠道,促进贵州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2005年8月,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后,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与省内外相关行业
期刊
国运兴则茶运兴。  贵州茶产业这些年的发展,为有志于从事茶产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各自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可谓人尽其才,各施其责,才有了贵州茶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贵州茶业发展不断奋进  2010年8月,为更好地服务贵州茶业发展,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成立。多年来,深入开展产业推广和活动举办,始终遵循“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谱”的原则,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