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贵州茶一起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喝茶,就有用大搪瓷缸的习惯。因我爱茶、喜茶、好茶,就结缘寻找自己的生活伴侣(茶),并打破稳定而平淡的生活,茶的美丽和魅力,让我放弃公职,专心做茶。
  2001年,我开始茶山漫漫征途,游走于祖国的各地茶叶主产名山,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顺势顺季,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江南,从城市农村到原始森林,依依踏寻。虽收获颇多,但问题更多,返黔后得幸与贵州的茶老前辈们(如:牟应书、张其生、朱志业、汪恒武等等)讨教,而后,在众多不成体系的爱好里,我去叩开了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学习之门,在学习了一个周期后,我开始了与贵州茶的交流。
  起初,贵州茶在我的生活中品饮量为两三个月一斤,级别品种单一,费用占我的生活闲开支8%左右。自2002年,在贵阳市创立了九品工夫大好茶味馆后开始深入贵州茶产业的末端,讓我与贵州茶产生深深的缘份。当时的贵州茶企小敖乱,茶园面积80余万亩不到百万亩,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茶专业教育培训机构极少,无茶专业高等教育,所谓的知名茶场、茶企业都是以前的国企与集体企业,在本地知名茶里,流传较好的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贵定云雾茶、大众茶有新桥、普安、上隆、东坡等地茶场茶叶;贵州其他地茶基本属于少见、少闻,红茶也只有少数国有企业小部分生产,市场不可遇见。
  2000年后,全国各地国有集体茶场茶厂开始大面积推行改制,贵州省也跟上了改的大潮,承包、收购、重组、新创等各地茶场、茶区开始整合,重新挥袍上战场,同时,一些知名茶主产区县已开始规划茶作为本县的主要产业结构布局(如:贵定、都匀、湄潭、凤冈县等)。2005年,贵州老茶人王亚兰、梁正、吴健与我发起创建了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在老领导李万禄、王录生、何蔚先等大力支持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实情调研任务,为省委出台2007年六号文《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供了基础。2006年,在贵州省农业厅的委托下,我们首次以贵州省级组团亮相中国国际茶博会,让贵州茶走出去,让贵州茶开始正式亮相呐喊。2007年为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与贵州茶企发展,贵州茶人孜孜不倦奋斗在一线,为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茶博会,为贵州茶发声获得好荣誉我亲自带上贵州所产优质茶上杭州、北京与我国著名茶专家沈培和老先生和著名评审专家龚淑英老师促膝讨教,回来精心备赛,促成了贵州春江花月夜茶在国际茶博会得两金两银的好成绩。同年g月,也见证了贵州大学恢复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喜讯。
  2002年到2007年期间,石阡县、贵定县开始批量恢复本地群体种,为了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及茶叶产品质量,我与朱志业老师一道,到山头到地里为贵定县茶产业从恢复当地品种(鸟王种)育苗到制作炒青云雾贡茶绿茶一步一步采摘分级到制作实物标准样,当地云雾镇水利茶场和云雾茶场负责生产加工的茶叶作标准基料,实物标准样有力促进贵定绿茶产业发展稳步发展。
  此外,我还见证参与编撰了《贵州百科全书》《贵州茶百科全书》《茶韵》《茶馆》等刊物,参与了全省地方中字头茶叶之乡的申报,不仅参与论证,而且梳理并补充重要资料,例如_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一一贵定、中国石阡苔茶之乡一一石阡,中国锌硒茶之乡一一凤冈、中国古茶树之乡一一普安等等。
  贵州茶的发展宣言:安全质量是基础、加工文化是关键、推广营销是价值是征途。现在贵州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茶叶面积达到700万亩,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从309家发展到4149家,增加了13倍;茶叶产量2.5万吨增加到32.7万吨,增加了13倍;茶叶总产值从6.2亿元增长到361.9亿元,增加了近60倍,年均增长50.5%,而我的贵州茶品饮量从两个月一斤到现在的两个月三斤,品质等级从单一的到现在的十余种有多,费用也从生活闲开支的8%占到必备开支24%……
  正是一个个贵州茶人的不断实践、创新、突破,贵州茶产业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持续向前、屡创佳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全省收购标准实物样政策计划指令性管理经济,转变为指导性实物标准样自由买卖市场经济;从市场化条件下规模发展缓慢转变为支柱型产业化跨越式空前大发展,从而依据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贵州茶产业高效健康快速发展,让全世界享受贵州的健康茶。
  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本人从未停歇,也仍将竭尽全力让我们共同结出最丰盛的成果来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这一方热土一一贵州!(作者系贵阳市品茗业协会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评茶员国家考评员、中国茶叶学会成员、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馆业协会副会长、贵阳市星级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百科全书》编委)
其他文献
茶产业的发展,要遵循三个方面的规律:以科技为基础,种植加工出一款质优标高的茶叶;以艺术为载体,经营一杯芳香四溢的茶汤;以文化为主导,锻造出一批高山流水的茶精。评茶即品茶,在于品质、品味品人生。这是习主席在布鲁塞尔访问时讲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西方人喜欢喝酒,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西方人喝酒是一种热烈,叫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們中国人品茶,强调的是内敛,品茶品味品人生。  评茶师掌握茶叶标准话语权,对于名优
期刊
數说黔茶伟力
期刊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年沧桑巨变,四十栽春华秋实。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记录着贵州茶人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四十年风雷激荡岁月峥嵘,承栽着贵州茶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谱写了一首气势恢宏的历史史诗。  四十年春风化雨沧海桑田,推动着贵州农业结构调整茶业先行的生动实践,坚定了贵州荼业紧跟时代变迁步伐永攀行业高峰的决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及贯彻党的
期刊
贵州茶业大事記
期刊
我生长在都匀毛尖的故乡区域都匀市甘塘镇绿茵湖村。在我有记忆的童年岁月里,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充满年味、充满祈福、充满古朴神秘的春节祭净茶。祭净茶的场地设在堂屋,堂屋设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俗称“香火”,是告诫子孙万代,我们的根祖是天地君亲师,没有天时地利、没有国界安宁、社会祥和、没有亲人延续、没有善知识就没有我们。祭净茶时间选择在大年三十夜下子时,即晚上12点至1点。祭净茶程序分为:开财门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作为记者、编辑、作家,在那激情澎湃的日日夜夜,我确实没办法停留下手中的笔。因为那些一下子变得奋发努力、奔放向前的人们,他们的事迹,他们的作为,他们创作的财富,不仅让他们豪情满怀,而且使我激动不已。  遇上好年景啦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意;而我呢,白天晚上地写,就想让他们那份激动,停留在我的笔下,停留在一篇篇的新闻报道里,停留在我创编的六十八本书籍里。当中,特别让我执着追求的,充满激情
期刊
从2006年至今,贵州茶园规模从100万亩到700多万亩,面积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成绩后面无不体现了贵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雄心胆略,展现了全省无数茶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茶产业是贵州现代山地农业改革发展的新样板,是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同步小康的希望产业。  发展黔茶,来自于四个领域的“厚植”,正是这些基础的完善,共同推动了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一是厚植
期刊
毕节市地处我国茶树起源地云贵高原,也是全国“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干净茶、无污染”的优势核心产区之一。近年来,毕节积极推进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新未来。  改革开放唤醒吉茶树发新芽  毕节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之一,在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七星关、织金等县区,至今仍存活着许多树龄超过
期刊
国盛则茶兴,古代如此,当代更如此。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历史上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蓬蓬勃勃,万千景象。在这期间,贵州省茶业异军突起,令全国茶界刮目相看,为全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挥后发优势、弯道取直的一个典型样本。  贵州茶虽然有不凡的历史传统,如古茶籽、古茶树见证了历史的悠久,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的出色担当,但更多的是近10年来在茶产业
期刊
安顺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作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脉,自改革开放以来,安顺茶产业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近十年来,特别是是十八大以来,安顺市茶产业发展尤甚。  乘改革东风 安顺品牌享誉神州  在五、六十年代,安顺茶叶曾通过上海、广州口岸出口世界各地。1979年安顺出口绿茶“珍眉”在上海口岸茶叶审评会上荣获一等奖。由此,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等地茶商曾一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