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两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向以往那样详细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是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加进了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的史料,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向其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并进行科学思想与方法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制作元素周期表,认识其结构,学会通过表格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引导和探究,引领学生追求科学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采用先由教师给出元素周期表,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通过启发、诱导、阅读、讨论、探究、练习。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猜想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小结法。
七、教学过程
课前先让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学生需制作一套20张等大的硬纸卡,并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写在20张硬纸卡上。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1-20号元素的卡片按照你自己选定的规律摆放在桌面上。
2、新课展开
由于学生心中依据的规律不一样,其摆放方式各有不同。可能有的摆成“一字长龙”;有的摆两行:1-2,3-10,11-18,19-20……。
在讨论设计阶段结束后,可由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介绍他们的设计方案,同时要引导其他同学要注意分析,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发现摆成四行:1-2,3-10,11-18,19-20。最能反映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每行,电子层数相同;每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接着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3.板书设计(略)
八、收获与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促进者,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并且充分运用化学史资源,了解伟人的发展史,让学生体念讲故事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两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向以往那样详细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是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加进了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的史料,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向其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并进行科学思想与方法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制作元素周期表,认识其结构,学会通过表格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引导和探究,引领学生追求科学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采用先由教师给出元素周期表,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通过启发、诱导、阅读、讨论、探究、练习。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猜想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小结法。
七、教学过程
课前先让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学生需制作一套20张等大的硬纸卡,并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写在20张硬纸卡上。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1-20号元素的卡片按照你自己选定的规律摆放在桌面上。
2、新课展开
由于学生心中依据的规律不一样,其摆放方式各有不同。可能有的摆成“一字长龙”;有的摆两行:1-2,3-10,11-18,19-20……。
在讨论设计阶段结束后,可由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介绍他们的设计方案,同时要引导其他同学要注意分析,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发现摆成四行:1-2,3-10,11-18,19-20。最能反映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每行,电子层数相同;每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接着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3.板书设计(略)
八、收获与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促进者,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并且充分运用化学史资源,了解伟人的发展史,让学生体念讲故事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