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台阶,引导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如教师在教学《草》这课时,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教师可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二、品析诵读,体验情感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三、课堂开放,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
  例如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
  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
  四、纵横联系,触类旁通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知识情感性浓厚、生活气息浓厚,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如果说单纯说教的教学方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是不适宜的,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该说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是根本不能出现的。语文课堂里需要“情感融合”,需要“心灵碰撞”,更需要“走进生活”。所以,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本文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期刊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员,也是高校职业队伍中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发展中的重要
摘 要: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除了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地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创造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课应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
期刊
摘 要: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其拥有卓越的智商,而在于其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其实也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在高中学段,影响学生高尚品德形成的主要学科就是高中思想政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高考科目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于学生形成健康情商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融入;德育教学  影响学生快速融入生活的因
期刊
建立完善的海底光缆监测系统对于快速查找故障点,提高海底光缆通信能力至关重要。基于对陆上光缆监测技术的详细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海底光缆的智能化监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
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做得成功,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象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象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
期刊
期刊
摘 要: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古诗的教学中,诵读是促进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通过诵读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的理解诗意。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古诗是小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古诗教学也是语文
期刊
摘 要:地理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神奇的”、“非常美丽”的一门学科。对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是非常喜爱的。可事实上,实践中的初中地理学科却是令学生非常厌烦的一门学科。初中地理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明显,所以,要想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急需实现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本文笔者对于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