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责任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近代中国,简而言之,即是一个被迫置身于世界大家庭之中,遭受一连串的创伤以后,痛苦地自我反视,失落自信又重树自信的过程。自然,人的天性中,包含承受挫折的耐力,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长久地浸泡在灾难中的民族,似乎应该能够承受得起,能够崛起自强;但,鸦片战争以来的冲击是异乎寻常的骇人的冲击,传统的权威的政治系统被冲垮了,悠久的引为自豪的文化根基也同时动摇了。这样的局面,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遭遇过。我们二十世纪所遇到的并力图解决的问题,也许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所遇问题的总和,而且是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背景之下。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正是一部寻求救国之道的著作,全书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蒋廷黻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留美博士,著名外交家,他的史学观深受其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海斯的影响,持西方的实证史论,即“科学史学”的方法论。该书写于1938年,正是中华民族再次面对存亡的历史时刻。作者擅长于把中国的近代史实放之于错综复杂的世界大气候之下,作全面而宏观的透视,笔调极冷峻又极热忱‘。其热忱处,一字一句间,无不浸透了作者强烈的爱国心,那种渴望祖国强盛的赤子情怀直欲催人泪下;其冷峻处,剖析民族不得发展、国家不思进取的缘由,痛悼由此丧失了发展的时间,致使古老的文明之邦与西方新兴国家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
  ’
  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前,中国与西方没有外交,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匈奴人、琉球人看待,我们是“天朝”,他们是“蛮夷”;英国使者两次莅京要求以和谈的方式展开外交,均被视为狂妄,横遭拒绝;那时,甚至还禁止西方的商人买中国书、学中国文字——大概以为他们不配吧!物换星移,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依然是中古时代的,而西方的近代文明一天天发达起来,也渐渐地读懂了“天朝”,不过如黔之驴,大则大矣,其技已穷。他们毫无顾忌地向中国倾销鸦片,乾隆初年鸦片输入每年约四百箱(每箱约百斤),乾隆禁止内地商人贩卖而无效果;嘉庆初年,输入竟加十倍,嘉庆下令禁止人口,但“因为官吏的腐败和查禁的困难”,继续增加;道光十五年,加到了每年三万箱。全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国计民生的大患。然而,要禁烟却十分困难,一方面境内的情况就极为复杂;另一方面,鸦片是当时英国财政的大宗收入,他们绝不愿我们禁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林则徐被道光任命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烟禁”。当时的人心世态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蒋著中说,“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我国士大夫阶级大毛病之一。”林文忠公毕竟是士大夫中的杰出者,他办事认真,声望很好,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自信的人。外国人不知林则徐的品格,以为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官僚,当英国的商业监督义律向林交出二万多箱鸦片时,他们想,林则徐这下要发大财了。不意这两万余箱鸦片悉数化为灰烬,烧了23天,西人前来观看者,也不得不深赞钦差大臣的坦然无私。当时全国都很乐观,皇上以为至此平安无事,要调林则徐去做两江总督,但林不肯,他还想把事情办得彻底一些。。 而英国方面接到义律的报告后,就派全权代表懿律率海陆军队来华;不但索要鸦片赔款、军费赔款,而且要求一扫旧日所有通商限制和不平等条约。大兵压境,昏庸的朝廷一下子慌了,先是上谕骂林则徐,并革了他的职,用投降派琦善接替林的职位;后来又将琦善革职锁拿。朝廷在主战与主和之间摇摆一阵之后,方调兵遣将,与英人交火。但“军器不如人,自不待说,纪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讳言”,屡战屡败,英军直逼南京之际,朝廷没有办法再抵抗,只得接受英国的要求,签定《南京条约》,次年又签定《虎门条约》(割让香港即是其中之一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人提出香港时,北京方面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
  蒋著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关系有精辟扼要的对比:“鸦片战争以前是我们不给人家平等,鸦片战争以后是人家不给我们平等。”
   令人欲哭无泪的是,在民族遭受如此惨重的劫难之后,绝大多数的人并未因此而警醒,“战前与战后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他们一是坚信并非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琦善收了英人的贿赂,赶走了林则徐,奸臣误国;二是不服输,他们坚信林则徐是会百战百胜的,可惜他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而已。于是乎,便雨过忘雷,绝口不提。所以蒋廷黻总结这段历史时沉痛地写道:“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而且,在“众人皆醉”之中并非没有“独醒者”,主战与主和两派中皆有人看清失败的缘由。投降派代表琦善,就曾派人对英国的“军器”作了一番研究,知道其船坚炮利远在我国之上,“知彼知己”之后,他吓趴了,腿软了,所以决意投降退让;主战派的林则徐也看清了,可惜他受旧文化浸染太深,“述而不作”,思与行严重分裂。
  ,
  正如蒋著中说,“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世人心目中的坚决抗敌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慢慢觉悟了的清醒者。当初的林则徐,心目中也不无轻敌的念头,未抵广东之前,他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还说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后来他发现并正视差距了,在广东之际,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还派人翻译外国的刊物。谪戍伊犁的时候,他与友人函中提出“剿匪”的八字要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他还收集了大量的外国资料,并将它们寄给友人魏默深。魏默深后来把这些资料编人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倡“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人把此书译过去,促进了日本的维新。令人扼腕的是,林则徐将真实的自我包裹得很紧,他请他的朋友不要将他的信给别人看。道光二十七年,广东巡抚徐广缙上任时,向林则徐请教“驭夷之法”,林却高调地回答;“民心可用”,岂不知用民心对外国人的炮火何异于自杀?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所依赖的民心终究未能阻止英法的节节进攻,反连总督巡抚都被俘虏了。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朝野才敢于公开提出非学西洋不可!“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谁担当得起时代的责任?当民族国家危急存亡需要栋梁支撑的时候,偏偏是卑劣者“有所为”,而硕德者“有所不为”!是历史误人,还是人误历史?春秋责备贤者。琦善们在强敌面前奴颜婢膝,他们注定只能成为民族的败类,谁也没有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林则徐们是能开风气之先的,他们的思想与品德及社会地位巳够火候,但他们偏偏没有站出来!是怕背上“清议”或“偏激”的罪名,还是“崇洋”或”二心”的罪名?总之,他们不愿打破既定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名誉和社会的格局。蒋廷黻无情地批判道:“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含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一个群体大多来自前一个群体,二而一,一而二的,引者注)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
  历史最终成全了林则徐,道光死后,咸丰下令再度起用林则徐的时候,他已病重,不久去世,仍然没有“与英人比武的机会”,名誉也因此得以保全了。
  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文化运动,乃至更长的时间,众多的知识分子仅仅把批判的笔锋指向“国民性”,纷纷呐喊“唤醒国民”,并以此为己任。相比之下,蒋廷黻对中国士大夫的缺失与弱点的文化批判,独具慧眼,更进一筹,显得格外深沉而有力。
  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值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重温那段历史,不无裨益。
其他文献
本书是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先生及其家属蒙受苦难的一部记录。它记载了戴煌先生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扣上“右派”帽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二十一年间,被作为“右派”剥夺了从事文字工作的凄惨的经历。但是,阅读本书时不应该把它仅仅看作一个右派的苦难生活的记录。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加以叙述。’在此,我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戴煌先生的经历。  戴煌1928年2月12日生于中国的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他父亲是一位
期刊
引 子  再读起这些文字,不免又回到了和朋友们在浙江温州莘塍镇调查时酝酿写这类东西的情形。那时,贺雪峰君在镇上调查,鼓动我和几位同道一起前往,前前后后半个月,天气炎热,但大家求知的欲望和各村选举与治理的新奇素材,使大家热情高昂。加上富有理想主义的该镇镇长李国民先生的精心安排,调查非常顺利。这次调查是他私人资助的。晚上我们经常会在一起交流调查收获到很晚。邻近走的一天晚上,谈及将来的学术产出,大家都
期刊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考试选 官制度持续达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传统社 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科举制度 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国历史、传统 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总 结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在形成稳定的运行 机制过程中的经验训,为今天的考试管 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鉴于科举制度的 重要地位,它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近代以来已积累了较为可观的学术成 果(
期刊
何光岳先生的新作作《北狄源流史》近期  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是何先生《中  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中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是一部较全面系统研究北狄族源流的史学  著作。  如同已出版的诸本源流  史一样,旨在论述中国古代各民族自身的  发展道路、文化特点,更重要的是阐述该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  互融合的过程,从而肯定各个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历史资料表明,所
期刊
在战后《账的一段时间,研究近代中国史的美国学者中间基本存在三种研究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根本上,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写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Cohen)在1970年代后期对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这三种模式做了深入
期刊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唯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年年岁岁一床书”,他吟咏不绝于口;《年年岁岁一床书》,我读之不愿释手。江晓原教授的新著《年年岁岁一床书》读起来很美。这美是透过文字的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风格,一种态度,让我神往、羡慕、敬佩,让我想起“世外桃源”,“闲云野鹤”。  此书目录后面所列出的长长的书目,展示给我们一种与世无争的襟抱和气质;一个喧嚣红尘中的精神家园
期刊
《日本展望》月刊2002年7月号有关日本皇宣文,说到当今皇太子之女“敬宫爱子”名及其尊称中的“爱”和“敬”字,均选自中国的《孟子》一书;当今天皇名“继宫明仁”选自《明治天皇诏书》和中国的《易经》;皇太子名“浩宫德仁”选自中国的《中庸》;同时说明皇族女子起名时往往参考《万叶集》等日本古典作品,而皇族男子起名时则引用中国古典著作,“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同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源远流长”。  的确,我们两国的密
期刊
《政治和命运》(Politics and Fate)尸书的作者安德鲁,甘布尔(Andrw Gamble)是英回的著名学者,现为谢菲尔德大学(the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政治学教授和该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the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re)主任。甘布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理论和当代英国政治;他先后撰写过十余种学术著作,比较有
期刊
无须多年以后,.即p便此刻SARS流行之际,我也不能确切记起,最早怎么知道有这么回事,以及它怎么就开始威胁我们生存的了。倒有几本小说。,将类似事情写得明明白白,一—虽然那是别种瘟疫,虽然那是小说。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开头写得不慌不忙:“四月十六日早晨,贝尔纳·里厄医生从他的诊所里走出来时,在楼梯口中间踢着一只死老鼠。当时他只是踢开了这只小动物,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就下楼了。但是当他走到了街上,
期刊
我的一联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并以奉闻  敬礼  吴祖光  1996、2、25  看得出,吴老写这信是要纠正我引语的错误——他的联句是“不屈为至贵”而非“不屈为至尊”。  吴老给我的第二第三封信都是为一篇怀人文字而写的。这篇文章即《知遇之恩》,是写装帧艺术家曹辛之的。因为文中写到他自己入党和退党的事儿,写到当时的文化部长周巍峙怎么劝他人党,后来胡乔木又怎么劝他退党,所以“敏感”,文章写好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