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揭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些失范行为,指出行为失范背后的问题在于对三维目标的认知失误,同时给出矫正失范行为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失范行为成为反思素材,从而推动三维目标的准确认识,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的失范行为
赵亚夫教授形象地描述,教学目标是打靶时枪上的准星,是一课之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目标模糊”的现象仍然存在。
案例一:知识与能力的模糊化。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祖孙三代服饰、饮食、住宅、习俗的变迁,用身边事去细致入微地描摹历史。但是学生的展示大多琐碎、重复。下课铃声响起,喧闹之中,学生眼前只是滑过了大量杂乱的图文,教师只是被动的旁观者。教学“展示”缺少在教师引导下由知识学习向认知能力转化的过程。
案例二:过程与方法的形式化。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儒学的兴起》一课,曾有教师套用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自学并展示答案。可惜问题设计老套且零散,学生和教师都仅仅满足于从教科书上找到相应文字作为答案,甚至还有学生借助教辅书应付,空有过程的“展现”却难见方法的“提升”。
案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知识化。曾有教师努力借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任何形象资料的支撑,价值观竟然也成了知识化的提问内容。整个引导过程中,教师脸色越来越凝重,除少数“尖子生”仍在艰难响应外,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二、失范行为的反思
首先,教师漠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另起炉灶。例如“汉代儒学”,内容标准的界定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前文的案例二对此漠视,套用旧教材的体系。必修三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在案例二的设计中并未体现,使教学浮于表面。
有些教师尽管关注了课程标准,但其理解明显狭隘。大多数一线教师都是从教学大纲时代走过来的,容易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是课程标准出台,其内容标准也会被一些教师当成教学大纲看待,课程改革关注的能力、方法、情感等目标被搁置了。
其次,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关系认识不清。前文的案例一“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值得提倡,但只关注形式而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果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淡化,其他维度的目标就失去了必要的支撑点,课纵然上得热闹,但终究难言实效。
问题式教学首先强调的是问题生成过程中的情(情境)、理(理性思考)和行(可操作性),而前文的案例二缺乏这些要义,唯独在关注知识的文本内容而已。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靠教师创设情境自然渗透,学生自然感悟,但前文的案例三显然“用‘认知’替代‘情感体验’,所有的‘德育’‘情感体验’‘领悟’都变成了课堂内的‘智育现象’”。
三个案例都过于孤立地强调三维目标的某一个方面,造成了教学在知识和课程目标上的碎片化。事实上,“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一门学科活的认知结构,就要强调这几方面的整合”。
三、失范行为的矫正
首先,目标不可主观随意,要研究课程标准,确保目标设计的全面准确。
教学目标不是凭借教科书或是授课教师的偏好确定的,课程标准,包括每个模块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具体课时的内容标准,才是重要依据。例如汉代儒学的教学,不妨这样设计:
1.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剪辑片段导入。(父子、兄弟间无情杀戮之后,血迹冲净,菊花点缀,《太和颂》歌声响起——仁智信,礼义忠,敦厚德,列圣王。)
2.由影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术的特点是什么?(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3.遵循以下三步借助史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辩诘,教师在此过程中点拨、仲裁、总结,逐渐以板书形式形成知识结构。
①为什么?——单纯的儒家或法家不足以支撑封建统治吗?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这种融合大功告成?
②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制胜的法宝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③怎么样?——汉代太学走出了大批执着于礼法的忠臣,但也出现过猛烈抨击时弊的异见分子。有人据此认为儒家有两张面孔,你觉得呢?据此谈谈,儒学是如何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你如何看待学术发展与政治转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以课程标准作为准绳,指导了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而影响了教科书内容的取舍,教学媒体、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规划,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其次,目标不可千篇一律,要关注学情分析,明晰目标设定的合理起点。
课程标准只是规定了学习所要达到的最低目标,很多时候,它的表述还比较模糊,操作上的弹性空间很大。加上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学生赖以建构学习的基础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哪怕同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学情的判断一是忌主观主义,以臆测代替调研,二是忌大而化之,忽视个体差异。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市区学生的中上等水平,高三学生经历了初高中新授课的学习,是了解基本史实的,而任教的班级又为文科重点班,学生参与积极,并初步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鉴于此,“汉代儒学”一课可以采用前文所说的设计,借助一组问题实施跨时空的长时段考查。但如果换到在高一年级教,这样的目标设定和教学流程设计会给学生带来认知障碍和挫败感,那就应该重新确定目标起点。 再次,目标不可僵化不变,要关注教学评价,实现目标设计的动态调整。
教学目标规划了教学活动方向和预期效果,学习结束时,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感悟到了什么。基于此,教师才能判断下一节课甚至下一个班级同一课的目标设定起点。以前文的案例一,教学可以作如下改进。
1.在活动组织上,事先预览学生准备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质的合并,琐碎的重组,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的一律摒弃,保证课堂教学的集约有效。
2.在学生展示、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近现代衣、食、住、俗有哪些变化?存在怎样的演变趋势?在这个趋势中,哪些历史事件曾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表及里地谈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一定是历史的进步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概括、辨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目标落实不可孤立离散,要开发课程资源,提供目标达成的情境支撑。
教学目标的书写可以分三个维度,但在现实教学中,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目标的有效落实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支撑。如《辛亥革命》不妨这样导入新课:
投影《辛亥革命》片头——秋瑾慷慨赴死。
传统的条石街道上,人群注视之中,一个着传统服装的女子缓缓走向刑场,但却惊人地安详。
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已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镜头转换:坚船利炮、国家肢解的背景上迅速播放邹容、陈天华、徐锡麟、孙中山、黄兴等个体或群体的幻灯,转瞬间,刀落血溅,辛亥革命的标题呈现。
教师讲解:秋瑾就义后不久,逮捕其下狱的山阴县令李钟岳良心自责,惭愧自杀。一个是本该相夫教子的弱女子,另一个是本该效忠朝廷的命官,都毁灭了,但丧钟究竟为谁而鸣?
以人为本,怀着亲和之心,在情境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细节中暗示历史的缘由,学生从心底自然而然地追问并探究“为什么”,这种由情感而生的追问更有生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
科学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才能准确地界定目标,指导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否则,“南辕北辙”的闹剧还会不断上演。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的失范行为
赵亚夫教授形象地描述,教学目标是打靶时枪上的准星,是一课之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目标模糊”的现象仍然存在。
案例一:知识与能力的模糊化。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祖孙三代服饰、饮食、住宅、习俗的变迁,用身边事去细致入微地描摹历史。但是学生的展示大多琐碎、重复。下课铃声响起,喧闹之中,学生眼前只是滑过了大量杂乱的图文,教师只是被动的旁观者。教学“展示”缺少在教师引导下由知识学习向认知能力转化的过程。
案例二:过程与方法的形式化。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儒学的兴起》一课,曾有教师套用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自学并展示答案。可惜问题设计老套且零散,学生和教师都仅仅满足于从教科书上找到相应文字作为答案,甚至还有学生借助教辅书应付,空有过程的“展现”却难见方法的“提升”。
案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知识化。曾有教师努力借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任何形象资料的支撑,价值观竟然也成了知识化的提问内容。整个引导过程中,教师脸色越来越凝重,除少数“尖子生”仍在艰难响应外,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二、失范行为的反思
首先,教师漠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另起炉灶。例如“汉代儒学”,内容标准的界定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前文的案例二对此漠视,套用旧教材的体系。必修三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在案例二的设计中并未体现,使教学浮于表面。
有些教师尽管关注了课程标准,但其理解明显狭隘。大多数一线教师都是从教学大纲时代走过来的,容易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是课程标准出台,其内容标准也会被一些教师当成教学大纲看待,课程改革关注的能力、方法、情感等目标被搁置了。
其次,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关系认识不清。前文的案例一“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值得提倡,但只关注形式而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果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淡化,其他维度的目标就失去了必要的支撑点,课纵然上得热闹,但终究难言实效。
问题式教学首先强调的是问题生成过程中的情(情境)、理(理性思考)和行(可操作性),而前文的案例二缺乏这些要义,唯独在关注知识的文本内容而已。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靠教师创设情境自然渗透,学生自然感悟,但前文的案例三显然“用‘认知’替代‘情感体验’,所有的‘德育’‘情感体验’‘领悟’都变成了课堂内的‘智育现象’”。
三个案例都过于孤立地强调三维目标的某一个方面,造成了教学在知识和课程目标上的碎片化。事实上,“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一门学科活的认知结构,就要强调这几方面的整合”。
三、失范行为的矫正
首先,目标不可主观随意,要研究课程标准,确保目标设计的全面准确。
教学目标不是凭借教科书或是授课教师的偏好确定的,课程标准,包括每个模块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具体课时的内容标准,才是重要依据。例如汉代儒学的教学,不妨这样设计:
1.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剪辑片段导入。(父子、兄弟间无情杀戮之后,血迹冲净,菊花点缀,《太和颂》歌声响起——仁智信,礼义忠,敦厚德,列圣王。)
2.由影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术的特点是什么?(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3.遵循以下三步借助史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辩诘,教师在此过程中点拨、仲裁、总结,逐渐以板书形式形成知识结构。
①为什么?——单纯的儒家或法家不足以支撑封建统治吗?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这种融合大功告成?
②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制胜的法宝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③怎么样?——汉代太学走出了大批执着于礼法的忠臣,但也出现过猛烈抨击时弊的异见分子。有人据此认为儒家有两张面孔,你觉得呢?据此谈谈,儒学是如何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你如何看待学术发展与政治转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以课程标准作为准绳,指导了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而影响了教科书内容的取舍,教学媒体、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规划,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其次,目标不可千篇一律,要关注学情分析,明晰目标设定的合理起点。
课程标准只是规定了学习所要达到的最低目标,很多时候,它的表述还比较模糊,操作上的弹性空间很大。加上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学生赖以建构学习的基础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哪怕同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学情的判断一是忌主观主义,以臆测代替调研,二是忌大而化之,忽视个体差异。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市区学生的中上等水平,高三学生经历了初高中新授课的学习,是了解基本史实的,而任教的班级又为文科重点班,学生参与积极,并初步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鉴于此,“汉代儒学”一课可以采用前文所说的设计,借助一组问题实施跨时空的长时段考查。但如果换到在高一年级教,这样的目标设定和教学流程设计会给学生带来认知障碍和挫败感,那就应该重新确定目标起点。 再次,目标不可僵化不变,要关注教学评价,实现目标设计的动态调整。
教学目标规划了教学活动方向和预期效果,学习结束时,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感悟到了什么。基于此,教师才能判断下一节课甚至下一个班级同一课的目标设定起点。以前文的案例一,教学可以作如下改进。
1.在活动组织上,事先预览学生准备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质的合并,琐碎的重组,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的一律摒弃,保证课堂教学的集约有效。
2.在学生展示、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近现代衣、食、住、俗有哪些变化?存在怎样的演变趋势?在这个趋势中,哪些历史事件曾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表及里地谈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一定是历史的进步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概括、辨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目标落实不可孤立离散,要开发课程资源,提供目标达成的情境支撑。
教学目标的书写可以分三个维度,但在现实教学中,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目标的有效落实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支撑。如《辛亥革命》不妨这样导入新课:
投影《辛亥革命》片头——秋瑾慷慨赴死。
传统的条石街道上,人群注视之中,一个着传统服装的女子缓缓走向刑场,但却惊人地安详。
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已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镜头转换:坚船利炮、国家肢解的背景上迅速播放邹容、陈天华、徐锡麟、孙中山、黄兴等个体或群体的幻灯,转瞬间,刀落血溅,辛亥革命的标题呈现。
教师讲解:秋瑾就义后不久,逮捕其下狱的山阴县令李钟岳良心自责,惭愧自杀。一个是本该相夫教子的弱女子,另一个是本该效忠朝廷的命官,都毁灭了,但丧钟究竟为谁而鸣?
以人为本,怀着亲和之心,在情境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细节中暗示历史的缘由,学生从心底自然而然地追问并探究“为什么”,这种由情感而生的追问更有生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
科学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才能准确地界定目标,指导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否则,“南辕北辙”的闹剧还会不断上演。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